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錦慧 楊雪蘭
摘要:本文以廣西容縣真武閣景區改造工程為研究對象,開展了BIM技術在景區改造保護中的實踐應用研究。
關鍵詞:BIM技術;文化景區改造;保護措施;容縣真武閣
廣西容縣真武閣始建于唐乾元二年(759年),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并稱中國江南四大名樓。因此地方文物保護部門,以謹慎修復、高度復原為目標開展了真武閣建筑修復項目研究。在修復過程技術研究中,如何更好的的利用信息化建筑技術,進而提高文物修復質量,進而確保建筑文物修復的安全性與文物完整性,就成為了此次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中BIM技術作為當前建筑設計與維修中常用的一種三維建筑設計技術,在真武閣景區改造設計項目中的應用,對于確保文物修復改造質量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為此我們以真武閣文物建筑修復改造為案例,開展了此次技術研究工作,其研究目的在于如何在文化景區改造中,發揮BIM技術的保護性,進而類似項目改造發揮技術支持作用。
1 景區改造研究目標與BIM技術研究現狀
1.1 景區改造研究目標
在此次研究中,我們研究的主要目標包括了以下幾個內容:
一是為真武閣景區改造工程做好保障工作。在針對容縣真武閣景區改造項目而言,做好建筑與景區改造相關的技術研究,對于提高景區改造質量,進而確保改造工程的順利開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特別是針對改造工程本身而言,相關景區的順利進行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景區周邊的地鄉村文化旅游業發展,進而為發展地方經濟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為地方文物保護部門進一步提高建筑本身的保護質量提供了支持。
二是更好的為BIM技術在景區改造項目中的應用提供給支持。在我國的目前的文物建筑與景區改造實踐中,BIM技術的實際應用案例較為少見。因此針對BIM在景區改造中的實際應用進行實踐研究,為我國這一技術在景區改造中的實踐應用可以提供有效的技術積累。
三是景區改造中文物保護中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研究。在文化景區改造,特別是建筑文物景區改造實踐中,保護措施的應用技術研究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此次將BIM技術應用于景區改造保護措施的實踐應用中,對于提高景區改造信息化技術水平與保護措施的技術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2 ?BIM技術在改造工程中的應有研究現狀
將BIM技術應用于景區改造工程中,進而工程改造質量與安全性,在國內外的相關工程技術研究與工程實踐已經較為常見。經過對相關文獻的技術研究,目前在國內外的研究中現狀如下。
首先在國際改造工程實踐中,BIM技術的應用以經較為成熟。其中在法國建筑景區改造實踐中,技術人員提出了利用以BIM技術為基礎建筑數字化路線圖技術理念,進而通過“數字過渡計劃”實現建筑設計與改造過程中的技術可持續性和成本優化發展趨勢。而與之相比較,在美國部分軍事基地規劃設計中,技術人員也有效的利用BIM技術為總體規劃設計提供信息化技術支持,進而確保基地的規劃設計與改造的經濟性與總體效率。在這一過程中,設計技術人員有效的采用了BIM技術與CAD和GIS之間結合與數據交換,進而為基地規劃變更、單體建筑的改擴建等改造內容提供支持。
其次在我國國內,BIM技術在國內相關改造工程中的應用發展具有較大空間。目前在我國的建筑改造工程技術應用,特別是景區改造應用中,BIM的實際應用案例依然較為少見。這主要是因為這一技術在改造實踐中中的優勢依然未受到重視造成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國部分技術人員已經開始以實際項目為依托,在部分星級酒店、商務辦公以及現代服務業中心區等項目改造中開始對BIM技術的應用開始進而有益的探索,這也為其在景區改造中的應有提供了支持。
2 BIM在景區改造保護中實際應用
在建筑文物類文化景區改造實踐中,其保護工作的重點在于對建筑文物的保護之中。因此以BIM技術為基礎的保護工作實際的重點就在于文物建筑保護過程中。在實際的景區改造保護中,BIM技術的應用主要包括了以下幾個主要環節:
