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光云
小學科學課程承擔了培養小學生科學素質的責任,通過小學科學這門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小學生保持與生俱來的好奇心,發展學習科學的潛力,為他們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礎。但對于現在的農村小學而言,由于基礎設施差,教學條件落后,嚴重地影響了科學課的正常教學,那么如何提高科學課的教學效率,將是我們面對的重要理由。
一、發揮農村資源優勢,豐富科學課教學途徑
農村的孩子天天與鳥獸蟲魚為伍,與山川草木相伴,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的,不僅自然資源生物資源也很豐富。如觀察大樹、螞蟻、蝗蟲、蝸牛、青蛙、烏龜、貓等常見的動、植物;栽培植物和飼養小動物,感受生物的生命周期,研究生物的繁殖,進而探究生命的共同特征;進一步觀察動植物的外形,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這些內容若是在城市小學,一定會受到條件的制約而無法讓學生很好的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然而,對于我們農村小學的學生來說,這些教學內容是顯得那么熟悉。學生家里就養著雞、鴨、鵝、兔子、貓……;田野里、路邊上、校園里時時都會有一些蟋蟀、螞蟻等小動物出沒。而各種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更是經常見到,很多孩子還親手栽過花、種過樹。這就是農村環境為孩子們提供的特有的探究材料。
山川大地在哺育了我們的同時,又給學生提供了眾多的探究材料。也許城市的孩子正在為尋找一塊石灰巖或花崗巖犯愁,山里的孩子早已收集了各種各樣的好玩的石塊;也許城市的學生正在為沒有粘土、沙土無法分析土壤成分而焦急,我們的農村孩子則已對此了如指掌;也許在城市的孩子端著一盆水放上木塊觀察浮力的存在時,農村的小伙伴早已從溪河里感受到水的力量。
農村豐富的生物資源,非生物資源早為眾多的科學技術應用和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提供了條件。農村最常見、最常用的東西往往包含著科學技術的應用,它們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探究的材料,而且大大激起了學生進行探究的興趣。抽水機是常用的農用機械,學生可以從中認識到大氣壓力的作用;鋤頭、剪刀等的使用可能引發學生對杠桿的探究;馬車、自行車等運輸機械則會使學生對輪子、齒輪等發生興趣。如果我們利用好這些豐富的、特有的資源,并以此為突破口,那我們就可以在課內課外都可以看到孩子們認真探究的場景。
農村科學老師只要注意創造良好的客觀環境,就能在在課堂教學中創造一個使學生積極深思引伸發揮的氣氛,啟發學生把各種各樣的想法講出來,即使是猜想或者是不合理的解釋,甚至是笑話,也要鼓勵,積極引導,使學生勇于深思。
二、用心尋找當地教學資源
農村科學教師必須做有心人,盡力去尋找可利用的教學資源。一是收集、研究身邊的材料,易拉罐、小磁鐵、小鐵釘、小木塊、細鐵絲、銅鑰匙、雪碧瓶、塑料杯、注射器、橡皮管、玻璃片等等。凡是人們看不上、用不上的東西往往在我們的科學課上就有用武之地。我們不妨把它們都收集起來,貼上標簽以便日后利用。二是了解周圍的事物。如:最近農民在農田里干什么農事?農田里長些什么作物?哪些作物開始下種了?哪些作物開始收割了?當地有哪些常見的植物?有哪些常見的動物?它們的生長環境、生活習性、生長規律是怎樣的?當地的生態環境怎樣?等等。這些東西到時就可以及時地補充到我們的科學課中來。三是學會自制教具。學校實驗器材少,自制教具也是一個辦法。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材料做一些簡易而實用的儀器。如:簡易酒精燈、簡易風向儀、簡易測力器等等都可以自制。同時,學校要充分利用好現有的教育資源,如定期開放電腦房,為學生提供搜索、獲取信息的條件和機會;發動學生積累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建立圖書角,以克服資料貧乏的困難。
三、合理地編排科學教材
現行的科學教材,在編排上大部分根據季節編排教學內容,有些知識要在隔學期收集教學資源,要做科學教學的有心人,重新按照季節或地方需要安排教學順序,才能上好科學課。如新科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二單元《新的生命》,主要任務是種植鳳仙花,涉及到葵瓜子等種子的認識;種植綠色植物的準備工作;綠色植物生長的正確順序;莖的作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綠色開花植物的器官;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需要的條件;鳳仙花的生長過程等九個問題。而鳳仙花在前一個學期已經開花結果,開學初,往往是倒春寒的季節,無法找到鳳仙花的苗,很多剛開學的三年級學生也沒有注意提前收集種子。如果沒有學生的親身體驗,很多數據都無法完成,要等種子在土里自然出土,但是當鳳仙花開花結果時,農村的整個學期已經結束了,教師只好照本宣科,走馬觀花,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只是理性的知識,根本沒有感性認識。如果教師在秋季收集鳳仙花的種子,在只要花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就把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的教學工作基本準備完畢,何樂而不為呢?又如: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環境和我們》這一課,科學教師根據實際需要,也可以把它提到前面學習。教學完后,把環保任務布置下去,通過一個學期的實施,到學期結束,評出“環保之星”。這樣的安排,更有利于教育的發展,取得的效果會更好。
四、豐富生活經驗,體驗科學探究
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展的。農村的學生他們所持有的生活就是活生生的農村生活。所以在教學中,必須緊密聯系農村學生的生活,用學生生活中的真實事例讓他們體驗感悟、自主探究。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環境和我們》時,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了解環境破壞的現狀,主動關心環境保護方面的大事,使學生逐步形成“保護環境,保護人類的生存空間”的環保意識,并且能夠落實到行動上。那么,如何在教學中使學生逐漸形成環境保護的意識,并且能夠落實到行動上,真正使他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保護環境、美化家園做出貢獻,增強與破壞環境行為作斗爭的自覺性呢?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去調查河水污染現狀及對周邊居民生活的影響。通過和長輩的談話以及到河水污染源的調查,學生了解了河水被污染的原因,并向有關部門提出自己的建議。并結合《環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這一課,對學生提出具體的要求,利用政府的法規與媒體宣傳,繼續加強學生環保意識教育,再通過他們對家庭的輻射作用,然后在社會上達到普及大眾環保意識。還根據實際在學校里開展“最清潔校園”活動,規定:校園內不準吃零食,不準隨地亂丟垃圾,不準隨地吐痰,班級包干區不能出現丟棄物。垃圾要分類,可回收垃圾要積攢起來,定時賣給廢品站,把賣得的錢捐給有需要的人,真正地做到“變廢為寶”。我們學校還充分利用小菜園這個實踐基地,讓學生在菜園里按季節的變化種植瓜果,和在校園里進行種綠、護綠活動,讓他們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提高環保意識,從而達到教學效果。
總之,農村小學科學課教學要充分發揮“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地域優勢,挖掘農村的地方資源,科學無處不在,處處都有科學,農村小學科學教師應在利用好原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開發和利用具有農村特色的科學資源,豐富地方科學資源,使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不僅解決了農村資源短缺的問題,而且能讓農村小學科學教學比城市科學教學更有特色,更有趣味,更有效益。將農村特色和現代遠程教育結合起來,創造性地為農村科學課教學服務,是我們農村一線教師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