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數學合作學習是一種互相協助的學習方法,教師將數學學習的責任還給學生,增加學生課堂上參與的機會,以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主動的知識追求者。考慮數學課程內容的性質,采用合適的教學模式,以建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探討合作學習的意義與理論、合作學習的特質與類型,以及合作學習運用在中學數學課程的情形,做為未來中學數學相關課程實施合作學習教學理論依據。
關鍵詞:數學;課程;教師學生;教育
合作學習,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目標的指導下,依據教學對象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教學條件以及教學環境的特點,設立和實施一系列合作式的課堂模式結構,促進生生互動與師生互動,高效率的共同達成教與學的目標,并以學生小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依據的教學理論和策略體系,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對于中學生而言 具有較高的學習難度,再加上傳統教學模式過于單一、枯 燥,很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學習抵觸情緒,影響學習效果,教育上提倡合作學習理由,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學生的合作能力,包含合作的知識、技能和情意等方面,而合作正是我們這個時代和這個社會迫切需要的;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全體學生的學業上的學習成效,進而培養健康的心理,導正當前教育的缺失。
一、中學數學課程合作學習的意義與理論
(一)合作學習的意義
鍛煉學生數學學習思維, 具備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是學好數學的重要條件,而開 展小組合作學習是中學階段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手段。 在合作學習中,各小組成員會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而積極思 考與討論,使數學思維得到有效鍛煉。同時,由于存在個體 認知差異,學生之間會出現認知沖突,從而形式“思辨勢小組合作學習更能積極的合作,行動分工,注意同伴的表現,小組作品和討論的質量也較高。合作學習主要是基于學習機會均等,教學進行是以學生能力和性別等因素,將學生分配到異質小組中,教師經由各種途徑鼓勵小組成員間彼此協助、合作,以提高個人的學習成效,并達成團體目標。
(二)合作學習的理論
現代的合作學習理論,主要是奠基在社會學及心理學基礎上,包括以下四個部份:
現在的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而這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建構教學理念,主要的原理有三:一是知識是認知個體主動的建構,不是被動的接受或吸收;二是認知功能在適應,是用來組織經驗的世界,不是用來發現本體的現實;三是知識是個人與別人經由磋商與和解的社會建構。
以潛能發展區限來說明之間不同認知水平和社會模式,有利于學生的認知發展。經由討論與向他人請教的過程,引起認知沖突,進而分析問題,有助于發展更高層的學習理論。建構主義觀的教育意涵有幾項重點:以學生為中心,運用了學生的先備知識與經驗,并在有利的各項學習背景資源與脈絡中,提供開放式教學活動,從學生個人的能力本質上,激發其自主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己建構經驗,以產生知識。
二、中學數學課程合作學習的設計方案
合作學習雖具有不同的模式,但卻具有共同特質,一是異質分組。異質分組是按照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性別及家庭社會背景等要素,將學生分配至相同的小組中,讓組員彼此互相指導,互相學習,異質分組的方式,主要提供學生許多機會去認識不同的學習對象,聽取不同的目標,分享彼此的經驗,讓學生可以有多樣的觀點,結合學習經驗,達成學習目標。二是積極互賴。建立小組學生的積極互賴是合作學習的第二要素,積極互賴是指學生能作到自己與小組同學是休戚相關的,自己的成功又需整小組的獲得,小組若失敗,自己也就失敗了,因此小組內每一個成員都應該共同努力,以完成任務,在合作學習中,每一個學生都有兩個責任,一為學習分配的教料,其二為確保所有小組成員都能學會教材。三是面對面的互動。面對面的助長式互動是合作學習的第三要素,通過此方式的安排,讓學生有機會可以互相討論,彼此幫忙,互相鼓勵完成任務,并有效地刺激學生從事高層次的認知活動,例如鼓勵組內其他同學的成就、努力完成任務、達成個人及團體的目標等。四是個人績效責任。個人績效責任是合作學習的第四要素,在合作學習當中,小組的成功是界定在組內每一個人的成功,而不是以小組某一個成員的成功來代表小組,要同時考慮其它成員的表現,因此,教師必須評鑒各小組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形,判斷小組學習的成效,并將結果回饋給各個小組的所有成員,讓每人都能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學習成功的重要性,也知道誰需要支持、鼓勵和協助。五是社會人際技巧。社會人際技巧是合作學習的第五要素,為使學生能有效溝通,在合作學習的情境中,教師需教導學生社會技巧,使學生能成功的與他人互動,并提高學習效果,合作學習小組的每一成員,必須進行兩方面的學習,一為學業有關的任務工作,二為參與小組學習必備的社會技巧,此種能力合稱為小組工作。六是團體歷程。團體歷程是合作學習的第六要素,小組學習效能的發展,可使小組能夠掌握其運作狀況和功能的發揮程度,團體歷程便可分析小組目標達成的程度,小組學習中的成員如何工作,其表現是否有助于目標的達成,并決定何者宜繼續存在,何者宜調整,以促使小組成員合作努力達成目標。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相關內容教學為例,如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進行小組合作教學:首先,在上課前提出“了解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總結各方法的特 點及適用條件”的小組學習任務。學生在任務的引導下會自 覺地進行任務分配,如 A 同學負責“邊邊邊”判定法則的學 習和整理、B 同學負責“邊角邊”、C 同學負責“角邊角”、D 同學負責“角角邊”等。由于每個組員都有了明確的預習任 務,因此,能夠進行針對性的自主預習,直至大程度掌握 對應的教學內容。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學 習的形式,引導各小組成員進行預習成果的分享和交流,使 每個組員都有扮演“小老師”的機會,不僅有效增強其學習 體驗感和成就感,還能夠在短的時間內完成基礎教學內容 的自主學習。為后續“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綜合應用”小組合 作學習奠定良好知識基礎。
結語
為適應現代社會劇烈變動,必須具備尊重與欣賞他人以及不同文化的人本情懷;以及與人溝通、包容異己、團隊合作、社會服務與負責守法等民主素養。在現今高科技發展的社會,單打獨斗是無法完成任務的。取而代之的是以團隊為主軸,集思廣益共同來完成一項任務。如何教導學生與人共同合作及培養團隊精神,在現今的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古語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集結眾人的力量,力求有所突破。而在未來教師應當善用學生對于科技的興趣,幫助建立合作學習的規則。
參考文獻:
[1]雙鸝.論師范生數學教學語言技能及其培養——以數學教育專業為例[J].韶關學院學報,2012,10(08):98-101.
作者簡介:邵麗華(1986.8),女,湖北團風人,團風縣實驗中學,中學數學一級教師;任教學科: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