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琴書,作為江蘇著名的地方戲曲廣泛流傳于江蘇北部宿遷市、淮安市、連云港市和徐州市等地區,因其在江蘇北部地區尤為流傳,因此被稱為“蘇北琴書”。該曲藝自明末清初以來發展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受到了民眾的一致歡迎,目前已經被列入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之中。本文主要針對蘇北琴書的發展現狀和傳承發揚展開了研究,希望能夠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揚光大起到一定的參考和借鑒作用。
蘇北琴書最早誕生于明末清初時期,是在蘇北地區的民間小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為蘇北琴書又名宿遷琴書,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蘇北琴書最早出現于江蘇宿遷地區,蘇北琴書也被當地人稱為“打揚琴”。隨著揚琴的盛行,蘇北琴書迅速向蘇北周邊地區發展,同時融入了北方評書的元素,開始唱一些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長篇書目,因此又被稱之為“揚琴書”。對蘇北琴書發展做出最大貢獻的是藝人李義成。據史料記載,李義成幼年時一直定居在宿遷的皂河地區,對于這一地區的民間小調頗有研究。一直以來,李義成在江蘇、河南和山東三省交界處演出,因為唱功極為突出,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風格,使得“打揚琴”(蘇北琴書)在當地有了較大的名氣。因此,民間藝人李義成對早期蘇北琴書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后來蘇北琴書逐漸分化為兩大門派,我們稱之為柴門和陸門:其中柴門繼承了李義成的衣缽,在清光緒初年出現并發展至今;而陸門的代表人物是陸成金和陸成銀兄弟,陸氏兄弟本來是蘇北泗洪縣人,是李義成的眾多弟子表現比較突出的兩個人,他們來自柴門,后來脫離自成門派,又因為宿遷和泗洪分別位于淮河的南北兩岸,因此蘇北琴書南、北門就來源于這里,如今的蘇北琴書藝人都是這兩個門派的弟子,而且各自流派都對蘇北琴書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蘇北琴書是地方性的曲藝品種,以“站”唱琴書的風格比較明顯,藝人們為了提高其觀賞性,在唱腔融入了地方戲曲的元素,因此唱腔婉轉,可以很好地表達喜怒哀樂,因琴定腔是蘇北琴書的另一特色,不同的故事情節的唱腔也存在較大的差異。蘇北琴書的演唱方式主要分為三種,具體是單口、對口和群口演唱方式。所謂單口演唱方式,就是演奏、伴奏和演唱都由一個人進行;對口演唱就是二人配合演唱,拉墜胡和擊琴打板由兩個人分工完成;群口演唱的演員較多,敲琴打板、拉墜胡和演唱分別由不同的人進行,部分情況下還會加入其他音樂伴奏,在具體的演唱中,對口和群口是比較常見的兩種演唱模式,其表現的內容也顯得更加豐富多彩。琴書的句式結構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常見的有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和三字句等多種句式,蘇北琴書一共有十三大韻,演唱必須按照這些韻一路走下去。其演唱表演角色特征鮮明,有“花腔”相伴,同時花板和打花舌是蘇北琴書演唱的另一個鮮明特點,其說白抑揚頓挫,演唱高低起伏,同時藝人在演唱時常用輔助動作,因此極具藝術感染力。
目前,琴書藝人老齡化的趨勢非常明顯,蘇北琴書后繼乏人的現象非常明顯。在當今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生活壓力普遍較大,而演唱蘇北琴書并不能給人們帶來較大的收益,因此也被逐漸邊緣化。琴書的傳藝方式一般是口口相傳的,這也是我國民間藝術傳承的主要方式,這種傳承機制并不是一種簡單的技能技巧傳授方法,這是我國農耕文明時期延續下來的主要傳承法則。藝人作為蘇北琴書的傳承人,帶徒傳藝不僅可以使這一民間藝術遺產得到有效的保護,也是琴書活態傳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現在,愿意學習蘇北琴書的年輕藝人越來越少,目前這個藝人群體主要是由年長者構成。就目前具體實際來看,學習琴書不僅收入微薄,而且學習起來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年輕人主要選擇從事其他行業。
