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華
(延邊州經濟信息中心,吉林 延吉 133000)
2019年目標:全州秸稈利用量約122萬噸(含燃用部分),利用率約76%?!拔寤崩昧考s83.38萬噸,利用率約52.1%,其中:能源化利用量約38萬噸,利用率約23.8%;原料化利用量約4萬噸,利用率約2.5%。目標總體完成情況:2019年,我州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38.4萬公頃。其中水稻4.7萬公頃、玉米19.6萬公頃、大豆13.1萬公頃、雜糧作物1.0萬公頃,全州糧食總產量實現179.35萬噸,秸稈可收集量約為160萬噸。2019年秸稈實際利用量約154.15萬噸,利用率約96.3%。“五化”綜合利用量約116.15萬噸,利用率約72.6%,其中能源化利用量約38萬噸,利用率約23.8%;原料化利用量約0.355萬噸,利用率約0.2%。

全州秸稈能源化利用重點項目(部分)一覽表1-1
秸稈能源化利用形式主要包括秸稈固化成型燃料、秸稈發電、秸稈沼氣(生物氣化)以及其他秸稈熱解氣化、秸稈干餾等方式。能源化利用是我州秸稈綜合利用的重要途徑和方式。目前,我州共有秸稈能源化利用項目21個,項目分布在汪清(3個)、龍井(3個)、敦化(2個)、安圖(6個)、圖們市(2個)、延吉市(3個)、和龍市(2個)等地,已建成投產項目16個,在建項目2個,擬建項目3個。其中農林生物質直燃發電項目3個(1個建成,1個在建,1個擬建);秸稈成型燃料加工項目11個(10個建成,1個擬建);生物質鍋爐供熱項目5個,均已經建成投產;生物質天然氣項目2個(1個在建,1個擬建)。具體詳見表1-1。2020年,全州秸稈用于直燃發電、固化成型燃料、秸稈氣化等用途消納秸稈總量預計在40萬噸左右,占可收集秸稈資源總量的25.6%左右。
秸稈原料化是指秸稈原料經工業化處理,可替代木材或糧食,應用于造紙、建材、制糖、乙醇、化工等工業領域。目前,我州秸稈原料化利用方式主要是用于生產板材、木塑、以及纖維素原料生產等。全州現有秸稈原料化利用項目4個,均在建設中,應用途徑主要是利用秸稈制炭基肥、秸稈制新型板材等,具體詳見表1-2。2020年,全州原料化利用秸稈總量預計可達到4萬噸左右,占可收集秸稈資源總量的2.5%。

全州秸稈原料化利用重點項目(部分)一覽表1-2
從總體上看,我州秸稈資源利用方式粗放,秸稈利用鏈條短、附加值低。例如:我州目前秸稈還田主要以直接還田方式為主,秸稈的生物屬性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相比而言秸稈過腹后經過沼氣發酵還田、秸稈栽培食用菌后菌渣還田、秸稈沼氣發酵后沼渣還田等利用方式還沒有得到普及推廣;秸稈能源化利用主要方式是直燃發電或加工成型燃料,但目前秸稈原料收儲運問題嚴重,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受到了極大影響,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秸稈氣化企業的規?;l展。
我州秸稈綜合利用企業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且多為粗加工,產業鏈條較短,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較低,產業化程度低,企業依賴政府補助居多。秸稈收購、儲存、運輸等社會化流通與服務網絡尚未形成,秸稈便捷處理設施不配套,農民收集處理秸稈的難度大。秸稈加工企業的產業間配套,上下游間的協同發展滯后,服務市場難以形成,服務體系尚未建立,嚴重制約秸稈綜合利用的產業化發展步伐。
目前,我州秸稈綜合利用主要停留在肥料化、飼料化、秸稈直燃發電等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小的利用方式上,而利用秸稈生產木醋液、熱解液化制備生物油、生物乙醇等高效率、高價值的利用途徑所占比例較小。秸稈綜合利用新技術應用規模較小,適宜農戶分散經營的小型化、實用化技術更是缺乏;秸稈釀酒、秸稈氣化等關鍵技術和生產工藝還需要不斷改進,一些技術仍停留在實驗室和中試階段,短期內無法進入規?;a。
目前,我州尚未形成促進秸稈綜合利用的政策體系,尤其缺少地方性支持政策,部門職責分散,政出多門,缺乏互通,難以形成合力;對原料化、飼料化利用方式的支持力度不夠;能源化利用的政策最多,但缺乏持續穩定的政策支持;缺乏對秸稈回收企業的資金支持、儲存運輸方面的支持政策;缺少對秸稈綜合利用產品的補貼政策;缺乏對秸稈綜合利用企業的稅收、土地支持政策等。
一是建立以“鄉鎮”為單位的秸稈綜合回收網絡,成立秸稈綜合回收合作社。整合現有打捆、運輸機械設備及堆放場地等資源,不足部分由當地政府一次性配齊補全,作業對象由“鄉鎮”政府指定地塊,結合環保部門要求確定適合機械可作業的范圍。秸稈綜合回收合作社,免費為當地農戶提供服務,享受當地政府秸稈離田補助資金(補助方式:農戶主動放棄離田操作,承諾保證不露天焚燒秸稈);統一銷售秸稈原料或秸稈產品(秸稈壓塊燃料、秸稈顆粒、秸稈飼料等)。二是利用互聯網便捷、能迅速共享信息的優勢,建立以縣(市)為主體的秸稈綜合利用信息服務網絡,便于跨區域作業與提供服務,方便農戶了解、接洽相關信息。
一是針對不宜機械操作的地塊,農戶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田間地頭低洼處漚肥處理;二是加快推進秸稈飼料化、糧改飼步伐,通過加強畜禽養殖規模增加農戶增收、增效,通過畜禽過腹有機肥加工業發展,不斷延伸秸稈利用鏈條,盡快串起農業循環生態鏈。
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多種形式,轉變農戶對農村秸稈是廢棄物思想,傳遞秸稈用之為寶、棄之危害的理念,通過進村入戶等方式,向農民群眾廣泛宣傳秸稈禁燒相關規定,扭轉群眾觀念,增強禁燒意識,引導群眾自覺樹立“不想燒”“不愿燒”“不敢燒”的意識,從源頭上制止焚燒秸稈行為,全面實施秸稈禁燒制度,不給焚燒秸稈留活口。
充分發揮典型地區、龍頭企業、典型技術的示范帶動效應,通過組織試點、重點項目實施和示范基地建設,有效調動縣(市)政府、企業和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切實推動秸稈工作,爭取實現整體突破。結合全州實際,培育龍頭企業,積極推廣延邊弘川元農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龍井分公司利用秸稈氣化項目、吉林禾迪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等能源化、原料化利用項目,發揮引領帶動作用,促進關聯產業快速崛起發展,構建融合發展的現代工農復合型循環經濟模式。
全州統籌配置秸稈資源,力爭在全州范圍內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多元化利用的秸稈綜合利用新格局。各縣(市)著眼于本地實際,根據本地秸稈資源的數量、品種、分布特征和綜合利用現狀,探索符合本地生產條件和經濟發展狀況的秸稈綜合利用新模式。緊緊圍繞秸稈“五化”綜合利用,形成以秸稈飼料化、肥料化為基礎,逐步過渡到以能源化和原料化利用為重點的產業化發展新方向上,穩步提升我州秸稈綜合利用水平,促使秸稈經濟效益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