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莉 四川音樂學院公共藝術系講師
纖維藝術既古老而又現代,它起源于傳統的紡織業和傳統編制工藝,但同時又在現代設計的發展中呈現出動人的活力。雖然歷史悠久,但“纖維藝術”真正作為一個概念被人們所認知,大概是源于20 世紀60 年代末期的瑞士。在法國纖維藝術大師讓·呂爾薩的倡導下,瑞士洛桑成立了“古代與現代國際壁毯中心”,并開始采用雙年展的模式舉辦國際地毯展覽。到第二屆雙年展的時候,部分新興的纖維藝術家們開始嘗試突破原有傳統的纖維制造藝術,通過新材料和新技術的運用,創作出了一批不同于傳統壁毯的纖維藝術作品。這些新作品從平面中跳脫出來,由二維上升至三維空間,纖維藝術的概念由此應運而生。
所謂的纖維藝術,就是藝術家在廣義范圍的纖維材料基礎上,采用縫綴、編織、纏繞、拼貼等多種方式進行制作而形成的藝術創作形式。現代纖維藝術結合現代藝術的觀念和現代的生活方式,將傳統和現代的工藝相互融合,利用材料的自身特性傳達出更具有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的精神內涵。
現代纖維藝術,對比傳統纖維制品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材料特征。纖維藝術本身是建立在纖維材料的基礎上形成的藝術形式,材料的使用是纖維藝術的重要特征。傳統的纖維制品通常使用傳統的天然纖維材料,如棉、麻、絲、毛等。而現代纖維藝術中所使用的材料除了天然纖維材料還包括了化學纖維材料、成品材料以及其它非常規纖維材料等。化學纖維材料種類豐富,有人造纖維、合成纖維、無機纖維、玻璃纖維等等。成品材料,是指各種人造的實物作為材料,包括一些廢棄的人造物都可以作為現代纖維藝術中的用材。非常規的纖維材料是指與傳統纖維材料完全不同的某些材料,現在纖維藝術家在使用纖維材料時,對于“纖維”的邊界變得極為模糊,例如光感纖維之類的高科技材料,以及以“線”的視覺特征為出發點的構成材料,甚至只要能呈現出纖維組織和編織結構的這樣一些非常規的纖維材料都成為纖維藝術中的基本材料。
第二,獨特性特征。現代纖維藝術作品的創作大都是依靠藝術家自己的手工創作,即使藝術家沒有完全自己手工操作,也必須要與制作者交流,充分參與制作的過程。這使得現代纖維藝術作品帶有強烈的個人印記。從最開始的設計到制作完成,往往需要耗費藝術家的大量時間和精力,而因此難以批量復制,具有獨特性的特征。
第三,藝術性特征。傳統的纖維制品更注重功能性,以常見的床上用品、壁毯、地毯、窗簾為例,這類傳統纖維制品,在功能上要能夠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具備保溫、防污、遮光等實用功能。其次,才是裝飾功能,修飾美化空間界面等等。而現代纖維藝術最終呈現的是一個藝術品,藝術制品更注重情感上的表達,雖然也可能具備裝飾功能和實用功能,但首先并不以功能性為第一目的進行創作。最終現代纖維藝術呈現出藝術性大于實用性,裝飾性大于功能性這樣的作品特點。它利用自身的藝術價值,營造空間氛圍,使空間更具藝術性。
第四,三維性特征。傳統的纖維制品以床品、壁掛、地毯、窗簾、平面織物為主,作為日常的生活用品,運用在居家空間中,往往依附于墻面、地面、頂面等,其二維特性比較明顯。而現代纖維藝術品,則更多地朝著空間的方向發展。纖維軟雕塑、裝置、纖維工藝美術作品等具備三維甚至四維空間性質的作品逐漸增加,也為纖維藝術的表達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纖維藝術的分類呈現出極強的多樣性,多方面了解纖維藝術的種類能夠幫助更好地理解其在公共空間中的具體運用。
從表現形式上,纖維藝術可以分為平面形態、立體形態、動態形態和過程形態。平面形態的纖維藝術品,較為平整,可能具有一定的厚度,但從本質上來說沒有脫離一個面的觀賞模式。包括壁掛式和平鋪式都屬于平面形態的范疇。這兩種形式的纖維藝術品,雖然都是較為平面的,但其展示的方式又略有不同。壁掛式通常借助于墻面,平鋪式則往往依附于地面。
立體形態的纖維藝術作品是現代纖維藝術品中的最具有現代感的作品形式,通常被稱為纖維“軟雕塑”。纖維“軟雕塑”可以懸掛或陳設于空間中,與平面形態不同,可以在空間中多角度的進行欣賞。因為不必借助墻面或地面,使其能夠廣泛地運用于室內外,特別是公共空間。
