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平,嚴紅旗
1.南昌大學江西醫學院感染科,南昌 330006;2.黎川縣人民醫院,江西 黎川 344600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具有傳染性,可通過母嬰途徑傳播。母嬰途徑傳播的主要方式包括宮內傳播、分娩期傳播及產后傳播,其中宮內傳播的阻斷難度最高[1]。目前,臨床為阻斷HBV 母嬰傳播,多采用雙重免疫方案,常用藥物包括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和替比夫定等,將這些藥物與乙肝疫苗聯合使用,阻斷HBV 母嬰傳播效果較好,可對多數胎兒達成接近100%的保護[2,3]。但有關文獻指出,HBV DNA>106 IU/L 的孕婦具有較高的母嬰傳播風險,采用常規雙重免疫治療方案往往難以獲得理想效果,新生兒仍存在較高的HBV 感染風險[4]。此外,受HBV 持續感染影響,孕婦肝功能可出現持續性損傷,增加不良預后風險。針對此情況,臨床應對HBV 病毒高載量孕婦實施了更為積極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有關文獻指出,丙酚替諾福韋對阻斷HBV 母嬰傳播途徑有較好效果[5]。鑒于此,本研究以醫院收治的HBV 高載量孕婦為研究對象,進一步觀察丙酚替諾福韋聯合HBIG 對阻斷HBV 高載量孕婦母嬰傳播的效果,具示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本院2017 年2 月—2019 年2月收治的70 例HBV 感染高載量孕婦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 例。對照組:年齡22~38 歲,平均(29.57±6.21)歲;孕周24~28 周,平均(26.12±1.58)周。觀察組:年齡23~39 歲,平均(30.14±6.07)歲;孕周22~28 周,平均(25.93±1.25)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參與孕婦及家屬知情同意。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 年版)》[6]中HBV 診斷標準;②孕婦經乙肝表面抗原(HBsAg)、E 抗原(HBeAg)檢查均顯示陽性;③HBV DNA 水平>106 IU/mL。(2)排除標準:①決定終止妊娠的孕婦;②合并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孕婦;③既往有先兆流產史的孕婦;④對本研究藥物有過敏反應的孕婦。
1.3 治療方法兩組孕婦均于孕28、32、36 周時給予HBIG(四川遠大蜀陽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S19993044,規格:100 IU/mL)肌肉注射,劑量為200 IU/次,三個時間段各注射1 次。胎兒娩出后,給予HBIG 肌肉注射,劑量為100 IU/次。胎兒娩出后1 個月,給予乙肝疫苗[北京亞東生物制藥(安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9990072,規格:10 μg/0.5 mL]注射。對照組:孕28 周給予替比夫定片(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028,規格:600 mg)口服,600 mg/d。觀察組:孕28 周給予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片(Gilead Sciences International Ltd.,注冊證號H20180060,規格:25 mg)口服,300 mg/d。兩組孕婦均不進行母乳喂養,治療至產后4 周。
1.4 評價指標(1)谷丙轉氨酶(ALT)及HBV DNA水平:分別于治療前1 d、預產期前3 d 抽取孕婦空腹肘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 的速度離心15 min,取血清,采用洛陽華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試劑盒檢測ALT 水平及HBV DNA 水平,其中ALT 檢測方法為速率法,HBV DNA 檢測方法為實時熒光定量PCR 法。(2)記錄并比較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腎功能不全、膽汁酸升高、胎兒畸形、貧血)發生情況,其中腎功能不全為血肌酐、尿素氮正常,腎小球濾過率為50~80 mL/min;膽汁酸升高為血清總膽汁酸>10.0 μmol/L;胎兒畸形以分娩結果評估;貧血為血紅蛋白<110 g/L。(3)隨訪1 年,比較兩組HBV 母嬰阻斷效果。抽取嬰兒空腹肘靜脈血3 mL,以5 000 r/min 的速度離心8 min,取血清,采用洛陽華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試劑盒檢測血清HBsAg、HBeAg、乙肝表面抗體(HBsAb)、乙肝E 抗體(HBeAb)、乙肝核心抗體(HBcAb)及HBV DNA 水平,檢測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記錄HBsAg、HBeAg、HBsAb、HBeAb 及HBcAb 陽性率及HBV DNA≥100 IU/L 發生率。HBsAg>0.5 ng/mL,HBeAg>0.5 PEl/mL,HBsAb>10 mIU/mL,HBeAb>1.5 P/mL,HBcAb>0.9 PEl/mL,均判定為陽性。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 處理數據。計量資料全部經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若期望值<5,則采用連續校正卡方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ALT 及HBV DNA 水平比較治療前1 d,兩組ALT 水平及HBV DNA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預產期前3 d,兩組ALT、HBV DNA 水平均較治療前1 d 降低,且觀察組各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ALT及HBV DNA水平比較(,n=35)

