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信作為一款操作簡單受眾廣泛的信息軟件,通過微信群交流、微信平臺構建等模式把微信運用在地理教學中,突破地理教學時空限制、增強趣味性與直觀性、促進互動交流,線上線下統籌協作,對于初中地理的教學,有著深化其信息化發展的作用,也能夠充分利用學生的碎片化時間,學生也更容易接受這樣有趣味性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微信;地理教學;趣味性
一、 引言
當今時代,信息媒體技術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改變,教育在微信應用的領域內也開始發揮作用,并且嶄露頭角,而且這對于學生來說,更容易激發學習興趣,并且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微信與地理教學
(一)微信的特點
微信(We Chat)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不管使用的是什么通訊運營商,或者跨操作平臺,微信都可以照常使用,只需要通過網絡,并且只消耗少量的流量,就可以發出語音、視頻、文件、圖片等信息。微信不僅僅具有傳播的方便性、交流溝通的靈活性、即時性,同時也兼備互聯網的開放性與兼容性。而且當今時代,使用微信的人群非常多。而教育在微信中的應用,能夠使樂于自我展示以及渴望交流、接受能力強的青少年得到一個開放、平等的人際交往平臺,以及使其減少對于傳統填鴨式教學的抵觸心理。同時,可以創新教學模式和創新教學管理方式。
(二)微信與地理教學
地理學本身是一門具有區域性、綜合性、動態性以及空間性的自然學科,同時,地理也是一門能夠研究自然關系、人文關系以及相互關系的科學。初中地理也是中學升學考試中必考的一門課,那么這門課的成績如何,必將對升學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但是由于地理學科擁有其自身固有的特點,比如靜態性、書本化,那么教師在上課時,對于一些地理之中空間性以及區域之中一些動態性的知識就只能進行言語的表述。這樣使得教學的內容較為空洞,無法直觀地將地理學科演示出來,難以滿足學生對于知識的需求。無法對于書本的知識進行十分傳神及設身處地地展示,學生對于這樣的知識就會變得難以理解。再加上傳統的填鴨式應試教育使得學生無法對空洞的內容多花心思去想象,去學習,導致成績變差。
而如今有了微信,我們可以通過這個軟件以及信息化的技術,將書本上的一些抽象難懂的概念變得十分具體化,使得一些平時生活中難以觀察到的地理現象在每個學生的手機中,都可以進行直觀的展示。便于學生對于知識進行理解,增加趣味性,使得更傳神好記。更能擴寬學生的知識面,補充書本中未能詳細擴展的知識,從而彌補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空洞、難以用語言描述的不足。
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微信的使用者非常廣泛,其中也包括了絕大部分的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家長。而我們的地理教學同時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對外宣傳一些科普性的地理知識。并且公眾號運營的技術門檻也比較低。作為教學者,可以先申請一個微信公眾賬號,然后將需要推送的文字、圖片、視頻等編輯好,上傳到公眾號的編輯頁面進行發送。而發送的內容會通過公眾號的后臺推送至每一個關注者的微信里面,那么只要學生或者感興趣的人關注這個公眾號,就能夠看到發送的文章。而對于每一個普通的地理教師來說,不需要學習復雜煩瑣的電腦C語言,也不需要開發新軟件,只需要會基本的計算機的操作經驗和技術,就可以運營好這個公眾號,通過微信公眾號進行地理方面的教學,能夠大大降低地理教學中信息化的門檻。
三、 微信在地理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一)突破時空限制
運用微信進行教學,可以打破現有的傳統課堂教學的封閉上課模式。傳統教學必須在學校中進行,有著規定的課時、上課教室、課程進度和具體上課安排等。教師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本堂課的教學內容,以便完成其教學任務。所以,學生在上課時候必須要緊跟教師的教學進度以及教學安排,不管是地理還是別的課程,在課堂上的時候一旦錯過了某個知識點或者某節課,該內容就很難彌補,甚至會由于地理知識的整體連貫性影響到今后的學習。但是,如果利用微信進行地理教學,其教學的形式就不再局限于教師面對面的課堂授課,微信教學可以結合多種形式進行教學,而教學資料和教學過程可以通過云端平臺存儲在學生的微信當中,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利用放學回家等空閑時間進行碎片化學習,從而使學生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的限制,同時也能夠滿足學生對于信息多樣化的需求。通過與學生間的互動交流,教師可根據學生預習過程中的反饋,對教案內容及教學安排進行針對性的調整,這個過程可使教學更加開放和靈活。
(二)增加趣味性與直觀性
微信教學能夠使學生提高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并且通過信息化的傳播,能夠讓地理教師不再拘泥于教材內容,并且可以對不同章節的教學內容進行教案設計與整理,這樣可以廣泛地挖掘許多有趣味性、前沿性課題。同時微信地理教學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以圖片、視頻、3D地圖、GPS定位等形式將難以觀測的地理現象和演變規律直觀、具體地表現出來,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地理這門學科的原理及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并且教師可以通過微信中的圖片、視頻等充分的展示真實的地理學案例,從而幫助學生學科知識上進行理解,使得學生對地理學知識的認知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書本化變成現實化,幫助學生形成地理學科整體的知識體系。
