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宇軒 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工程師、碩士研究生
新中式園林設計是現代生活與中國傳統文化邂逅、碰撞的結晶。其傳承古人造園智慧,以意境的含蘊為出發點,融入現代元素。但新中式園林的打造絕不是大量的元素堆砌,而是通過對中華文化和古典園林造園特點的深刻認識,并與現代元素相結合,打造符合國人審美情趣、富有中國韻味和滿足功能需求的新式景觀。新中式園林是對中國傳統園林的繼承,也是與現代園林先進理念的融合,是和諧發展、協同進步的體現。
新中式風格使用傳統的造園手法,運用中國傳統韻味的色彩、圖案、符號、植物空間等的組合來打造具有中國韻味的現代景觀空間,展現“水、橋、房”的空間格局、“輕、秀、雅”的建筑風格、“情、趣、神”的園林意境。其既保留了傳統文化,又體現了時代特色,突破了中國傳統風格中沉穩有余、活潑不足等常見的弊端。新中式園林為營造豐富的景觀空間,將古典園林造景手法融入現代景墻、廊架、景觀亭等的設計中,以達到步移景異、立意創新、情景交融的景觀效果[1]。
現代化建設項目必須符合現代工程的分布規律,因此新中式園林在建筑布局、空間規劃、功能設置、交通路網等方面要與上位規劃相銜接,通過調研項目周邊社區和地段的文化品質、集散人員的素質和層次,從而確定設計范圍和建設目標,預測使用人群和需求,保證項目落地后的效果得當。新中式園林現在多應用于社區文化公園、高檔居住區綠地、城市門戶或歷史街區景觀廣場、風景名勝區,正在向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用地以及繁華商業街區、交通沿線等全類型綠地延伸。
新中式園林景觀的特點突出、內涵豐富,一旦打造完成,易成為一個區域甚至一座城市的綠色名片,對城市風貌、生態環境及周邊建筑風格等的影響不容小覷。設計師在規劃初期就要全面考慮其藝術價值、生態效益和功能協調性,選址時應提出合理化建議,在區位條件良好、文化底蘊匹配、建筑風格協調、上位規劃銜接的地段進行項目建設。中國園林講究天人合一、山水有情,規劃設計場地只有優中選優、精益求精,才能打造具有極高價值的新中式園林。
設計是一個創作的過程,好的設計作品特別是公共景觀項目應符合大眾審美,最終的目標應是讓建設方和使用者都接受。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自媒體時代的來臨,使現代人的審美變得新穎、多樣和復雜,園林景觀設計是集建筑、道路、植物、小品等眾多元素于一體的綜合性環境景觀設計,這就有許多可以創作和深化的空間,幫助現代人解決審美疲勞問題。統計分析和研究表明,大眾在美景度評析中對于“文化傳承”的重視程度最高[2]。新中式園林的營造,不僅能滿足現代人對景觀功能的需求,中式文化底蘊的景觀還能與大眾達成精神共鳴。前文談到,新中式園林是在古典園林的基礎上融合現代元素形成的,中國古典園林是文人騷客的常駐之地,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傳承,古典園林中的文化內涵植入已非常成熟,巧妙地利用這些景觀文化,并與現代園林的功能性相結合,才能創造出具有文化底蘊支撐的新中式園林。
中國人講究以和為貴,認同和合文化,希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希望自然景觀和人文思想有機結合,營造文化景觀。中國古典園林常常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蘇州名園之一的“滄浪亭”,因感于《孟子·離婁》篇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句而題名。把深厚的文化底蘊具象化地展現在亭、臺、樓、閣、榭、舫、石和山等園林元素上,使身臨其境的人們體會“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的雅致韻味,展現造園者的文化藝術品位和為人處世精神。景觀本身沒有特殊的定義和內涵,但是不同文化底蘊的人帶著不同的設計創意、滿足不同使用需求而創作的園林就會被賦予人文特性。

圖1 南通船閘景觀效果

圖2 公園入口的新中式元素
