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 劉瑞 韋玉妍
摘 要:文章運用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對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靈川縣蘭田鄉瑤族造紙技藝流程及相關狀況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以記錄這一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調查發現,雖然靈川蘭田瑤族造紙技藝已入選廣西第七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所生產的手工紙也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以及政府層面進行了保護與傳承方面的探索。但是,靈川蘭田瑤族造紙技藝仍面臨后繼乏人、產品功能單一、產量小等困境。
關鍵詞:廣西;少數民族;造紙;民族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
自漢代開始,造紙術蓬勃發展,各個地區均有手工紙作坊,且大多因地制宜、獨具特色。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靈川縣蘭田鄉深潭村利用境內原材料—毛竹,遵循古法造紙,延續至今。然而,由于機械紙及其他替代品的出現讓廣西傳統手工紙產業受到沖擊,并逐漸沒落。目前,靈川縣蘭田鄉深潭村是廣西地區為數不多保持傳統技藝造紙的地區。本文是筆者于2020年11月25日到靈川縣蘭田鄉深潭村對瑤族造紙技藝進行調查后寫就的報告。
1 概況
1.1 村落概況
蘭田鄉位于靈川縣西北部,西與臨桂宛田瑤族鄉交界,北與龍勝縣和平鄉接壤,東南和青獅潭水庫為鄰,距離桂林市區約70千米,總面積116.7平方千米,總人口6200多人,居住著瑤、壯、漢等多個民族,其中瑤族約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深潭村在蘭田鄉境內北部,距蘭田鄉政府一個半小時車程。
深潭村(又叫“深潭王”,下文統稱“深潭村”)屬于南坳行政村,是蘭田鄉境內遠居深山的自然村落,又細分為上深潭、中深潭、下深潭,海拔約850米,是個坐落在大片梯田上的村子。村落四面環山,屋舍散落分布在數座山間。作為我國南方傳統的山地民族,瑤族居住地的標志凸顯無疑:大多依山散居,零散住于高山與樹林之中。深潭村家家戶戶的屋舍旁皆有一個低矮的小棚,里面有兩方長約2米、寬0.8米的紙槽、一臺打漿機、一臺由鋼架和千斤頂構成的榨紙機。深潭村共四十余戶,上深潭18戶、中深潭10戶、下深潭16戶,屬于過山瑤這一支系。
1.2 自然環境
靈川縣境地處北緯25°4′至25°48′,東經110°07′至110°47′。全縣土地總面積2257平方千米。整體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與東南落差達1587米。漓江河谷貫穿靈川縣南北,群山沿東西走向排列,地貌整體呈“V”形結構。境內西部有廣西最大的古海生物礁。地屬亞熱帶季風區,河網密布,自然資源豐富。
蘭田鄉位于越城嶺余脈,境內群峰聳立,96%的面積為山地。東北部的鍋底塘山頂海拔1722米,是靈川縣最高山峰。年均日照少于1430小時,年均氣溫18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2450毫米,是靈川縣降雨量最多的地區。這里有著豐富的竹木資源,是廣西的第二大毛竹生產基地。
2 蘭田瑤族造紙技藝概況
2.1 變遷