(三)促進互動交流
1. 促進師生間的互動
微信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通過教師與學生的雙向溝通達到教學目的。該方式可以促使部分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不愛發言的學生加強與教師的溝通,同時讓交流時間擴大,不再局限于課堂時間,在課后練習時,能就做題時產生的問題與老師進行交流。
2. 增加學生間的交流
學生學習在傳統教學中屬于個體行為,學生相互之間對教育資源在一定層面上來講為競爭關系,學生取得的成績也跟個人在傳統課堂中接受的知識相關。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之間互幫互助的良好關系可能被打破。通過微信建立學習小組群進行微信教學,利用微信中的實時通訊功能,便于學生在堂前課后就地理知識進行討論,促進學生形成互助協作的關系,避免學生形成以個人為中心的學習態度,養成孤僻性格。協作學習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大量資料表明,協作學習相較于個體學習,能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滿足感等積極向上的心理感受,也能顯而易見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 微信在地理教學中的使用模式
(一)微信群組建
給師生建立微信群,凡是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或問題可以直接發送到教師或同學的微信上,從而達到進行一對一的交流的目的,或者在班級微信群中進行多人討論。通過網絡場域的擴散,加強師生全天候信息與情感雙向交流,形成傳統課堂與網絡教學的互補互動。微信群組內以問答形式,師生均可回答提問,實時答疑解惑,加強交流。同時微信群組與傳統課堂相比來說,更活潑通俗,容易實現探討說理與平等交流。再加上快捷便利的信息實時共享的開放性,更能形成探討氛圍,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學生提問較多的問題進行重點標注,還可以根據學生對授課內容的反饋及時調整授課內容。對于有困難的同學還可通過微信對其進行一對一的重點輔導。
(二)微信平臺構建
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創建公眾號,運用網絡(如省教育資源網、知網、中國論文網、百度視頻等網站)搜集與教學相貼合的內容,與日常生活和教學緊密相關的素材,也可自行設計出與教學相關的內容。例如,教師根據收集處理好的素材自己動手拍攝教學VCR、制作教學Flash。教師結合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教學內容、目的、難點、重點為出發點,從而設計出合適的教學思路。學生能夠通過查看公眾號中發布的圖文信息來反復地學習知識。教師還能在班級微信群中發布教學信息,通知學生進行教學信息的學習,并且布置相應的作業。對學生可能遇見的難點問題,在公眾平臺上預設好關鍵詞回復,便于學生查詢。學生使用智能移動接收終端收到教師推送的教學信息之后,通過點擊標題進入教學頁面進行自主學習。
五、 結論
在地理及其他學科的教學合理地利用微信平臺,可對學生教學起到高效的助推作用。微信在教學中起到的最大優點就是建立了教與學的互動平臺,而搞好教學就建立在教師與學生雙方互動的基礎上。另外,微信平臺教學方法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可以通過文本、視頻、音頻、圖片的表現形式全方位地表達教師想要表達的教學內容。反過來講,學生也可通過微信的方式,高效便捷地提出學習中的盲點及難以解決的問題,從而快速解決學習中的疑難知識點。
但目前為止,由于微信在地理教學中還在起步階段,優質的教學資源比較少,使得微信在地理教學中受到限制。那么作為學科的教學者,仍然需要大量的優質教學資源作為支撐,例如涉及相關知識點的視頻和圖片等等,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
同時,由于微信平臺的信息來源較多,依賴于學生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對于自制能力不強的學生,一旦缺乏監督,就很容易會受到網絡上其他東西的誘惑,占用大量的學習時間來進行游戲消遣。
微信應用于初中的地理教學當中,是對于新的教學方法的嘗試,如何使微信在教學中實現線上線下目標相同,也是目前的一個重難點。雖然微信教學能夠增加靈活性,但是也不是說可以取代傳統的課堂教學。
當前,要根據課堂結構、教學內容的差異來合理分配線上線下教學的實施區間,強化師生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模式的理解等方面深化此項工作。
參考文獻:
[1]瞿意.激發高中音美生英語學習興趣的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2]何雯.微信營銷的采納意向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
[3]楊春,陳曉旭.微時代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
作者簡介:田玉香,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洗洛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