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2日,由易趣財經、《金融理財》雜志社主辦,光大永明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特別支持舉辦的“金貔貅·2020第三屆銀保合作發展(北京)高峰論壇(資管峰會)”在京舉行。本次盛會以“變革與使命”為主題,圍繞后疫情時代大資管行業的轉型與破局、資管行業跨界合作模式展望、資管過渡期資管轉型的機遇與挑戰、資管線上化轉型與發展等一系列主題進行,銀行保險信托高管齊聚一堂,傾囊解道。此外,活動上還發布了《后疫情時代影響下的中高端用戶理財新態暨中國銀保合作藍皮書報告》,翹首以盼的23項銀保資管大獎也新鮮出爐。
會上,中郵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王慶華發表了主題演講。王慶華表示,2020年可以用“變”來概括,我們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形勢,以及經濟發展環境都在變化,未來的發展理念、發展目標也在變化,競爭對手也在發生變化。因此,在后疫情時代,如何來看待當前和未來整個宏觀環境的變化,資管行業如何來抓住機遇,求新求變,這對于整個資管行業來講都是巨大考驗。
可能若干年之后再來看,2020年或許是中長期中國乃至全球發展的分水嶺。新冠疫情、美國大選和中國十四五規劃三個因素,直接催生了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充當了免費的壓力測試。王慶華表示,新冠疫情說明了保持國內生產消費正常運轉的重要性,也加速了國內經濟線上化轉型的進程。過去一直在講互聯網+,互聯網向社會各個方面在延伸,王慶華認為,現在應該講“實體經濟+”,經過新冠疫情的洗禮,實體經濟科技化、數據化、線上化,已經形成了未來經濟發展的主流態勢。
其次,如何辯證看待中美關系的長期性、艱巨性與復雜性,拜登時代的中美關系能否成功修復?王慶華表示,營造中國舒適發展的外部環境,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可以預見,一方面中美關系具備一定緩和空間,甚至在關稅問題可能存在超預期改善的狀態。但另一方面也應該清醒看到,美國對華戰略遏制思維不會改變,以TPP為代表的遏制措施可能再度上演。王慶華說,因此應該增強對美長期反圍剿的底線思維。
面對這種大變局,特別是國際環境與國內發展階段的變化也決定了要素市場兩頭在外的模式,供應鏈、產業鏈供需不匹配突出。面對這種情況,王慶華說,發展實體經濟的關鍵是要構建雙循環與強大國內市場。
用供給側改革來加大資管行業和實體經濟的適應性
總體來看,在后疫情時代,中美競爭持續化,國內經濟可循環,王慶華表示,增強供給能力、聚焦實體經濟、加大科技變革,是未來資管行業發展和轉型的主要方向。
首先,要培育百花齊放多元化的資管供給體系。資管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實際上已經形成銀行、保險、基金為主體的多元化發展行業格局。但也明顯存在行業發展不平衡、二八分化格局的現象。銀行、保險和公募基金作為行業前三甲規模占比太大。王慶華舉例說到,14家銀行理財、34家保險資管、144家公募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分別為30萬億、18萬一和16.9萬億,合計占比達到63%,占到整個行業的三分之二。同時24480家的私募資金、證券資管、基金資管等在內的資管機構規模占比只有37%,整個行業的優勢資源仍集中是集中掌握在銀行保險和公募基金頭部金融機構的手中。因此要穩步推進資管行業機構的供給側改革力度,一方面要擴大金融開放的力度,允許國外的大型金融機構來同臺競爭。另一方面,要嘗試差異化政策引導,鼓勵和處理好“大而全” 、“小而美”、的機構和諧共處、均衡發展、相輔相成的資管行業格局。
其次,發揮資管行業的金融屬性,助推實體經濟轉型發展。目前來看,整個資管行業對實體經濟融資的廣度和深度有待提高。截止到今年8月底,我國各類資管機構合計持有的股票占總市值比重只有11.4%,非法人產品投資的債券占市場規模比重只有27%,仍然有較大改善空間。整個資管行業對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夠。王慶華說,未來更需要加大資管行業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要堅持兩條腿走路,積極加大對權益市場的投資力度。同時也要大力發展私募股權與創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規模到9月底已經達到10.56萬億,所以未來是很大的發展方向。
此外,隨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大數據技術飛速發展,新興金融科技運用不斷催生,這有助于資管行業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改進發展動力、提高發展質量、提升客戶體驗,所以資管機構應該不斷加快推動業務的數字化轉型,把握科技賦能,提升科技創新和智慧運用能力,發揮資管機構的專業能力。
銀行理財目前主要優勢還是在于渠道,有一個比較穩定的資金來源,王慶華說到,中郵理財目前的資金來源中個人類客戶資金占比達到95%,這是銀行理財最大的優勢。但是短板也非常明顯,在新的行業發展背景下,應該積極采取四個方面的應對措施。
一是在投資上,順應時代趨勢,緊緊圍繞十四五發展主線,緊盯雙循環以及國內市場發展戰略,服務于先進生產力的重構,著眼于內需、城市化,資本市場發展戰略,特別是包括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一體化等重大項目,這是非常關鍵的。企業信用債市場中有一半的城投企業,整個債券市場國有企業占了很大比重,民營企業在過去兩三年的債券市場里發債的量越來越少。同時在新老經濟變換期,老的經濟需要調整,甚至淘汰,所以這是未來投資方面存在的很大風險隱患。王慶華認為,如果還是繼續過去的投資道路,可能就面臨一些不確定性,所以在投資方面,更應該選擇新的方向作為主要渠道。
二是銀行理財應該始終堅持協同發展的原則。商業銀行理財在渠道、客戶、非標以及固收等方面具備一些比較優勢,但是在產品運營、權益市場投資以及投研等方面還有一些欠缺。這就正好可以跟市場各個主體,包括保險資管、公募基金,還有其他主要主體開展合作。中郵理財從去年成立以來積極開展同業合作,目前通過FOF、MOF等策略謀求市場主要收益,也在參與科創板,QD等市場投資,FOF絕對收益率超過了20%。這一部分各家公司都在布局,因為跟市場優秀的頭部機構進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同時在非標這塊,中郵理財也在另辟蹊徑,以投行的思維開展業務,拿到了北金所的主承銷資格,今年以來發行了20余只私募產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穩步推進產品轉型,豐富產品體系。這里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老產品加快轉型與壓降,轉型壓力很大。王慶華說,銀行理財以前的投資基本上都是固收,比如中郵理財債券類資產占比達到80%,真正權益類的資產只有2%,可能其他銀行比我們高一點,這也說明在目前的現狀之下,僅僅靠固收是不行的。所以中郵理財現在也在搭建全面的投資管理體系,把大類資產全面做起來,發行一些新的“固收+”的凈值產品。中郵理財產品體系定位為“普惠+財富+養老”,郵儲銀行的客群中低端的客戶比較多,所以普惠產品比較多。但還有一個特點,中郵理財的客群主要集中在40-60歲,還有養老的需求。王慶華表示,所以他們把養老產品作為一個重要方向,專門為50歲以上的客戶推出養老特色主題產品,打造特色品牌。

四是提升投研能力,打造專業化投資隊伍,建設一支以投資業績為導向的投資隊伍。王慶華表示,過去銀行理財投研能力主要集中在固收,并且還不是大固收的體系。所以無論是在既有的固收領域,還是在組合投資,或是權益方面,實際上都有很大空間。王慶華說,打造投研體系,提升投研能力,至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