據《靈川縣志》記載,靈川蘭田瑤族造紙技藝始于清代中葉,盛于民初,至今有200年歷史。清代以來,九屋、蘭田、公平等鄉的竹農皆是用土法生產湘紙、草紙。九屋黃梅、蘭田、南坳所生產的湘紙是出口產品。民國20年(1931),全縣年產土紙6000擔(每擔30~40千克)。民國27年(1938),甘棠渡曾設立“廣西造紙工業試驗所造紙試驗場”,有工人53人,以舊書報為原料,生產書面紙,年產1328000千克,民國30年(1941)遷往桂林龍船坪。1949年,全縣有36個村、546戶、1242人從事造紙業,有制紙作坊(俗稱“紙槽”)182個,年產手工紙1.94萬擔。20世紀五六十年代,個體、集體以傳統方法生產手工紙,合作化后以集體為主并有半機械化生產。1976年,全縣造紙集體企業5個,職工367人,生產手工紙、改良紙共1408擔,年總產值16.33萬元(按1970年不變價計算)。1990年,全縣有造紙企業9個,產機制紙及紙板200000千克,手工紙18000千克。①
新中國成立前,桂林等周邊地區的商販每年來縣內收購500000千克左右。1954年起被供銷社收購。1959年至1961年收購量減少。1963年迅速恢復,但收購價格低。1972年收購量下降。20世紀80年代開始因各類機制紙增多,除改良紙作為外貿商品出口外,部分手工紙僅在縣內供應,其余則銷往桂林等周邊地區。①
有關蘭田鄉生產手工紙的淵源,深潭村村民趙成志說:“從明代起,瑤民不斷從長江一帶南遷,大約在清朝嘉慶年間,又一批瑤民遷移到了蘭田鄉,他們帶來了漢人的造紙技術,看到當地竹林茂密并且利用率低,便向村寨里的人們建議利用竹子造紙,并傳授造紙技術,代代相傳至今?!?/p>
蘭田鄉深潭村地處深山,在水泥路修通之前交通十分不便,村民們銷售手工紙的途徑僅僅是將紙挑到公路附近售賣,影響范圍并不大,又因為機制紙的普及,銷路也不是很廣,加之手工紙的制作費時費力,村民們紛紛另謀出路。直至2013年,靈川蘭田手工造紙技藝入選第三批桂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8年,靈川蘭田瑤族造紙技藝申請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隨后實施了各類精準扶貧政策,政府大力修建扶貧道路,實現大山深處村村通路,逐漸有外地收紙的商人來村內訂購手工紙,銷量較以往有明顯提高,村民重拾造紙技藝的人也多了起來。因手工紙易燃的特點,現在主要是銷往桂林龍脊和湖南通道等地,主要用途是制成紙錢以作祭祀之用,村民趙成志說:“每到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需要用到錢紙的時候,我們的紙會很好賣”。目前,深潭村從事手工造紙的有30家左右。
2.2 造紙技藝流程
蘭田瑤族手工造紙從砍竹至生產出紙,共需歷時5個多月,有以下工序:
①砍竹。每年農歷四月小滿之前,當地瑤族人民會進山砍伐竹子,斬成兩米左右的竹筒,用刀刨去竹子表面的青皮,然后將這些竹子捆扎成束扛回家中,再破成雙指寬的竹片。選在這個時間砍竹是因為此時的竹子剛好達到制造紙的要求又能方便后續加工,造出的紙質量也最好。
②漚竹麻。這一步驟是將竹片放入漚竹池,鋪一層竹片撒一層石灰,如此反復,裝滿一池后浸泡約40天。這一步是為了將竹子中竹纖維以外的部分去除,也是得到造紙所用竹麻的關鍵步驟之一。
③洗竹麻。竹麻漚成后,要洗去竹麻中的石灰,經過換水、晾干和發酵后,竹子泡出黑水,之后引入清水并打開排水口不斷沖洗,待黑水流凈后放置備用,前后共約50天,竹麻變軟后方能開始加工造紙。成品竹麻顏色泛黃,“一般一個池子漚出的竹麻可以制作30擔左右的竹紙”,村民鄧義珠說道。
④踩漿(又稱“踩料”“打料”)。這一步驟是人工造紙操作中最繁重的一道工序。村里造紙的村民會出動全家人用腳將漿料踩成泥膏狀,村民鄧義珠說:“村里還沒通路以前,沒有機子,紙漿全部靠光著腳踩出來的。”由于山里海拔高,10月份造紙時天已經很冷,人光著雙腳踩竹片,經常因腳在冷水中被凍麻木,而不知腳底已被劃破。而這也是村民們小滿之前上山砍最嫩竹子的主要原因。現在,村民已用機器替代人工打漿,竹子撈出來后用柴刀將漚好的竹麻剁碎,放進機子里碾成泥膏狀的紙漿。
