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省
【摘要】名著導讀作為九年級語文學科的重要拓展教學工作,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字藝術審美與情感涵養等具有多重意義。關于導讀的教學工作需要注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通過相應的引導和解讀,使其能夠逐步建立較好的閱讀思維與品鑒觀念。本文從當前初中名著導讀的現狀上進行教學方法、觀念與模式等方面展開研究,旨在通過相關研究成果改善當前名著導讀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名著導讀;九年級;初中語文;教學
一、引言。文學名著被奉為經典自有其自身出彩的地方,對現實社會的批判、人生的哲思與情感的藝術化表達,都使文字藝術本身具有別樣魅力。從教育的角度上看,初中階段的學生其身心成長正經歷較大的轉變,品味名著、閱讀名著與感悟名著都能夠起到較好的學生綜合素養培育作用。此外,隨著新課改的工作持續推進,學生所面臨的語文能力考核不再局限于教材,而講能力考核拓展至群文閱讀與名著閱讀等方面。因此,教師需要在當前的教學背景下,注重名著導讀教學方法的優化與創新,確保學生能夠在較好的教學指導下,掌握較好的閱讀方法、形成較好的閱讀習慣以及文字藝術的賞析能力。
二、名著導讀教學現狀分析
(一)缺乏合理性目標制定。合理性目標的制定主要指學生在進行名著閱讀活動之前,通過目標的制定,使自身能夠根據閱讀材料的性質與學習目標等進行針對性閱讀,由此在當前的閱讀活動中起到較為高效的作用。但部分教師在當前的名著導讀工作中,沒有結合學生當前的基本情況進行閱讀目標的合理制定,導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沒有形成正確的觀念,閱讀的效率較為低下。部分教師在進行閱讀方法指導、切入點講解的過程中,沒有正確認識“導讀”這一概念理念,學生閱讀目標與相關的學習要求也沒有進行明確指出,使得學生在導讀活動中存在一定盲目性。
(二)閱讀指導放任性過強。名著導讀主要指符合學生成長基本規律、名著類閱讀材料特點的一種閱讀指導模式,由于導讀教學指導沒有得到正確認識或者沒有得到全面認識,學生在名著閱讀活動缺乏必要性指導與針對性教學講解,導讀活動的放任性較強,不利于閱讀方法指導、習慣養成以及理念灌輸等。
(三)缺乏“學以致用”的觀念引導。閱讀活動中的“學以致用”主要建立在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閱讀活動中獲取的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中,以此根據學生的思想特點指導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由于在個性化閱讀模式上缺乏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使得學生難以結合自身需求進行閱讀。
三、教學策略分析
(一)制定合理性閱讀目標。名著導讀的目標制定能夠更好指導學生進行針對性閱讀,教師在學生進行閱讀前,需要強調文章中的重點段落與詞句等,使學生在主題明確的目標制定上進行重點閱讀。比如在《格列佛游記》一課的閱讀教學工作中,在學生進入閱讀階段前,教師提前給出材料情節中的高潮部分,使學生能夠關注主要故事情節,而結局部分通過設問的形式,對學生基于閱讀目標的閱讀情況進行考查,確保學生能夠通過懸念式提問進行材料方面的閱讀。該提問設計形式并不全程引導學生進行材料方面的閱讀,而是給出閱讀材料中的關鍵部分,如情節推動、翻轉的關鍵部分,通過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對故事發展的好奇心,由此在學生的個性化培養方面進行較好引導,能夠滿足學生個體上的要求。[1]
(二)注重閱讀活動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名著導讀在教學工作的實施過程中,主要起到引導學生思維、調動教學氛圍以及深入教學引導的作用。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情感教育以及邏輯思維等方面,是當前教育工作需要重點培養的項目內容。閱讀活動本身屬于一種自我溝通、自我認知的一個過程,在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內容制定與教學工作實施上,教師需要結合不同學生群體、材料內容以及教育目標等,合理進行閱讀材料的選擇與設置,采用激發學生主導性的教學方法,使其能夠積極參與至閱讀活動中。
(三)注重實用思維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所獲取的理論知識,經過吸收、轉化,能夠為自身提供思想上的升華與觀念上的創新,進而在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中,能夠結合自身的思想、性格與習慣等特點進行實際運用。因此,教師在該環節的個性化閱讀指導工作中,需要尊重學生的個體上的差異,通過實用性觀念的引導,使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基本情況進行閱讀。比如在《西游記》的閱讀活動中,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描述整部作品的故事情節,教師可結合材料的基本故事脈絡進行問題上的個性化設置,如唐僧師徒在現代社會中如何進行取經。使學生在基于閱讀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想象力,對閱讀材料進行創新性解讀,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社會,另一方面能夠使其敢于進行辨析。該種個性化閱讀指導模式對于學生的興趣培養而言,能夠通過神話題材的閱讀材料吸引學生進行閱讀,并尊重與調動學生想象能力,使其在原本的閱讀過程中能夠逐步建立起閱讀興趣。[2]
(四)讀寫結合進行導讀教學。學生的寫作指導主要根據教材的教學培養要求進行目標制定。在教材資源的運用方面,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教材文章的理論內容、核心思想等方面,確保學生能夠從教材文章中,學習文字用法與修辭手法等。
如《朝花夕拾》,在敘事描寫的文字運用方面與結構布置方面,可在記敘性散文的寫作或者閱讀的專題指導上,向學生進行文章結構與敘述方式的講解,引導學生結合不同文章進行寫作與閱讀方式上的對比分析,并在對比總結的結果上進行作文寫作與文章的閱讀分析,以此進行文字方面的理解深化。一般情況下,寫作過程中主要涉及主題選擇、敘述方式選擇以及寫作手法選擇等方面內容,學生根據特定的主題內容要求進行作文核心思想的構思與字詞段落的堆砌,教師在閱讀方面的教學工作中,首先需要強調與引導學生的主題辨析能力,即閱讀能力。
結語:名著導讀的教學模式或者閱讀理念的指導,需要結合學生的主體性差異進行針對性制定,使學生能夠在結合自身設計情況的基礎上展開閱讀活動,如部分學生在文章閱讀的過程中,喜歡逐字逐句進行閱讀與分析,教師就需要結合學生的閱讀習慣制定符合學生閱讀方法的教學指導模式,或者通過方法的糾正與指導,使學生能夠在閱讀活動中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以此更好進行閱讀活動。
參考文獻:
[1]張茹霞.初中語文活動課的現狀分析及對應策略[J].現代語文:中旬.教學研究,2017:27.
[2]張富蓉.初中語文名著導讀的教學策略的相關探討[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