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揚
無錫市兒童醫院內分泌科,江蘇 無錫 214000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性早熟主要是指男孩在9 歲之前,女孩在8 歲之前出現顯著的第二性征發育特征,女孩主要表現為乳房增大以及月經的過早發生,男孩主要表現為睪丸增大以及變聲期的提前。研究顯示,兒童過早出現第二性征[2],不僅會影響生理性指標,同時還會造成心理以及社會問題。目前對于性早熟女童患者的治療主要采取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GnRHa)進行治療,通過對性腺以及骨齡進展的顯著延緩,進而改善患者的骨代謝情況以及機體的激素水平[3],但是在臨床治療中,過高和過低的GnRHa 治療,均會造成患者的性激素水平控制不佳或是抑制生長,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4]。所以,本研究通過不同劑量GnRha 治療學齡前女童性早熟對骨代謝標志物和激素水平的影響,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主要采取前瞻性研究,以2017年1 月—2018 年12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30 例學齡前性早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將以上患者隨機分為A、B、C 三組,每組10 例,A 組初始發育年齡(6.40±0.85)歲,開始治療年齡(7.56±1.40)歲,體重指數(15.19±3.10) kg/m2;B 組初始發育年齡(6.51±1.06)歲,開始治療年齡(7.65±0.54)歲,體重指數(15.13±3.13)kg/m2;C 組初始發育年齡(65.41±0.99)歲,開始治療年齡(7.44±0.54)歲,體重指數(15.16±3.13)kg/m2。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性早熟診斷表標準[5];②LH 峰值>10 U/L;③骨齡大于年齡2 歲以上。(2)排除標準:①無癡呆、智力發育異常;②嚴重代謝性疾病;③中途退出本研究患者;④對本研究藥物不耐受患者。
1.3 研究方法所有研究對象入組后,囑所有患者多開展體育鍛煉,多進行縱向運動,保證營養均衡以及充足的睡眠。在此基礎上,每4 周對患者進行皮下注射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武田藥品工業株式會社,國藥準字J20090037,規格:1.88 mg)治療,A、B、C 三組患者的治療劑量分別為50、80、100 μg/kg,均治療1 年。
1.4 觀察指標(1)激素水平比較:分別對治療前以及治療1 年后的黃體生成素基值(LH)、卵泡刺激素基值(FSH)、LH 峰值、FSH 峰值、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IGF-Ⅰ)進行比較。(2)預測身高(PAH)比較;分別對三組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1 年后的PAH 水平進行比較。(3)脂代謝水平比較:分別對三組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1 年后的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進行比較。(4)并發癥比較:分別對三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的頭痛、皮膚瘙癢等情況進行比較。
1.5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的形式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的采用()表示,統計分析采用F 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者激素水平比較治療前,三組患者的LH、FSH、LH 峰值、FSH 峰值以及IGF-Ⅰ水平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三組患者的LH、FSH、LH 峰值、FSH 峰值、IGF-Ⅰ均顯著下降,且C 組患者的LH、FSH、LH峰值、FSH 峰值、IGF-Ⅰ顯著低于其他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激素水平比較(,n=10)

表1 三組患者激素水平比較(,n=10)
2.2 三組患者預測身高比較治療前,三組患者的預測身高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三組患者的預測身高均顯著增加,且C 組患者的預測身高顯著高于其他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預測身高比較(,n=10) cm

表2 三組患者預測身高比較(,n=10) cm
2.3 三組患者脂代謝水平比較三組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1 年后的TG、HDL-C 以及LDL-C 水平之間的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脂代謝水平比較(,n=10) mmol/L

表3 三組患者脂代謝水平比較(,n=10) mmol/L
2.4 三組患者的并發癥比較三組患者在治療期間的皮膚瘙癢以及頭痛等并發癥之間的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三組患者并發癥比較(n=10) 例(%)
性早熟患者絕大多數是由于下丘腦神經內分泌功能的異常[6],進而造成性器官的過早發育,第二性征提早出現[7]。目前對于性早熟的治療主要采取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的治療,有研究顯示[8],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過早激活是造成患者性早熟的重要原因。但是目前對于性早熟患者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的治療劑量的研究較少,本研究主要通過對不同劑量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對性早熟患者的性激素以及骨代謝水平的分析,進一步指導臨床治療[9]。
在本研究中,通過對患者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的治療,患者的性激素各項指標,包括LH、FSH、LH 峰值、FSH 峰值、IGF-Ⅰ均恢復正常水平,隨著治療劑量的提升,患者的LH、FSH、LH 峰值、FSH 峰值、IGF-Ⅰ顯著降低,提示,在較高的劑量下,患者的激素水平恢復顯著。但是在實際治療中,值得注意的是[10],如果是繼發性中樞性性早熟患者,則要在治療前先對原發性疾病進行治療,隨后才能采取以上治療方案。同時,在治療時,建議對患者的性激素水平進行全面評估,明確患者的性早熟類型,即使合理選擇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劑量進行治療,值得明確的是,在對假性性早熟患者的治療中,應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對患者進行治療,基本無效[11]。針對乳房發育的兒童,是否需要進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治療,需要針對患者的激素水平進行綜合評估。也有研究指出[12],在性早熟患者的大劑量長期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治療中,造成機體LH、FSH 水平的顯著降低,通過對性腺的直接作用,抑制卵泡的發育,但是隨著使用藥物的時間延長,勢必會造成LHRH 受體的結合能力顯著[13]。而在對患者的受體過度消耗的情況下,相反對患者的垂體性腺產生相應的抑制性作用,造成性腺功能的降低,卵巢發育障礙,所以在對患者的治療中,建議針對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及時對治療劑量進行調整[14]。
但是本研究還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出于療效的考慮,未能使用更多劑量水平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
綜上所述,針對性早熟患者,采取100 μg/kg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治療,患者的性激素水平顯著下降,臨床安全性較高,建議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