⑤入槽。把已成泥膏狀的紙漿倒入放有清水的抄紙槽中,用木棍將紙漿攪拌均勻,使其散開沉底。接著用“耙頭”將沉底的紙漿攤均勻,隨后使用竹竿在抄紙槽中劃“8”字挑出“竹筋”。與紙漿一同倒入槽中的還有“滑膏”,滑膏是從山上采集的灌木葉(當地人稱為“膏藥樹”)制作而成,訪談時我們了解到山上有數種植物可以用來做滑膏。滑膏的加入能對抄紙環節中的漿料起到很好的凝固作用,同時是一種很好的分離劑,能方便之后濕紙的分離,更能增加最后成品紙張的光滑性和韌性。
⑥抄紙。抄紙槽中注入清水至八成滿,經過攪拌的紙漿靜置幾分鐘后,當竹纖維游離地懸浮在水中時,將裝有簾子的簾架投入抄紙槽中,讓纖維均勻地平攤在簾子上,形成薄薄的一層濕紙頁,最后把抄成的濕紙頁移置抄紙槽旁的濕紙堆上。如何抄出一張薄且平整的紙張很有講究,經驗豐富的村民說整個過程要點在過程中雙手必須水平且迅速,這樣便可抄出一張薄而濕的紙,將其倒扣粘貼在平整的模板上即可。另外,在抄紙過程中,還需要使用“竹耙”將池中未撈盡的粗大竹筋撈出。
⑦榨紙。過去村民們是在濕紙堆上輕放一塊平整的木板,然后使用木構榨紙器具榨紙,濕紙堆放在榨紙器具有平臺的一側,另一側是可轉動的圓形滾輪,榨紙時需要將一根直徑20厘米左右的木棍一端插入濕紙堆一側的卡槽,另一端用麻繩和滾輪連接,轉動滾輪讓木棍下壓以達到將濕紙堆中水分榨干的目的?,F在,村民們已經改用鋼架結構的榨紙器具,在木托上放好抄出的紙,其上放置一塊木板以隔開千斤頂,鋼架最高的卡槽內放置一塊木條以頂住千斤頂的頂部,之后操作千斤頂榨紙,鋼架由高到低共四個卡槽,每個卡槽依次榨紙30分鐘左右。
⑧掃紙焙紙。把經過榨干且已分揀好的八成干的紙張,用特制的棕毛刷以左下至右上、右下至左上對角線的方向掃貼在生著火的烘烤火墻上。此環節就是利用火墻內火的熱量傳遞到外壁蒸發紙張中的水分,使得外壁上的紙張變干。焙紙時火墻表面的溫度不可過高,否則紙張易起皺和發脆。紙張在火墻上烘干后,再經過最后的揭紙環節,即可得到成品紙。
3 討論
3.1 靈川蘭田瑤族造紙技藝的類型
靈川蘭田瑤族造紙技藝具有非常典型的抄紙法特點:活動式紙簾抄紙;使用生料法處理原料;機械打漿;使用紙藥;抄出的濕紙需要壓榨;造出的紙為薄紙;簾紋。①該方法最早可追溯到漢代,劉熙《釋名》記載:“至后漢和帝元興,中常侍蔡倫銼故布,搗、抄作紙。”②
據《天工開物》記載,造紙需要經歷“煮楻足火”的步驟,“凡煮竹,下鍋用徑四尺者,鍋上泥與石灰捏弦,高闊如廣中煮鹽牢盆樣,中可載水十余石。上蓋楻桶,其圍丈五尺,其徑四尺余。蓋定受煮,八日已足。歇火一日,揭楻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內洗凈?!雹廴欢P者考察蘭田瑤族造紙技藝,并無書中記載的這一步驟,對比其余步驟則與《天工開物》中的記載相差不大,應是屬于抄紙法中的生料法造紙。我國西南地區使用這一方法的還有云南祿勸、祿豐九渡彝族村莊、云南麻栗坡的部分瑤族村莊、凌云縣邏樓鄉的高山漢、重慶酉陽縣大江村等④。這一方法并不會產出危害環境的廢料,相對于現代的機制紙在生產時會產生大量廢水,兩者有著巨大的差距。
3.2 造紙原料
造紙以當地毛竹為原料,對毛竹的砍伐時間有嚴格要求,必須使用每年農歷四月小滿以前的竹子。
漚竹麻還需使用到石灰,據村民介紹,因為市售的石灰更好用,造紙所使用的石灰已經從以前的自制改為購買市售的石灰。
滑膏是造紙中的關鍵原料,不僅蘭田造紙會使用,把吉村竹紙⑤、貢川紗紙⑥、隆安紗紙⑦等地造紙也會放入滑膏,但是叫法略有不同,所使用的原料一般是村民上山采集,秉承就近原則,不同地方造紙所選用的植物種類亦不盡相同。
3.3 靈川蘭田瑤族造紙技藝面臨的困境
靈川蘭田瑤族造紙技藝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難以解決的困境。從筆者對靈川蘭田瑤族造紙的研究來看,存在后繼乏人、產品功能單一、產量低等困境。
3.3.1 后繼乏人
