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與學方式的轉變”首先就要求轉變教師的教學態度和觀念。只有充分了解所要傳授的內容,才能游刃有余地實施音樂課堂教學,使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課前精心撰寫“導學案”,通過“導學案”才能更加詳細、深入的了解課堂內容,并思考如何和學生實際學習結合起來。實踐證明,這一做法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起到了顛覆性的作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使我的音樂課堂變得有趣、有凝聚力,讓學生能夠真正意義上地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
關鍵詞: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感創音樂教學;德育;
音樂之美既要靠聽唱、舞蹈、演奏等各種藝術表現形式來再現與傳遞,又要運用音樂藝術表現形式參與音樂藝術活動中來表現與感受。福田區音樂學科的“感.創”音樂教學主張正好靈活體現在各種音樂課堂教學活動中。因此,在小學音樂教育的實踐中,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感觀讓自己的內心真正的“動”起來,不僅要學生動口動手,還讓學生親自參與節奏編創,使學生能用音樂的藝術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享受到音樂所帶來的美的愉悅與情感的陶冶。
在多年的音樂教學實踐中,我以《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為指導,以促進學生音樂綜合素養提升為出發點,以激勵學生主動進行節奏編創為抓手,采取“先學后教,當堂實踐,自主編創,德育貫穿”的“小助教”授課模式的“新課堂”,力求把課堂的“話語權”盡量多地交給了學生。
課堂教學是中心環節,灌輸式教學培育出來的學生知識強,能力弱,善于吸收,弱于創造,隨著我區大力開展“推進教與學方式轉變,建構自主高效課堂”活動,努力構建民主的課堂、自主的課堂、智慧的課堂,讓每一個孩子在課堂上快樂、自主地學習。
一、精心設計“導學案”,充分做好課前準備.
“教與學方式的轉變”首先就要求轉變教師的教學態度和觀念。作為音樂教師,只有充分了解所要傳授的內容,才能游刃有余地實施音樂課堂教學,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這也是每位音樂教師的崇高責任。在課前,我一般都要花費很大的精力來撰寫“導學案”,通過“導學案”來更加詳細、深入的了解課堂內容,并思考如何和學生實際學習結合起來。實踐證明,這一做法確實給我的課堂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起到了顛覆性的作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使我的音樂課堂變得有趣、有凝聚力,讓學生能夠真正意義上地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
二、與德育有機融合,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在課堂實踐上,我會根據不同學習內容的需要,將學生進行分組,著重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進而養成團結協作的良好心態和學習習慣。比如,我在“導學案”中會設置學生預習部分,對小學生而言,靠一已之力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預習有難度,如果將學生分成小組,再從中選舉出小組長、匯報員等,并進行一系列分工,而且激勵學生,擔任這些任務的學生誰做得好,就可升級為老師的“小助教”,讓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和熱情得以激發。這樣一來,預習就有了環境,形成了氛圍,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能有效地促進了組與組之間的競爭,達到“比賽”的效應。
三、自主節奏創編,提升音樂素養——奧爾夫教學法的具體運用
1.音樂創作是一種創造活動,可幫助學生探索聲音和了解組合與運用聲音的可能性。透過音樂創作可以激發學生多方面的思維,亦可鼓勵他們勇于表達自我。在創作的過程中,學生不單應用音樂知識和技能,更要發揮創意、想像力和審美能力,從中獲得滿足和成功感。
2.我曾經聽過臺灣奧爾夫音樂教育專家潘**老師的課,很有感觸.她特別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來開發學生主動編創節奏的智力,她可以把自己的身體渾身上下都當成打擊樂器,加上適合歌曲的各種情緒,很好地適應了學生好動的特性,并且把學生這種好動的物質加以有利、有效、合理化的利用,使整個課堂渾然天成。她會利用各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件讓學生進行分組活動,比如,一塊布、一雙不同顏色的手套、幾個呼啦圈、幾根小木棒、幾個小木魚兒、裝了小石籽兒或沙的礦泉水瓶、……總之就沒有她不能利用的東西,整個課堂豐富多彩、異彩分呈。
3.我也曾去過香港學習那里的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實際課堂中的運用。他們運用得更是活!拿創意肢體語言課來說吧,那真是,整堂課,老師都能非常輕松地調動全班所有同學的積極創造性,發掘每一個孩子的創造潛能,整堂課都不會出現“冷場”現象。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寓教于樂”!我想,這大概才是奧爾夫先生創造此教學法的初衷吧。我真的為之震撼了。我被他們的這種教育方法深深地吸引了,于是,我把這種理念搬進了我自己的課堂,效果顯著:
(1)關于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實踐。學習意大利歌曲《剪羊毛》。我按照歌曲特點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圍成圈,席地而坐,按照節奏型把筆在每個人的手中傳遞??雌饋碇皇呛唵蔚膫鞴P游戲,實際上要求很高。傳遞過程中只要有一個學生的節奏出錯就會導致游戲終止。這就是讓學生主動掌握節奏的具體、實用、有興趣、又主動的方法,這正是我從臺灣專家那里所學來的技巧之一,適當地運用到了自己的課堂當中,既讓學生動起來,成為課堂的主人,同時又充分體現了“流動座位音樂教學法”的課題理念。
(2)關于“流動座位音樂教學法”。這是我們結題的區級重點課題。利用座位的流動來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達到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目的。化“滿堂灌”式的被動學習為主動求學、探索的現代化先進教學思維方式。
其與奧爾夫教學法的某方面形式一致。比如,把跳舞跳得好的同學依次調整到一塊區域內,進行有律動要求的課程學習;把節奏編創能力強,想像力豐富的同學依次調整到一個區域內,進行全新節奏的編創學習;把口琴吹奏能力強的學生調整到一個指定的區域來……,有利于學生發揮特長,激勵進步。
(3)關于流動座位音樂教學法實踐。課題組薛老師的課是二聲部唱歌課,他系統地把流動座位音樂教學法加以滲透,一堂課在不知不覺中把唱得好的學生全部調到前排座位,下課之前全班一起唱歌的時候,明顯的前排座位的同學當中就沒有一個走調的了,連二聲部的歌曲都能唱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4)“教有定則,教無定法”。無論是“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流動座位音樂教學法”,還是源于“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自主節奏編創”,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把課堂完整地“交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意義上成為“課堂的主體”,而老師只是高效率的課堂管理者。
作為音樂教師,無論是課前的“導學案”,還是課中的流動座位,乃至課后的反饋,我們都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從實際情況出發,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和肯定,多方面的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提高學生鑒賞音樂藝術的修養。
四、結語
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們就是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采取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措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合作、互動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習音樂、體驗音樂,從而全面提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香港《學校音樂創作教材套》2010版P1;
2.香港普通話研習社科學創意小學《學校音樂創作教材套》2010版P43
3.香港普通話研習小學《學校音樂創作教材套》2010版P32;P43
作者簡介:王敏(1974.10-)、女、漢、湖北荊州人、本科、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音樂學(音樂教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