表1 兩組ALT及HBV DNA水平比較(,n=35)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2.2 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比較治療期間,兩組腎功能不全、膽汁酸升高、胎兒畸形及貧血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比較(n=35)例(%)
2.3 兩組HBV 母嬰阻斷效果比較隨訪1 年后,兩組嬰兒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陽性率及HBV DNA≥100 IU/L 占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HBV母嬰阻斷效果比較(n=35)例(%)
圍產期HBV 感染是一個嚴重的全球性健康問題,對母體及新生兒均可造成較高預后風險,盡管實施被動及主動免疫預防,仍難以改善此情況[7]。主要原因在于,HBV 可突破胎盤屏障,有發生宮內傳播的風險,胎兒也可發生HPV 感染,預后風險高。目前主要將雙重免疫治療方案用于阻斷HBV 母嬰傳播,以降低新生兒HBV 感染率。HBIG 是治療HBV 的有效藥物,臨床應用廣泛,作用機制主要為調節機體免疫狀態,抑制炎癥因子分泌,促使孕婦對HBV進行清除,從而減少孕婦血液中的病毒載量,使穿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的HBV 減少[8]。但有關研究認為,HBIG 僅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斷HBV 母嬰傳播,對HBV 高載量孕婦往往療效不理想[9]。
除對HBV 孕婦進行合理治療外,還需考慮所用藥物對HBV 母嬰阻斷的效果,在常規采用HBIG治療基礎上加用抗病毒藥物,可進一步減少HBV母嬰傳播,或完全阻斷HBV 母嬰傳播,但目前該用藥方案對高病毒載量孕婦的有效性尚待探討[10]。有關研究對HBV 病毒高載量孕婦采用富馬酸替諾福韋治療,證實新生兒結局較好,母體無明顯藥物不良反應,母嬰阻斷成功率較為理想[11]。該結果也證實了替諾福韋在HBV 高病毒載量產婦中的高應用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分娩前3 d,兩組ALT 及HBV DNA 水平均較治療前1 d 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ALT 廣泛存在于肝細胞內,主要參與人體蛋白質新陳代謝,是肝功能檢查的重要指標之一,ALT 水平升高可反饋肝功能受損程度[12]。結合本研究結果不難發現,丙酚替諾福韋與HBIG 聯合用藥方案均可促進HBV 患者肝功能恢復,減少病毒載量。究其原因在于,替諾福韋是核苷酸類逆轉錄酶抑制劑,口服丙酚替諾福韋后,藥物經細胞激酶磷酸化作用生成核苷,核苷可與天然脫氧核糖底物競爭性結合,發揮抑制HBV 復制的功效,具有較高的抗病毒活性,進而可快速幫助HBV DNA 載量降低[13]。而隨著HBV DNA 載量的降低,病毒對HBV 患者肝細胞的損傷減輕,因而HBV 患者肝功能較好[14]。此外,在不良反應方面,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期間腎功能不全、膽汁酸升高、胎兒畸形及貧血發生率比較均無明顯差異,提示丙酚替諾福韋聯合HBIG 治療HBV 病毒高載量孕婦均有較高的安全性,這與劉玉琴等[15]的研究結論一致。該研究指出,口服替諾福韋安全性較好,且對HBV母嬰傳播有較高的阻斷成功率。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隨訪1 年后,觀察組嬰兒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 陽性率及HBV DNA≥100 IU/L 占比略低于對照組,證實丙酚替諾福韋聯合HBIG 對HBV 病毒高載量孕婦和胎兒均有積極影響。這與丙酚替諾福韋具有較高抗病毒活性帶來的產前阻斷HBV 病毒傳播效果較好有關[16]。將替諾福韋與HBIG 聯合使用,可發揮協同作用,HBV 患者的用藥安全性好,可更有效地抑制HBV 復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HBV 母嬰傳播風險[17]。但替諾福韋由富馬酸替諾福酯水解而成,用藥后經腎臟排泄,對不同個體HBV 患者有一定的血藥濃度差異,如何對HBV 患者進行個性化給藥,是未來需要進一步考慮的問題[18]。本研究選取病例數較少,且未對孕婦預后進行研究分析,結論有一定局限性,還應擴大研究病例數,延長隨訪時間,增加研究指標,以進一步證實丙酚替諾福韋聯合HBIG 在HBV 病毒高載量孕婦中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丙酚替諾福韋聯合HBIG 對阻斷HBV 病毒高載量孕婦母嬰傳播有一定效果,可改善孕婦的肝功能,減少病毒載量,且用藥安全性較好,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