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專業性一詞由來已久,談到書法專業性難免會與書法教育掛鉤,自封建統治結束,由于新舊制度的交替,人們思想觀念碰撞,書法教育發生了某些質的變化,從書法概念極其微弱,專業性意識尚未萌芽的時期到以書家授徒對私人書法教育進行闡述,再到現代書法教育的探究,書法專業性的脈絡有跡可循,專業性學習思路逐步清晰,經典是我們專業性成長的起點。
本文嘗試著以民國書法教育為切入點,探索書法教育的脈絡,借鑒前人研究成果,將民國書法教育進行歸類,探究現代書法教育的主要發展脈絡,通過書法教育的歸納總結,從而得出書法專業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書法專業性;書法教育
一、民國書法教育概況
二十世紀初辛亥革命的爆發后,新舊制度、中西思想的碰撞給社會帶來了巨大轉變,教育領域進行了一系列變革。京師大學堂作為探究中國高等教育的起點,為使傳統形式深入國人骨髓的,對書法的要求僅為學習習字教授法,這種依賴于傳統方式教學的的規定雖符合當時變法圖強中的教育需求,但書法的學科概念尚未清晰,專業性意識尚未萌芽。
蔡元培受進步思想影響,于1912年提出美育思想。“美育”一詞最早由其從德文翻譯過來,他提出“美感教育”,將書法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倡“以美育代替宗教”,創辦書法社團、美術院校,推崇書法學科理論體系建設等。蔡元培提出『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他提倡的美育內涵相對寬泛,他認為書法同樣具有美育功能,但在彼時大環境下蔡元培所強調的美育并不具備將書法作為一門單獨培養書法專業人士的學科的條件,更多是將書法作為繼承我國禮樂教化傳統,汲取西方近代教育的哲學思想的合理因素。
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書寫藝術,記錄了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與音樂、美術不同,自漢字發明以來,書法已然作為雅文化的存在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息息相關,書法本身就是一種傳承,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所以蔡元培他們的關注點可能并非在書法本身,而是以書法為切入點去探索中國文化的文脈,帶動整個民族的審美,以提高民族美育而帶動德育,雖然推動了中國現代書法教育的發展,但彼時書法依然未具備專業性的學科概念。
二、書法教育的發展脈絡
古代書法教育主要包括官方字學教育和私人書法教育,官方字學教育主要包括中央官學、地方官學和書院,由于封建制度的瓦解,官方字學教育不復存在。私人書法教育中以書家授徒的方式占主導地位,在技法訓練的同時,更注重書家的人品及修養,成為了民國時期的傳統書法教育方式。
其中,吳昌碩門下的沙孟海、諸樂三,李瑞清門下的呂鳳子、胡小石、李健,康有為門下的徐悲鴻、劉海粟等都是民國傳統書法教育下培養的精英,而他們也成為了后來推動現代高等書法教育的實踐者和中堅力量,這時期的傳統書法教育,為現代高等書法教育提供了扎實的人才儲備。
1902年9月,清政府頒布《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規定課程設有十四門,其中“習字要旨,在練習書寫,具端正敏捷之能力,并解悟小學校習字教授法”;1905年,廢除科舉考試,新式學堂數量雨后春筍般增長;新文化運動前后人們受進步思想熏陶,陸續成立了許多美術院校,例如:1934年金陵大學國學研究班由胡小石開設了書法理論課,逐步將書法作為獨立學科開設,書法高等教育得到發展是時代的必然趨勢。
1962年在潘天壽先生的呼吁下,文化部批準在浙江美術學院試辦書法篆刻專業,由潘天壽、陸維釗、吳茀之、諸樂三、沙孟海、朱家濟、劉江諸先生組成七人小組著手籌備工作,1963年夏開始招收書法篆刻專業本科生。1979年初,文化部決定在浙江美術學院招收了關田、王冬齡、邱振中、祝遂之、陳振濂五位書法篆刻研究生。1979年暑期,陸維釗為首屆書法碩士研究生手訂的《教學綱要》,用粗分九塊、細列六十條的學術經緯交織之網,完成了現代高等書法教育體系的初步構建。經以上諸先生努力,高校書法課程體系日漸完善。
三、書法專業性的現實意義
叢文俊先生有言:“今天是人跟書法直接對接”,以個人理解,古人在形成風格前大都有一層文化過濾,在文化過濾后方可形成藝術。何為文化過濾,以蘇東坡為例,文化過濾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里于豪放之外”。蘇東坡士大夫氣象背后是雅正之風支撐的文化觀念,用文化作參照形成自己的風格,在書法上的表現為平動筆法較多,氣象沉穩,頗有秩序感,向正體靠攏。書法史上的名家將文化作為藝術的過濾器,在文化過濾后形成自己的風格。在書法傳承過程中,正體的過濾對書法影響尤為顯著,唐代開始以書取勢,正體觀念深入人心,正體觀念始終支撐著審美。
專業化的成長,核心問題在于人的成長。從專業學習角度看,正體觀念深入人心,需通過篆書確定中鋒的內斂,隸書確定方折見風骨,篆隸成為支撐我們力量和筋骨的起點。漢魏到唐代,書法均以篆隸為基礎,書家通過篆隸確定最基本的筋骨、方圓、以秩序感為基調的美感和雅正問題,將以上幾方面融匯于心,才能在其他書體里有自由發揮的基礎,線條更有質感,通篇更具美感,力量是一種書法生命意識的體現。
叢文俊先生在《我與經典》這篇文章中講過他的學書方法:一是掌握各種書體的特征和書寫要領,關注其演進規律,在融會貫通古今書體的基礎上,再大量地抄錄記憶各體字形;二是從諸體兼善到諸美畢集,追求《書譜》“銘鑄蟲篆,陶均草隸。體五材之并用,儀形不極;象八音之迭起,感會無方”的境界,開拓了視野,豐富了創作經驗;三是系統了解古代名家楷模和作品,尋繹楷模與經典構成書法傳統的文化根源,把理念和學術研究落實到臨帖、創作的每個細節,可謂雙贏。
由此可見,書法專業性的學習需要思路清晰,我們應在正體最核心的技法支撐下,容納更多自然書寫的變化,從禮樂文明生長出來的正體筆法、陰陽、虛實、剛柔、筋骨在情緒或某種狀態支配下生發。我們的成長之路首先應貼近自己,從自己心性角度切入,了解每一種書體和每一種風格最典范的作品,結合自己心性向著目標邁進,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再在這種獨一無二的風格里把自己真實的狀態加進去以造就自我。師古而不泥古,歐陽詢、顏真卿以楷書見長,二者是我們在楷書中的標桿,行書有王羲之、王獻之、蘇東坡、米芾、趙孟頫等大家為標桿,經典素來是我們成長的起點。時代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標準,這就要求我們在成就自己風格的時候還要再添一層濾網,從藝術的角度破解文化對時代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叢文俊,《學書自敘》,《書法》,2005年第1期。
[2]郭舒權,《民國書法史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
[3]王沁園,《蔡元培對現代書法教育的探索》,《中國書法》,2020年。
[4]方波,《沙孟海對現代書法教育的思考與探索》,《中國書法》,2021年。
作者簡介:
孫琳杰(1997.11—),女,漢族,籍貫:山東淄博人,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21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書法學,研究方向:書法理論與藝術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