2.1 建立建筑及景區三維模型
在景區改造設計過程中,技術人員首先應以文物建筑保護方案為基礎,以文物建筑為核心建立建筑與景區三維模型,之后再對模型進行維護。這一過程主要是利用BIM平臺集合建筑與景區有關的各項數據,建立與維護模型的整體過程,進而有效的消除項目信息孤島,最后將獲得的三維模型進行最終整理并進行儲存,進而保障改造工程整體過程中各相關人員隨時共享相關數據。
在這一過程中,針對改造項目中的文物建筑需要保護的具體內容(如雕刻、造像、立柱等),BIM模型應提高已有的細節精度,同時采用多種BIM工具結合的“分布式”BIM模型方式,建立具有保護精度高、模型分布合理、標準統一的BIM模型,為改造中保護措施的落實提供支持。
2.2 新型化景區環境分析
景區及周邊的環境分析質量也是保障景區改造安全的一個重要基礎。因此利用BIM技術,對景區及周圍環境進行信息化數據分析,也是該技術在景區改造保護中的一個主要應用領域。在實際的數據分析中,BIM技術需要分析的主要環境因素包括了景區周邊地貌、植被、氣候條件自然因素,以及居住區等人文性環境因素。與傳統的分析技術相比較,BIM分析技術應用主要具有以下的幾個優勢:一是可以進行大規模的定量分析;二是可以進行有效的客觀分析,有效的避免主觀因素影響;三是可以快速處理大量的數據信息,進而提高數據分析效率。
2.3為改造中的文物修復提供支持
建筑文物景區改造不僅是一個單純的改造過程,也是對建筑文物進行修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如何更好的利用虛擬營造等信息化技術,對文物建筑修復提供支持,以及對已有文物在改造中形成的新的破壞進行修復,也是改造保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過程中,BIM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的通過三維模型與信息數據技術對修復工作的落實提供支持。一方面在文物的修復過程中,技術人員可以通過BIM建模技術,將各項修復方案通過三維模型方式逐項在已有的模型中進行虛擬組合試驗,進而獲得最佳的修復方案,同時避免了修復試驗對文物的二次破壞。另一方面在景區整體改造過程中,技術人員可以在已搭建的三維模式中對改造方案進行論證,對可能對文物造成破壞的方案進行完善與修改,進而避免改造過程對文物造成破壞問題的出現。
2.4 利用可視化技術開展技術溝通工作
在建筑文物改造過程中,雖然3Dmax、Sketchup等三維可視化設計軟件的應用,可以有效地解決技術人員之間的溝通問題,但是在實際的應用中這類軟件系統的自身缺陷依然較大。與之相比較,BIM模型中的三維可視化的工具,具有所見即所得的視覺優勢,進而可以使技術人員可以針對施工、保護等各項工作落實進行有效溝通,同時也有效地解決了設計中技術壁壘的限制。
3 結束語
在真武閣景區改造項目研究中,BIM在工程保護中的實踐應用對于提高文物建筑及項目整體保護質量,實現文化景區改造設計與施工技術支持信息化和現代化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同時也展現了巨大的應用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因此在未來的文物景區改造設計與施工技術發展,越來越多的BIM技術一定會得到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張立乾,楊國興,葛川.文物建筑保護工程中的勘察設計——以北大紅樓等三個文物建筑為例[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5,27(S1):104-111.
[2]付清遠.當前文物建筑保護維修工程真實性問題的思考[J].中國文化遺產,2015,(03):29-31.
[3]張愛莉,楊昌鳴,趙湜.歷史與現代的對話——北京文物建筑保護與再生新途徑的探索[J].中外建筑,2013,(04):115-118.
[4]別治明.試談文物建筑保護搶救的重要性和緊迫性[J].山西建筑,2007,(19):21-22.
[5]鄒廣天,程霏.教育體驗型文物建筑保護的可拓設計方法[J].建筑學報,2007,(05):8-11.
[6]程霏,鄒廣天.文物建筑保護設計中的可拓方法——以審美體驗型文物建筑為例[J].新建筑,2006,(0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