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曄
摘要:左權小花戲舞蹈輕盈俏麗,內容通俗易懂,貼近百姓生活,成為了左權獨樹一幟的藝術珍寶,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無論是扇花的玩法、步伐的跳法、身姿的扭法都動態豐富、極具特色。對此,本文主要以左權小花戲作為主要的研究重點,以期探索出左權小花戲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發展新道路。
關鍵詞:非遺舞蹈左權小花戲;文化復興;機遇與挑戰
左權縣素有為“山西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美名,作為山西人,筆者肩負著傳播、發展家鄉文化的使命和擔當。本研究將盡筆者所能為山西民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注入前進的動力,力求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左權小花戲能夠得到更多的人的關注與重視,讓更多的人了解小花戲,愛上小花戲,使其無論在民間、課堂還是舞臺都能有更廣泛的發展空間。
1.左權小花戲在編排方面存在的挑戰
1.1組合分類的存在短板
作為“民間”走向“舞臺”的橋梁,在“課堂”空間中缺少在“表演提升類”組合的探索。課堂教學內容中,基礎訓練組合的“元素”提煉來源于對傳統的挖掘與整理,傳統認識組合是對傳統的保留與凝煉,表演提升類則可以是對傳統的發展與提升。在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三個維度的教學內容(基礎訓練-傳統認識-表演提升),這樣在民間舞蹈的三個空間中(“民間”-“課堂”-“舞臺”)的過渡銜接更具教學內容結構上的完整性與系統性。對傳統小花戲的學習與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多次深入“田野”調研,在傳統小花戲的身體體驗與人文價值上有深入地雙向感悟,進而對教學組合的研編產生新的思考。
1.2編排方式的有待嘗試
基礎訓練組合編排過程中,筆者遵循由簡到繁的原則以適應教學規律,但最終在基礎訓練組合中的文化因素體現未能實現全面清晰地鋪設,表現為:單一元素的內容與組合訓練目的明確,缺少回歸“原生場景”的身體與情感體驗,進而在學習過程中會對舞蹈動作的“文化性”缺少直觀的認知。
1.3伴奏運用的尚缺考究
基礎訓練組合部分中本著“民歌配民舞”的角度,組合伴奏選擇了左權民歌中的典型的曲目,《顫顛擺甩》選用了左權民歌《桃花紅杏花白》、《開合扇》為《送郎參軍》、《蝴蝶扇》為《親圪蛋下河洗衣裳》、《三顛步》為《會哥哥》。雖然伴奏音樂都為左權民歌,不存在“民族屬性”的問題,但沒有充分考慮其編曲層面,致使舞蹈組合的呈現中伴奏會有“先聲奪人”的傾向。這個問題是收集資料過程中對民歌伴奏的理解產生了局限,可以通過對傳統小花戲典型鼓點的總結進行彌補與改善。另外,傳統左權小花戲民歌伴奏中的唱詞具有敘事性,唱詞寓意變化進而舞蹈動作與動態也產生相應改變。這種具有“方言特色”的唱詞也正是“構成民間文化的外在形式之一,也散發著獨立的信息”。在傳統認識類組合的伴奏,雖然是在傳統節目的原初音樂上進行了“剪接”,較為完整的保留了原劇音樂伴奏與舞蹈動作的敘事性與情感性,但在課例中未能將其段落之間的細微層次與銜接關系產生具體思考。教學組合中如何將“以歌伴舞”達到既實用又適用的教學需求是后續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
2.促進非遺舞蹈左權小花戲得以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方式
2.1強化對左權小花戲舞蹈表演特色的立體認知