我們在前文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手工紙曾是當地人賴以為生的重要手段,在歷史上一度是當地的支柱產業,產品遠銷海外。據村民介紹,前些年蘭田鄉的年輕人紛紛走出大山打工謀生,因為手工造紙的工序多、勞動強度大、收入不高等原因,年輕人多不愿意從事這一行業。
3.3.2 產品功能單一
靈川蘭田瑤族造紙技藝是以生料法造出的手工紙,質地較為粗糙,表面竹纖維和簾紋明顯。如今,人們可選擇的工業化產品種類繁多,手工紙以前的各種使用功能逐漸被替代,主要用途僅余下作祭祀用的紙錢。這與西南地區其他村落的竹紙用途基本一致。若是想實現可持續發展,靈川蘭田瑤族造紙技藝還需要走上一條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道路,改善手工紙的質量,拓寬手工紙的應用途徑。
3.3.3 產量低
手工紙的產量相較于機制紙,具有明顯的差距。據村民鄧義珠介紹:“我們現在一家一年大概可以生產30擔左右的紙”。現在,村中生產的竹紙,一擔(一擔是40刀,一刀是80張)可以賣到400元左右。鄧義珠也是村中唯一在臨桂縣開辦小型造紙工廠的村民,據其介紹,改用機器之后,按一天10小時計算,一個小時可以生產一擔,一天可以生產10擔紙,生產紙的效率明顯提高。但是開辦工廠所需機械的成本問題讓其他村民望而卻步,“我們村就他(指鄧義珠)在臨桂開了造紙廠,我們其他人沒有那么多錢,都還是用手工來做(紙)”,村民趙流勝說道。
3.4 保護與傳承
通過對靈川蘭田瑤族造紙技藝的調查,筆者發現當地已有保護與傳承方面的探索。
3.4.1 傳統與現代結合
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可以縮短勞動時長和減輕勞動強度,更好地保存竹紙制作工藝。靈川蘭田瑤族造紙技藝已經體現出傳統與現代結合這一特點。據筆者調查所知,村民鄧義珠開辦了造紙廠,其他村民在生產竹紙時,在踩漿、榨紙步驟用機械代替了人力,其他步驟則仍是傳統手工作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產效率。
3.4.2 政府扶持
縣文化部門曾對靈川蘭田瑤族造紙技藝進行普查,掌握紙的生產狀況,并將蘭田瑤族造紙技藝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6年,桂林市第三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暨第二屆少數民族文藝匯演開幕式上,將靈川蘭田手工造紙技藝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之后,還有修建扶貧公路等措施。
4 結論
靈川蘭田瑤族造紙技藝歷史悠久,秉承古法延續至今,并且其采用生料法造紙,不會產生出危害環境的廢料,可以與自然和諧相處。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前作為包裝、糊窗(墻)、書寫的用途已經逐漸沒落,現在僅存祭祀一途。雖然近年來村里通了公路之后有收購商主動進山訂購手工紙,村民們每年的經濟收入也有保障。但是總體來說,蘭田瑤族手工造紙技藝仍舊面臨后繼乏人、產品本身功能單一、產量小等問題。希望在國家強調文化強國的主旋律下,加上相關政策的扶持,蘭田瑤族造紙技藝可以探索出一條既保存自身傳統特點又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的道路。
(此文在寫作中得到導師黃全勝教授的悉心指導,此外,在資料收集、調研過程中得到桂林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孟繼陽、靈川縣非遺中心蒙萬林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一并致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