樊建利 黃巖 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
鋼鐵常被人們稱之為“工業的糧食”,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中流砥柱的作用。鋼鐵企業統計工作作為基礎專業領域工作,承擔著企業內外信息收集、相關數據整理及統計報表分析等重要工作,對企業及時掌握市場信息、優化內部流程和產品、針對市場價格迅速作出反應、開發新產品等管理性工作起著決策支撐作用。伴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數據管理領域的發展進步,以及鋼鐵企業大型化、全流程化和貿易復雜化,必須通過提升企業統計信息化工作,來提升企業統計工作質量和企業未來發展的競爭力。
要做好鋼鐵企業統計工作,尤其是全流程鋼鐵企業統計工作,對每一位統計人員都是極大的考驗,尤其是企業綜合統計人員,不僅要橫跨采購、設備、制造、銷售、財務等多個專業領域,而且還要在統計專業領域內做好有效兼容和平衡,不僅要懂得數據背后的意義,還要傳遞來源和流程,更要懂得識別數據口徑和精準性,從而去偽存真,在有限的時間內搜集到對企業發展或政府咨詢有意義的數據。另外,隨著國家對統計專業工作的監督力量的加強,為了進一步夯實統計專業數據基礎性工作,真正做到數據“不加工”和“真落地”,需要通過運用一定的信息化手段獲得統計數據。
企業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是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主要途徑,實證研究證明,企業信息化對這三類創新能力的提高有積極正向的影響,而統計信息化作為企業信息化的重要分支,再加上統計工作的成果——企業數據資產的合理分析與運用,對促進以上三類創新能力提高至關重要的意義。這就需要企業要抓住統計信息化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能力提高所帶來的機遇,從而不斷優化企業業務流程,改進企業業務運營模式、創新企業組織,最終方能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對于鋼鐵企業來說,開展統計信息化工作不難,但是做好頂層系統設計、做好后續不斷優化,進而通過統計信息化工作促進企業健康、長遠發展卻需要科學合理、扎實有效的專業管理作為支撐。
首先,需要確保企業產銷等子系統運轉正常。企業采購、物流、生產制造、財務等內部系統網絡是企業統計系統信息化建設的主要方向,針對企業的實際情況,要形成運轉相對穩定的局域網或子系統,為企業各種信息的傳遞提供必要的載體,從而對各項信息數據的系統處理進行有效利用,滿足統計信息化需要,否則就會造成統計信息化過多使用“人工導入功能”,從而流于形式。
其次,需要結合企業統計重點,部署好各部門統計平臺建設職責。企業統計信息化不是一級系統,作為公司頂尖的綜合展示分析系統,需要架構至少三級平臺作為支撐,包括作業層級的統計平臺、專業層級的統計平臺和公司級統計平臺,自下而上實現“金字塔”式統計平臺搭建和職責分工,真正確保“數出一源”,并滿足“各自所需”。
再者,需要結合企業統計指標體系,統籌分布各報表及主體展示功能。統計指標體系是整個統計工作體系的靈魂和基本架構,企業要按內外報表需求及經營生產導向,定期不斷豐富完善指標體系工作,要運用“一張網”式的體系架構,將采購、銷售、制造、設備、運輸、人力、能源、環保、財務等專業工作主要核心指標囊括其中,并按照統計定義和口徑做好統計核算工作,從而將統計指標按照需求報表樣式進行展示和具體比對分析,滿足外部政府及內部管理需要。
最后,需要設置友好界面,提高數據集成和分析效率。按照滿足內部管理使用的功能,統計信息化需要結合企業指標體系和統計目標,切實加強作業層級和專業層級的信息化平臺建設,將管理權限下放,從原燃料收發存信息采集、基礎生產作業數據采集、半成品和半成品庫存數據采集、數據庫備份、基礎統計臺賬維護等各方面加強管理,因為這些數據是影響企業報表集成的重要依據,對提升數據分析的質量和效率至關重要。
另外,在做好以上統計信息化工作基礎上,還要關注企業統計數據計量方式的變化,加強統計人員素質能力培養,從而確保企業統計信息系統的科學性、整體性、實用性,真正將企業統計工作在統計信息化支撐下,具備綜合分析、風險評估、風險預測和防范的能力。
在國家“十四五”開局之年,隨著企業生產經營的精細化發展,在現在計算機技術和5G 網絡的支持下,企業對于信息化管理需求逐漸由簡單的獨立化跟蹤管理已經轉變為全要素全流程范疇管理。統計信息化作為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基礎,要求企業上下游協同,專業間橫向協同,從物資采購、生產制造,質量管控、產品銷售等全生命周期進行統計管理,這就需要持續細化統計職責分工、合理運用系統資源、不斷優化業務流程、加大統計人員系統運用能力培養,通過以上不斷努力,才能準確而快捷地做好統計報表及分析工作,促進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