通過動作特點、動態特征、神態特色來把握、提煉左權小花戲舞蹈表演特色,加強對于左權小花戲舞蹈表演的認識與理解。小花戲不僅是跳幾個標志性動作,而是在表演過程中要跳出小花戲舞蹈的風格點、展現小花戲舞蹈當中的技術點,在歌舞中展現民風民俗、展現生活中的簡單趣事與情感。表演者通過動作與動態展現出左權小花戲的舞蹈風格;通過神態來表現出小花戲舞中有戲的形式特點;通過動作、動態、神態特色的整體把握,使小花戲表演更加生動立體、耐人回味,表現出不同于東北秧歌、安徽花鼓燈、膠州秧歌的,且屬于左權地區獨樹一幟的舞蹈表演特色。
2.2把握左權小花戲舞蹈表演特色本質
舞蹈表演不是動作的堆砌,而是將舞蹈動作串聯成語言進行表達。如何將左權小花戲舞蹈的魅力和精彩表演出來,這是小花戲舞蹈表演者需要思考和分析的問題。這既要有理性的分析,又要有感性的投入。通過對小花戲舞蹈動作、動態、神態特色的掌握,使小花戲表演者對于風格的掌握、情感的表達、神態的表演合情合理,充滿左權味道。本研究更為有效的、明確地幫助表演者把握小花戲舞蹈表演特色本質、有的放矢地對進行舞蹈表演;同時引起表演者們的反思,幫助她們查缺補漏,進而不斷完善自身的表演,加強小花戲舞蹈表演的特色。筆者總結出了左權小花戲舞蹈表演特色所在——動作特點、動態特征、神態特色,幫助表演者在學習及表演實踐中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被小花戲豐富的舞蹈動作所迷亂,而是把握小花戲舞蹈表演特色的本質。
2.3踐行左權小花戲舞蹈表演特色活學活用
左權小花戲是太行山巔別具一格的藝術明珠,是左權百姓在歷史長河中孕育出的藝術珍寶。從“文社火”到“左權小花戲”,一代代的小花戲傳承人們通過肢體動態傳承著這份民間舞蹈文化,通過藝術創造不斷豐富發展舞蹈動態,為其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目前,左權小花戲仍深受當地百姓喜愛,在社火活動中展現活力,在左權縣乃至山西省大型演出活動中不可或缺。吳曉邦曾說到:“即使原有的民間舞蹈,它也不是原先最早的動作和樣式,隨著生活的發展,歷史的變遷,本身也在不斷變化發展著的。”小花戲在歷史發展當中不是一成不變的,小花戲“代表性傳承人”也深知要發展、創新小花戲,正是因為左權小花戲在繼承傳統小花戲的基礎上不斷變化發展,它才如“活水”一般,一直充滿著生命力。今天,左權小花戲舞蹈表演不是傳統小花戲的模仿與照搬,而是要在對左權小花戲舞蹈表演特色有立體認知的基礎上,在把握左權小花戲舞蹈表演特色本質的基礎上,緊隨時代氣息與審美變遷,跳出當今人們對于左權民間文化的認識,跳出當今人對左權小花戲的理解與味道。
左權小花戲舞蹈要發展創新,必須把握住左權小花戲的“根”與左權小花戲舞蹈表演的精髓——舞蹈表演特色。左權小花戲舞蹈表演特色是基于左權當地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形成的,是左權百姓的智慧結晶,是文藝工作者們藝術創造的藝術成果。在中國傳統民間舞蹈文化受到了沖擊,甚至消解、同化的今天,如何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左權小花戲舞蹈優秀文化,保留其純正濃郁的表演特色是筆者的責任與擔當。
結論:
民間舞蹈文化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傳統文化在舞蹈表演特色中世代相傳,小花戲舞蹈表演特色的研究需要研究者們不斷進行再認識再實踐再分析,從民間中汲取養分,使小花戲舞蹈表演中最具典型性的特色得以活態傳承,使左權小花戲表演的精髓活在民間、活在舞臺。
參考文獻:
[1]康怡.左權小花戲舞蹈表演特色分析研究[D].北京舞蹈學院,2021.
[2]趙盛君.山西左權小花戲的傳承和發展[J].戲劇之家,2021(10):30-31.
[3]張倩,相寧.山西民間歌舞左權小花戲的傳承現狀研究[J].藝術評鑒,2019(15):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