南通市海安船閘位于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區域內河網密布、水系縱橫,自古以來就是黃金水道。海安船閘作為南通市水上通行要道,也是南通市北部水域的重要門戶,來往船只密集,人流量大,船閘及其管理所作為面向通航商船的公共服務部門,內部景觀的營造必須體現特色,提升景觀品質,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城市名片。項目設計考慮了船閘特有的功能,結合船閘的歷史文化,以“海波拂三里,綠蔭護安航”為內涵主旨,不僅反映了海安船閘從“三里閘”過渡而來的歷史積淀,而且通過綠色護航的主題,為過往商船營造和諧溫暖的通航氛圍,并充分利用海波、輪船、綠蔭等元素,把民俗文化和服務宗旨融入景觀設計,增強景觀文化底蘊,打造新中式園林(見圖1)。在南陽東站站前廣場的設計中,根據南陽市自然地貌及歷史重鎮的特點,結合名人事跡,以“伏牛回望,楚漢爭雄”為內涵主旨,在微地形、構筑物、交通規劃等設計中加以融合,打造城市名片,展現古城魅力。
中華民族擁有燦爛多姿的歷史文化、廣大的國土面積和56 個民族的融合造就了風格獨特的風土人文,園林景觀建設要在文化的基礎上發掘美、傳承美,以景觀人文打造人文景觀。新中式園林的設計應賦有靈魂,主旨思路要清晰,并有文化內涵作為支撐,善于利用區域歷史人文條件,發掘典型人文歷史事跡,避免突兀和牽強附會。文明城市的構建離不開人文景觀的幫襯,從一座有文化底蘊的園林能看到一個有人文精神的城市,這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原則是依山傍水,做到天人合一,追求景觀與周邊環境協調統一。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意境時說:“境非獨謂景物也,息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可以看出中國古典園林重視人與自然的協調,善于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追求高尚雅致的意境。新中式園林傳承這一特點,通過調研區域的自然人文資源,融合內、外部的風格元素,利用借景、框景、對景、獨景等多種造景手法,并結合項目本身的主旨內涵,進行整體風格的選定。
浙江天臺作為浙東唐詩之路的發源地,群山環繞景色優美,自然人文資源極其豐富,故有和合文化之鄉、佛宗道源之美譽,千百文人騷客在此留下了極具夢幻的詩詞篇章,但高鐵和公路的修建對區域形成了人工切割,影響環境景觀。設計者在鐵路和公路沿線兩側可視范圍內進行了整體規劃,巧妙地利用拆、管、清、遮、擋和綠等措施,盡可能保留景觀傳統風貌,把山景、水景、農田大地景觀等與線性綠帶相融合,收放有序,節點突出,形成一條曠野與蔥郁并存、鄉土人文氣息與現代化城市共生的和諧生態廊道,減輕交通工程對整體風貌的影響。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景觀元素在整個園林營造中可能是簡單微小的,但對景觀意境的提升、主旨內涵的表達有著重要作用。新中式園林中的特色元素是設計的語言和符號[3],能體現中式審美精華,在公園、院子和街巷里,親近的自然山水和古典的特色元素讓人們重拾傳統中國的記憶,在細節的品鑒中明確文化身份和精神歸屬。“一筆畫丹青,兩點中國紅,三山映五岳,六道九天宮”,從細節中看品質,中式元素的發掘和創新建立在對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之上,運用中要因地制宜,靈活運用。中式元素一般與建筑物、構筑物、植物、水系、小品和設施等項目相融合,大屋檐中國風的新中式建筑配合景觀亭臺、長廊、橋舫等構筑物,加以中式景墻、置石、假山、洞門等小品,周邊配置松柏、梅蘭竹菊四君子以及玉堂春富貴等中國古典觀賞植物,形成新中式園林特色。某公園入口的新中式元素如圖2 所示。
景觀設計師自身應加強文化修養和設計創新,結合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和世界觀,促成華夏文明和時代進步相融合,提煉和傳承世界園林之母的精粹,要把現代藝術和傳統園林有機結合,是景觀設計手法進步和發展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