從使用材料上,纖維藝術可以分為自然纖維材料、化學纖維材料、成品材料和非常規纖維材料。也可以分為軟性纖維藝術和硬性纖維藝術。傳統纖維材料常給人以溫暖親切的感受,而新興的纖維材料則更具現代感和時尚感,在表達上更加強烈突出。不同的材料具備不同的特性能夠讓纖維藝術品呈現出不同的質感,從而傳達出不同的視覺和觸覺語言。
從制作技術上,可以分為編織類、印染類、刺繡類、縫綴類、拼貼類、纏繞類、綜合類等等。從傳統的編織、刺繡、拼貼、印染、縫綴類到現代纖維藝術中常常可見的纏繞類、綜合類,隨著新材料和新技術的融入,纖維藝術的制作工藝也將越來越多元化。
從作品內容角度上,可以分為具象纖維藝術和抽象纖維藝術。具象纖維藝術強調運用寫實的手法進行創作,圖形的造型方式和作品形象呈具象形態。抽象纖維藝術使用點、線、面構成圖形,用材料的肌理或抽象或自然的幾何紋理來傳遞情感。
纖維藝術分類多樣,在公共空間中的運用也是極為廣泛的。通過不同種類的纖維藝術作品,公共空間能呈現不同的藝術氛圍和人文特征,更能夠與使用空間的人產生豐富的情感聯系。
纖維藝術最早起源于室內,服務于居家空間,尤其在室內陳設設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傳統的纖維藝術溫暖、親切,起著裝飾空間、營造空間氛圍、增強空間的層次感的作用。隨著現代纖維藝術理論的發展,纖維材料的多元化,制作工藝的拓展,纖維藝術品從二維上升至三維,甚至四維,逐漸從室內發展到室外,從居家空間發展到公共空間,有了更廣闊的天地。
纖維藝術品在公共空間內經常起到分隔空間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大型纖維藝術品,能將公共空間分隔成若干小空間或不同的區域。利用纖維藝術品來進行空間分隔可以使空間的分隔做到分而不斷、隔而不絕,同時還能夠利用纖維藝術品來進行動線的設計。在空曠的廣場和商業空間中,可以利用大型的懸掛式纖維藝術作品來分隔空間。在多個空間的交匯處,使用大型纖維藝術品,可以成為多處視線的集中點,吸引人的關注。
纖維藝術作品能夠充分發揮本身的特性,從材質、色彩、造型、風格等方面與空間產生聯系,起到裝飾空間,提高空間審美的作用。
材質是纖維藝術品美感表達的關鍵。通過材料或粗糙、或細膩、或堅硬、或柔軟的特性,向觀者傳遞出不同的視覺語言和觸覺感受。色彩和光線的傳達也需要借助材質的表現,或鮮明、或朦朧、或熱情、或含蓄的色彩和光線增強空間的觀賞性,提升美感。在造型上,尤其是抽象形式的纖維藝術品,以點線面的形式傳達出作品的形式美。或生動活潑、或寧靜有序、或氣勢磅礴、或精致可親,極富裝飾美感。
空間氛圍的營造不僅需要空間中包括材質、色彩、形態造型、光影在內的各要素的共同作用,還要實現整體大于部分相加的效果。優秀的纖維藝術作品可以將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與空間相互作用,形成一個能夠被感知的整體空間。
如果說空間氛圍的營造還停留在纖維藝術對公共空間的影響上,那么,實現空間對話,則最終反映了公共空間環境中,纖維藝術對人的影響。人是公共空間活動的主體,所有空間環境設計的最終服務對象。具有哲人思考、匠人精神、藝人情懷的纖維藝術作品能夠幫助設計師和空間體驗者在公共空間中實現“交流”對話,能夠推動環境的更新,甚至促動社會的愈療。
總之,我們可以從纖維藝術在公共空間中所起到的作用認知纖維藝術的重要性,從上述舉例不難發現其在空間中產生作用的主要手段是依靠材質、色彩、造型、光影等方面的共同作用。而這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材質,這也是由纖維藝術的藝術特點所決定的。以下來具體分析公共空間中的纖維藝術品設計是如何呈現獨特的材料之美的。
材料是公共空間中的纖維藝術作為一種設計語言最直接、最必需的表達手段。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剖析纖維藝術品是如何借助材料傳達美感,與觀者在公共空間中達到“共情”的。
結構是材料中不變的部分,比如說金屬的晶體結構、木頭的細胞結構和紙張的纖維結構等等。纖維藝術品的材料結構,強調的就是纖維材料中最本質、最原始的表達。不需要加工和再創造,僅僅通過材料自身結構就能夠為作品代言。

