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樂,李婷文,張建華,張 健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由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轉向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即人民有了不同層面的發展需求,尤其是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度逐漸提高,體育作為提升居民身體健康的重要手段,其功能、效益也愈發受到重視。然而,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全球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活動水平明顯偏低,由此導致的兒童青少年健康問題逐漸增多[1-2],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身體活動不足已經上升為人類致死因素的第四位[3]。而處在身體生長發育階段的高中生群體,其是體育活動的重要參與者,損傷的發生會影響學生的在校生活、學習,有時還會威脅學生的生命安全,即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嚴重傷害,打擊其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無形中增加了學校的工作量,也使正常的教學活動受到影響。防止體育課中運動損傷,避免運動損傷,提高學生運動中安全的意識,是體育教師的任務,這對體育工作的開展和終身體育的形成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通過對呼和浩特市4所高中的120名在校高中生其運動傷害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其原因,并進一步總結、歸納相應的應對措施,進而為后續預防中學生體育課堂運動損傷提供參考與幫助。
呼和浩特市4所高中的80名在校高中生,其中男生58人,女生22人。
采用訪談法、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法等研究方法,對高中學生運動損傷發生情況進行研究。共發放問卷80份,回收問卷76份,回收率為95%,有效問卷74份,有效率為97.36%。
調查結果顯示,高中生的運動損傷發生率比例較高。主要原因在于,女同學參加對抗性和高強度的運動項目的概率低,而且體育課的參與度也較低。而男同學喜愛參加體育運動,并且運動中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因此容易造成損傷。運動損傷總發生率為58.10%,女生10.80%,男生47.30%(表1)。

表1 男生、女生運動損傷發生率統計
在體育課堂中學生發生的運動損傷頻率比較低,而發生在訓練、課外體育活動及比賽中的損傷相對較多。這主要是因為課外體育活動是學生參加運動的主要形式,依靠自己主觀意識較強,沒有教師或者裁判,而學生很少進行安全培訓,運動中的控制能力不強,很容易出現不科學動作,以至于形成運動損傷(表2)。

表2 運動損傷發生地點時間
運動損傷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四肢及腰部,其中手部關節和腳部腳踝最容易受到傷害。這因為運動時大多數動作都是由肢體完成的,運動中經常受到外力的強烈刺激,而且有些場地等外界硬件條件的缺失,就造成了部位損害,并且各個部位的力量發展不均衡,身體自我保護不全面,也是因素之一(表3)。

表3 運動損傷發生部位
運動損傷不為罕見的類型有擦、挫、撕裂傷、拉傷、骨折等。它們的發生與進行的運動項目有著很大關系。學生在打籃球中,就常出現扭傷、挫傷、摔傷等;打排球中,常有挫傷、扭傷和膝關節損傷等;踢足球中常有腿、踝關節損傷和摔傷等;田徑的競賽中常出現肌肉拉傷和關節扭傷等。運動項目很大程度決定損傷類型,從項群理論來說,技能主導型項目容易發生關節損傷,體能主導型容易發生肌肉的損傷(表4)。

