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長易綱近日就今年的貨幣政策基調、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宏觀杠桿率、金融業對外開放等方面的熱點問題作出最新回應。
1、2021年貨幣政策要“穩”字當頭,保持好正常貨幣政策空間的可持續性。
2、疫情期間中國沒有采取零利率甚至負利率,一直以來也沒有“大水漫灌”。對于中國的貨幣政策而言,退出問題較小。
3、去年第三季度以來,宏觀杠桿率增速已經放慢,預計今年可以回到基本穩定的軌道。
4、通過深化LPR改革推動存款利率的逐步市場化。加強對互聯網平臺存款和異地存款的管理,維護存款市場秩序,穩定銀行負債成本。
5、2021年將繼續堅持市場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堅持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注重預期引導。實現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6、做好綠色金融政策設計和規劃,發揮出金融支持綠色發展的三大功能——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市場定價。
7、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切實轉變開放理念,推動系統化、制度化開放。
8、要構筑與更高水平開放相適應的監管框架和風險防控體系。完善跨境資本流動監測,提高金融監管的專業性和有效性,維護好金融穩定。
9、金融系統將進一步強化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型的現代金融體系,完善激勵約束機制,設計和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繼續支持好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發展。
10、繼續發揮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引領作用,支持銀行發行小微專項金融債券,推廣供應鏈票據和應收賬款確權,促進企業發債融資。
1月8日,“2021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在京舉行。馬蔚華在論壇上展望未來十年,提出三大機遇。首先是碳中和,輻射交通業、建筑業、金融業等各行各業。
例如,能源企業將大規模投入研發可替代能源,新能源汽車將會發展得更快,并得到普及。
其次,鄉村振興。包括鄉村交通、通電通網、清潔系統等,將迎來更大的投資力度。
此外,經歷了這場百年不遇的疫情沖擊,大健康和生命科學領域也會產生一系列的投資機會。健康體檢、健康食品、健康保險等將獲得長足發展,值得投資者關注。
他強調,近年來,上市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感進一步增強,尤其重視自身在經濟、社會、環境方面的綜合貢獻。其貢獻突出表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披露非財務信息;公司的發展質量持續提高;新商業文明正在形成,更多的企業和投資者開始關注可持續發展的價值,投資可持續發展的產品。
經典教科書上說股市是經濟晴雨表,這固然沒錯。因為股市是基于實體經濟基礎上的虛擬經濟。
按照股票的DDM估值模型,基本面只能決定分子的股利,那么分母的折現率又是怎么決定的呢?教科書上說這個折現率是WACC,根據歷史數據計算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之所以采用歷史數據來計算,一方面是因為數據的可獲得性,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假設在于認為市場是強有效的。因為對股票的估值是對未來現金流的折現,折現率也需要反應公司未來的經營風險。如果企業和市場是相對穩定的,實際上用歷史數據來計算就是對公司風險的一個較好的估計。
這種估值方式在中國可能會面臨很大的挑戰,因為中國資本市場還是一個典型的新興市場。投資者結構還很不成熟,機構投資者占比偏低,長期投資者缺乏,換手率高,市場波動性大。因此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具有相對較高的不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