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芳 方 成 殷世民 李 華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4)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養,肩負著為國家、為社會和為行業培養有理想、有擔當的高級創新型人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課堂教學作為知識和技能傳授的主陣地,對人才培養的質量起著關鍵性作用。教育部陳寶生部長于2017 年9 月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指出要把教學質量作為高等教育的生命線,加快內涵式發展,切實提升教育質量,實現“四個回歸”。因此,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必須思考著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大數據、移動物聯網等技術不斷應用于高等教育教學中,為課堂教學的改革提供新的契機和思路。在此背景下,智慧課堂的概念應運而生,成為當前教育技術的研究熱點。[1-4]文獻[1]指出,通過信息技術構建富有智慧的學習環境,有利于教師實施優質的教學活動、學習者獲得美好的學習體驗,從而達到培養智慧型人才的目的。文獻[2]詳細闡述“三步十段”教學流程及其實施關鍵。文獻[3]基于微信平臺構建智慧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大學物理課程教學試點,結果表明學生在學習主動性、知識理解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2016 年4 月,清華大學和學堂在線共同推出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作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入融合的產物,雨課堂實現教學全過程的智能化和數據化。文獻[4]中,利用雨課堂開展智能車輛課程課內實驗教學實踐,通過自主學習和團隊協作,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得到提升。
課堂教學被賦予“智慧”元素,朝著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表現在:課前的預習、課堂的教學互動、課后的個性化輔導及其教學全過程的數據支撐和評價反饋等方面。本文分析“信號與系統”傳統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基于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詳細闡述“信號與系統”智慧課堂教學設計,希望為其它課程的改革和實施提供具體的借鑒。
“信號與系統”是面向大二本科生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通過課程的學習,要求掌握信號和系統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5]該課程是后續數字信號處理、圖像處理等專業課程的基礎。本課程的內容包括連續系統和離散系統的時域分析和變換域分析,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信號與系統”采取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組織者,控制著整個教學的進程,在教學中占主導地位;學生是知識傳授的對象,是被動的接受者。以往的教學實踐表明,傳統教學方式教學效果不夠理想,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創新思維和團隊意識培養。具體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沒有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教學中占主導地位,控制著整個教學進程。學生處于被動聽課,不利于知識的深入理解與構建,學生的學習效果留存率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能力得不到鍛煉。
(2)沒有體現“個性化學習”。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能力是存在差異的,如果采取“一個版本”教學,無法做到因材施教,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成長。
(3)教學決策不夠精準。教師主要憑借教學經驗或者作業反饋,判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往往存在偏差,不夠準確。
智慧課堂有兩種定義:[2]一種是基于信息化的視角,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傳統課堂向信息化、智能化課堂發展;另一種是基于教育教學的視角,以“知識傳授”為特征的傳統課堂向以“綜合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智慧課堂發展。這兩種定義相互關聯,依托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構建充滿智慧的教學環境,實施富有智慧的教學活動,最終實現學生的智慧發展。相比于傳統課堂,智慧課堂教學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教學決策精準化。利用信息化手段,收集并分析課前、課中和課后全過程的教學數據,用數據說話,精準地掌握教學情況,為調整教學策略提供客觀依據。
(2)教學互動全程化。基于智慧教學技術,打破時空限制,實現課內外的師生、生生之間的即時交流和互動。特別是采取小組協商討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
(3)教學實施定制化。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時長、作業完成率和答題正確率等學習過程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準確評估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能力,從而制定“一對一”的教學方案和輔導策略。