圖1 Ernesto Neto 纖維裝置作品1

圖2 Ernesto Neto 纖維裝置作品1
在公共空間纖維藝術品設計中,對纖維的材料結構的展現也是展現美感的過程。
巴西藝術家ErnestoNeto 就非常擅長使用半透明彈力布來創作公共空間軟體裝置作品(見圖1,圖2)。他利用萊卡面料本身的結構特性,表達出柔軟、圓潤、緊繃的輪廓。材料自然呈現出像人的皮膚一樣柔韌的觸感并且能夠對觸碰產生反應,創造出一個令人流連其中的夢幻場景。
在感受了公共空間中纖維藝術品所呈現的材料結構之美后,當我們在進行公共空間中的纖維藝術品設計時,就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材料本身是否具有說服力?材料依靠自身結構是否傳遞了美感?材料本身的結構是否有獨特之處,能否被其它材料所取代?

圖3 五十嵐靖晃 纖維裝置作品 《索拉·阿米:編織天空—沙彌島》
質感是所有結構和經過處理的表面的有機的組成部分。它包括了木材橫剖面的紋理、花崗石顆粒狀的質感、大理石層狀的結構、織物的經緯、麻布和紗線以及石膏板的纖維等等。不同纖維的質感能直接充分表達情感。
藝術家五十嵐靖晃在2016 年瀨戶市國際藝術節上展出的作品《索拉·阿米:編織天空—沙彌島》(見圖3)中將與當地人一起編織的漁網高高地掛起來,重塑了當地的景觀。漁網的編織在經緯之間呈現了豐富的質感之美,同時又呈現了島嶼的專屬顏色,重新編織起當地人之間的關系。
在感受了公共空間中纖維藝術品所呈現的材料質感之美后,在進行公共空間中纖維藝術品設計時,就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材料的質感是如何形成的,是本身就具備的,還是經過了一定程度的加工?材料的質感傳遞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感?這種質感如何去進行強調?
材料的處理是指材料的進一步加工的過程。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處理手法和處理步驟,通過處理,材料的色彩、質感都會呈現不同的變化,同時通過不同的處理手法,相同的材料還能獲得不同的肌理效果,最終獲得完全不同的視覺和觸覺感受。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模仿纖維材料的處理特性,使非常規的纖維材料獲得纖維材料的形式美感。在公共空間中常見的纖維處理手法包括編織、印染、刺繡、縫綴、拼貼、纏繞、綜合等等。

圖4 LORENZO NANNI 的肉質雕塑作品1

圖5 LORENZO NANNI 的肉質雕塑作品2
藝術家約科·阿維安科在2015 年法蘭克福書展上為印度尼西亞國家美術館所創作的裝置作品《大樹》中就利用了對竹材創新性加工使竹材獲得了極高的可塑性。竹材在藝術家位于印尼的工作室進行提前的處理和加工,然后運送到法蘭克福再次編織組裝。完成后的竹編高達九米,像四棵巨大的榕樹包裹了法蘭克福藝術協會建筑的外立面,不但極具視覺沖擊的形式美感,還表現了城市與自然的融合。
在感受了公共空間中纖維藝術品所呈現的材料處理之美后,當我們在進行公共空間中的纖維藝術品設計時,就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相同的材料如何通過不同的處理方法獲得不同的效果?不同的處理方法傳達出什么樣的情感特征?材料本身的特性與處理方法不同帶來的特異性之間是否存在關系?
材料組合是指不同性質的材料通過一定的手段組合并置在統一個纖維藝術作品中。材料本身就能作為設計語言而被使用,所以材料的組合對比能夠成為設計的亮點。現代設計中經常利用不同質感的纖維材料之間的對比來形成強烈而獨特的視覺感受。
藝術家LORENZO NANNI 的肉質雕塑作品就經常使用不同的縫紉和刺繡手法將絲線、珠子、纖維制成的不同紡織材料交織在一起,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質感對比,最終帶給觀者仿佛有血有肉的“有機體”的奇妙感受。(見圖4,圖5)
在感受了公共空間中纖維藝術品所呈現的材料組合之美后,當我們在進行公共空間中的纖維藝術品設計時,就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不同的材料組合的依據是什么?組合的效果是對比還是融合?組合對比的意義?組合對比可以通過哪些方式體現?
以上,分析了公共空間中的纖維藝術是如何通過材料展現美感和傳遞情感的。纖維材料的運用是纖維藝術品設計的核心,隨著纖維藝術品與公共空間的關系越來越受到關注,對材料的研究將會指導我們去探尋更加多元的纖維藝術品設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