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華 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
管理學課程是一門關于組織、分配資源問題的科學論述,是在特殊限制的情境中,管理者通過完成計劃、組織、領導等一系列職能,管理者在有限空間內,實現資源最優化,達到組織的最終任務。管理學內容知識非常豐富,受到課程價值體系的影響,我國高等學科知識內容的建設強調本土化,用來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對于管理人才的要求。高職院校經過長時間實踐探索,在管理學課程改革背景下,高職課堂教學的綜合質量,有了非常明顯地進步。
管理學課程教學內容具有實踐性以及復雜性特征,專業內容的學習與掌握具有挑戰性,人們非常關注其評價體系建設。高職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存在一些問題,影響管理學課程改革進一步發展。
隨著國家教育體系的逐漸完善,新時代對于人才的培養提出全新的要求與期望,全新的教學思想為越來越多地高職院校注入新的活力。教師引導作用的發揮在傳統評價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從而忽視了學生主體性與能動性。管理學課程在課改背景下,教學質量評價不僅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檢驗,更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考察,而不是將學生當作是一項工作任務[1]。高職課堂在具體教學質量評價環節中,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行為,使得評價結構不完善。
在高職課堂進行管理學專業知識的學習,教學質量的評價內容過于單一,主要是以學生成績分數的高低來衡量課堂教學質量的結果。教學質量評價方式的形式非常固定,學生實踐探索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沒有更好地發揮作用,以學生間接經驗的積累為基礎,評價體系沒有體現學生直接經驗的培養與提升,過于單一的評價內容,不利于科學判斷管理學的教學質量。
高職院校管理學課程課改下,教學質量評價目標具有短期性特征,缺乏長遠目光的建設。評價目標指的是高職院校根據一定時期內教育教學成果,而進行得對未來一段時間內教育成果的合理展望,評價目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的,需要根據管理學課程不同學科之間的差異,因地制宜制定教學質量評價目標。
高職院校管理學課程在課改背景下,評價模式存在滯后性與刻板性。管理學課程內容主要是以外國人的視角為出發點,通過分析、論述管理學相關案例,進而在實踐基礎上總結出相關科學性理論。管理學科學內容與國內情況存在一定差距,所以運用西方課程評價模式開展國內教學質量的評價,評價結果客觀性比較差,評價模式有待完善,一些院校直接照搬其他院校成功的評價模式,使得評價過程過于僵硬。
在管理學課程課改背景下,高職院校需要根據具體教學實踐,進而總結出利于高職課堂教學評價的經驗。本部分主要從四方面出發,以高職課堂具體教學實際為基礎,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依托,最終探索出能夠促進評價體系高質量進步的措施[2]。
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在高職課堂開展構建行為,需要充分認識到學生能動性建設。特別是對管理學課程內容來說,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兩者之間密不可分,評價體系中需要加入學生的客觀性評價內容。同時需要規范學生評價行為的科學性,學生需要分析管理學課程教育教學開展實際,從而科學地、準確地開展教學質量評價,不能帶有自己的主觀情感傾向,避免出現評價不公平的情況,保證評價內容合理性。
高職院校受到辦學條件的影響,主要是以培養實踐型人才為主,但在具體教學質量評價過程中,評價內容主要是以試卷考試成績為主,可以加入實踐活動課程的分數比例。在管理學課程改革背景下,還需要加強實習實踐分數的重視程度。高職院校需要打破畢業季實習的傳統,采用一邊學習一邊實習的方式,豐富教學質量評價內容。
評價目標的構建,是高職院校以社會發展為基礎,以經濟建設為保障,以人才市場質量建設為依托,通過構建合理、科學地評價體系,加強評價目標的建設工作。評價目標具有發展性特征,需要高職院校放長眼光,根據未來教育教學發展實際,用嚴格的標準衡量自己。
評價模式是開展評價行為的準則,是科學認識評價主體的有效方式。評價模式具有多樣性,根據教學任務進展情況,進而評價教學質量的綜合情況[3]。評價體系的構建離不開評價模式的豐富與建設,采用終結性評價與表現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而豐富評價模式內容。終結性評價是根據學生整體知識情況,開展的評價行為具有規范作用,進行的成績檢驗,是對理論知識學習進度的考察。表現性評價模式是根據學生完成的外部任務情況,而進行的評價行為。
開展高職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具體的關鍵步驟建設環節中,會遇到很多現實因素作用下突然發生的特殊性事件與問題。需要高職院校提高關注度,時刻保持警惕,使用嚴謹、認真的態度,選擇科學、有效地評價方式,從而更好地促進評價體系大邁步前進、高速度發展。
教師是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引導者,是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檢驗者。開展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設行為時,需要合理保障教師的法律權益,充分聽取教師的客觀意見,保障教師的發言權。學生是教學質量的親身感受者,是在高職課堂中能夠直接提出異議與建設意見的人,與學生同時擁有發言權的還有教師。教師是管理學課堂的建設者與發起者,是高職課堂的直接參與規劃者,對于教學質量的評價,教師的客觀判斷具有借鑒意義。在管理學課程改革背景下,高職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行為,需要加強對教師發言權的重視,再結合學生的反饋,以及其他教育因素提供的信息,進而總結出科學評價的具體路徑。評價體系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多角度拓展評價視角,有利于提高評價體系的構建質量。
國家加快教育教學事業改革與進步的步伐,是為了促進課程結構更加優化,改善傳統教學模式的思維限制,打破固定學科知識領域的鴻溝。例如,管理學學科經過課程改革行為的影響,課程的教育教學方式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創新。管理學課程主要是培養能夠在管理行為中,實現其人生價值的高質量人才。高職課堂的教學質量評價行為,主要是圍繞學生實際知識的掌握程度規劃促進行為標準,以實踐行為開展質量為依托,進而形成的評價體系。高職課堂在將評價體系實際化時,需要明確課程與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避免造成與其他課程評價互相矛盾的情況。
新時代賦予高職課堂全新地歷史使命,尤其是我國2035遠景規劃中強調了,高職教育培養技術型人才的重要性,遠景規劃目標不僅是高職課堂構建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強心劑,更是一個時代大考。高職院校與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特點,合理構建評價體系。高職課堂對教學質量的評價,體現在教師與學生兩個行為主體之中,管理學課程的教學設計根據不同教師的教學水平、習慣、能力等,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學生的視野之中。學生個體存在體驗感,對于教學質量的評價都會形成自己的感受。在高職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實際構建環節中,需要充分注意到學生個體的特點,在豐富評價體系內容的同時,最大限度保障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之間的轉換。
綜上所述,在管理學課程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需要在評價內容、目標、模式等方面加強建設,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需要高職院校教育者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總結經驗成果,需要全國教育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創造出更加美好地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