表4 運動損傷類型統計
3.5.1 運動中的自我保護意識
引發損傷的原因是復雜的、多樣的。首先,產生運動損傷的原因是沒有在腦袋中形成預防損傷的想法。這與體育老師、教練員以及鍛煉者對防止運動損傷認識不充分,在體育活動過程中沒有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準備活動不足甚至不做準備活動,這樣身體各器官各系統的功能沒有引起興奮,并且發生運動創傷后,不找原因、不總結教訓,這就造成了損傷接踵而至。
3.5.2 技術動作的運用情況
學生的各項素質不健旺、技術動作不夠熟練是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運動技術掌握不全面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休息不足或者傷病初期以及疲勞時肌肉力量、人的協調性明顯不如正常情況下參加高強度的運動或進行高難度動作的狀態,就成了損傷的導火線。尤其是力量、靈敏、柔韌素質較差,動作僵、不協調,在上課過程中有一些技術要求高[4-6]。二是根據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在運動技能形成的初期階段,由于學生對運動技術概念不能夠很深的理解,訓練中形成錯誤技術,這種狀況下就會發生損傷[7-10]。
3.5.3 運動員的心理因素
運動后的疲勞、過度興奮或不及時消除疲勞都是造成運動損傷的重要原因。運動疲勞受傷主要是發生在訓練過程中,由于機體技能不足與支持負荷運動量,就會產生損傷。也有很多學生在運動時不夠自信,從內心上膽怯,造成損傷,所以應該施加心理干預,預防傷害發生。
3.5.4 安全保護措施不足和忽視場地器材的保養維修
在現在的社會環境里,有部分教師對自己工作做不到盡職盡責,對體育教學過程中上課不認真,對學生不做安全保護措施。隨著現在學校不斷地擴大招生,教師和學生出現較大的比例不搭配,這就會出現學生多教師少的情況,這樣教師在課堂中照顧不到每一位學生,從而形成不必要的損傷。有些地區的不重視體育,在學校場地的規劃上不合理,致使在破爛場地上課,也不能夠提供先進的體育輔助器械。
3.5.5 注意醫務監督
高中階段是身體發育的黃金時期,他們的內臟器官處于逐漸強壯階段,所以,良好的身體狀況是最基本的保障,每一名學生要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若是在運動中出現不適時,應及時告知體育教師,進行康復手段。體育教師要在課前知道學生身體狀況,合理安排見習生內容。在上課過程中要隨時觀察學生情況,一旦出現不良癥狀時,應該立即停止,并做恢復活動,情況嚴重時應立即通知學校醫生配合送往醫院治療[11-13]。及時和班主任溝通,也可以向家長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況,這對開展一堂高質量的體育課有重要作用。
3.5.6 準備活動充分
在體育課堂中發現,很多運動損傷是沒有做準備活動造成的,課前的準備活動是一堂課的必要組成部分。“認真準備活動,使學生身體各部位、關節肌肉充分活動開。”有一個好的狀態去面對每一節課”。

表5 運動損傷原因統計
短跑是快速力量項群項目最易造成的就是大腿部肌肉的拉傷,及膝蓋踝關節的損傷,預防措施有,加強各部位肌肉的力量,尤其是小肌肉群的力量,增加肌肉協調性,并在運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提高機體興奮性,注意場地設施[14]。中長跑過程中,由于長時間的體能消耗過大運動強度,易發生肌肉痙攣和骨膜炎,這需要我們有科學的技術動作,根據運動項目的特點,合理安排運動量,并注意場地設施。投擲項目要著重強調技術動作,做好場地外的保護,防止器械傷人。
足球運動是球類中最普及的項目,相應的損傷情況出現頻率也是最高的,最常見的有挫傷摔傷等,還有嚴重的關節扭傷,骨折。甚至劇烈運動后會引起心力衰竭威脅生命。所以我們應該積極遵守規則,文明踢球,在運動時做好自我保護配護膝護肘等工具。并在現場有醫療隊伍待命。
籃球屬于技能主導同場對抗性,其主要運用上肢完成一系列的動作,常有手指扭傷,關節扭傷,沖擊性撞傷等病癥。在進行籃球運動是要求運動場平整,有條件使用木地板,或者PU膠地,做好必要的防護措施,注意技術動作的科學合理性。
排球運動雖屬于隔網運動,沒有身體接觸,但是要求技術性極強,預防損傷中要有正確的動作,提高各肌肉組織的力量,利用機體的自我保護。
學生在體育運動中要遵守運動規則,平時提高自我素質,使身體全面發展。在學習運動技能時,遵循循序漸進原則,不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動作,多參與實踐,提高心理素質。在比賽時,秉承高尚的體育道德精神,做好賽前的準備活動,根據所要進行的項目針對性的做專項練習[15]。要有自我保護的意識,訓練時無傷病,無情緒,做到快樂訓練。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再做動作時不膽怯。
老師在上課前認真備課研習教材,定期參加體育課的安全培訓,上課時擁有和藹的教學態度,還有做到因材施教。學習基本的體育康復知識,尤其是運動損傷的處理治療的手段,加強課內課外及比賽的監管。講解清晰的動作要領,做正確是示范動作,讓學生理解明白每一個動作的含義、要求,從源頭上防止損傷的發生,讓學生有安全意識。
學生在入校時進行安全教育,開展運動損傷和體育保健知識系列講座,使學生在思想中樹立安全意識,了解運動與健康的關系,掌握出現損傷時的應急處理技能知識;最大限度的優化體育運動場地,購置高質量的運動器材,消除安全隱患,為減少和避免運動損傷創造良好的環境。
身體健康已經成為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是現代教育所涉及的問題。而體育課主要是提高人們健康水平的課程,其主要特點就是運用身體的活動,但是任何事物都是辯證存在的,所以體育課也會發生運動損傷,如何預防損傷的發生,也是體育老師所要關注的問題,重視程度不亞于體育課所帶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