“信號與系統”智慧教學平臺選為簡單易用、操作便捷的雨課堂。雨課堂以插件形式嵌入Powerpoint 中,不額外增加操作負擔。基于微信平臺,實現班級的管理、課件的上傳、班級討論等功能。雨課堂通過手機終端實現師生互聯互通,賦予全新的教學體驗,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各個環節。雨課堂為教學全周期提供數據分析功能,為實現智慧教學提供強大的數據支撐。
“信號與系統”智慧課堂的“三段十步”教學流程,[2]包括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以及學情分析、預習設計、預習反饋、情景創設、探究學習、課堂測試、總結提升、課后作業、作業輔導和反思評價十個步驟。該教學流程分別從教師“教”和學生“學”兩個方面描述教學活動以及它們之間的互動關系。本小節分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具體闡述“信號與系統”智慧課堂教學設計。

圖1 “第3.4 節卷積和”預習設計
3.2.1 課前預習設計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課前階段的教學任務包括教師備課和學生預習。由于缺少對學生課前預習的分析,導致教師備課時無法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安排。學生預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導學環節。師生、生生之間的課前活動相對獨立,缺少交流討論的平臺。基于雨課堂智慧教學平臺,有望改變這一現象,達到以學定教,從憑借經驗的教學轉變為基于數據的教學。首先,教師通過雨課堂推送學情分析調查表,掌握學生儲備的前修知識,便于教師預設本次課的教學目標。其次,教師通過雨課堂推送課前預習資料,包括慕課、教學PPT和設置的測試題,學生完成教師指定的學習任務,學習目標明確,通過雨課堂反饋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進行相關的討論。通過課前預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慮到大學二年級學生學習任務重,為保證預習質量,預習時間控制在15 分鐘完成。預習內容根據需要靈活選取,可為相對簡單的2-3 頁教學課件以及對應的慕課,原則上這部分內容課堂不再講解。由于學生的數學知識相對薄弱、計算能力相對差,在課堂上需要花時間回顧之前學過的數學知識,因此將數學補充知識和計算訓練作為課前預習內容,為課堂講授作前期鋪墊。最后,教師分析雨課堂收集的預習反饋數據,完成課堂教學設計,明確教學目標、重難點和教學方法,有序地規劃課堂教學活動。以“3.4節 卷積和”為例,雨課堂推送的預習作業如圖2 所示,預習內容為PPT 課件第16-18 頁和慕課(v3.17 序列的時域分解),并完成相應的測試題。通過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們掌握離散序列分解時選取的基本序列以及線性組合公式。
3.2.2 課堂教學設計
在課中階段,傳統課程教學包括教師講授和學生聽課,課堂互動以教師提問為主。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和控制者,學生處于被動狀態,主動參與性不高。借助于雨課堂提供的投稿、分組等功能,有利于打破這一局面,從“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從“知識學習”轉變為“能力培養”。教師充當主持人的角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該營造師生平等和諧、學生間團結協作的課堂氣氛,合理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等方式完成知識探究,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協作和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以“第3.4 節卷積和”為例,詳細闡述一系列的課堂教學活動,包括知識點導入、協作探究、成果展示、課堂測試和教師總結等環節,詳見表1。

表1 “第3.4 節卷積和”課堂教學安排
3.2.3 課后作業及個性化輔導
在課后階段,傳統課堂教學是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教師通過批改作業反饋教學效果。作業布置針對所有同學是統一的,作業批改費時,作業反饋和講評是滯后的。基于信息化技術,雨課堂在作業分層推送、及時批改、個性化輔導以及教學反饋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越性。首先,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通過雨課堂方便地推送分層作業,設置必做題和擴展題。擴展題面向學習能力強的同學,加深學生的知識深度和拓展學生的知識廣度。其次,學生根據自己的進度安排及時提交作業。雨課堂及時自動批改客觀題并提供答題解析。學生通過平臺查看作業批改情況,并與教師、同學在線討論交流。另外,雨課堂提供詳細的答題數據分析,包括答題完成率、答題正確率以及分數分布情況,教師據此有效地評估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指導下次備課,以利于及時改進和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
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高等教育融合的產物,智慧課堂教學代表著未來高等教育的趨勢,有望改變傳統課堂教學在教學精準化、教學互動和個性化輔導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作為高校教師,應該適應時代的發展,主動接納新技術。然而,我們應清醒認識到,教育只有技術不可行,不要讓新技術主導教學設計。教師應該以教學設計為根本,從學習者視角出發,通過教育技術支持教學過程。只有這樣,教育技術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教學,為教學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