隨著外來文化開始進入并對傳統文化產生強烈的沖擊,西洋管樂以及現代流行音樂更受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歡迎,琴書作為民間藝術慢慢被年青一代所忽視。中老年人成為琴書的主要聽眾群體,青年觀眾極為缺乏,一些年輕人甚至不知道“琴書”這個藝術形式,更不用說去傾聽和品鑒了。這也就導致琴書受眾群體數量銳減,部分欣賞過琴書的年輕人,對于琴書表演中蘊藏的文化內涵也缺乏應有的了解和認識,這都對蘇北琴書的可持續發展傳承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蘇北琴書最初來源于民間小調,與民眾生活有著比較密切的關系,琴書可以說是蘇北地區歷史社會發展進步的縮影,是蘇北各個歷史時期人們生活狀況、風土人情的集中體現。目前,大多數琴書曲目與現代社會沒有任何聯系,這是琴書發展面臨困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一種藝術要想在社會中經久不衰地傳承下去,就必須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潮流。當今時代文化多元化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而蘇北琴書作為傳統民間藝術更應當與時代同步發展。但是現實中的蘇北琴書藝術形式單調,內容缺乏創新,琴書編排沒有新的突破,墨守成規,這直接導致了蘇北琴書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
1.正面引導,文化自信
蘇北琴書根植于蘇北大地和人民之中,因此必須與廣大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在引導其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在文化娛樂方面發揮自己突出的作用。目前,年輕人對優秀傳統文化并未引起應有的關注。這種情況必須從根本上加以改變,相關部門應該從源頭和新生代抓起,在大中小學文化教育和宣傳中加大蘇北琴書的推廣力度,做到正面宣傳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下一代在“接觸—認識—喜歡—享受”中對蘇北琴書樹立正確的認識,讓我們的傳統藝術更好地發揚和傳承下去。
2.拓展舞臺陣地,擴大受眾范圍
蘇北琴書要想實現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必須不斷地拓展自己的受眾群體,并通過潛移默化與環境熏陶提高自己在民眾中的影響。要想讓更多的民眾接受并喜歡上蘇北琴書,就必須讓他們經常可以觀看到精彩的琴書演出。所以,我們有必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鼓勵和幫助他們把琴書表演送進社區、學校、劇場和企業之中,根植于人民群眾中間,尤其要在年輕群體中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1.實現蘇北琴書進課堂
新時代我們的教育體系必須構建在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進而把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起來。藝術教育是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目前,中國的藝術教育受到西方藝術文化的沖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沒有很好地開展。因此,相關部門對于蘇北琴書這樣的曲藝形式,要充分利用靈巧、輕快、易上手的優勢,就在當地中小學開設蘇北琴書欣賞課的可行性進行探討。欣賞課是普及蘇北琴書的基礎,既可把潛在的聽眾培養出來,又可以鼓勵熱愛琴書的孩子加入學習琴書的行列中來,并把他們作為重點蘇北琴書的后繼人才來培養。與此同時,還要鼓勵高校音樂專業開設蘇北琴書教學課程,并推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其中,建立琴書傳承基地,并借助市場化模式展開琴書教學,在推動蘇北琴書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市場運作方式來培養琴書人才。
2.發揮老藝人的傳、幫、帶作用
當前蘇北琴書教學幾乎沒有存在感,授課老師多沒有對蘇北琴書進行深入的了解,甚至只是把它作為鑒賞內容進行教學,學生對其的接觸僅限于粗淺的了解階段。學校體系化教育優勢并沒有因此被充分地發揮出來,也就不能把蘇北琴書真正的人才培養出來。因此,相關高校可以把民間藝人引進校園,讓他們能站上講臺直接把真正的琴書技藝展示和傳授給學生,也讓原汁原味的蘇北琴書被學生直接接受和體驗。同時還要留住相關人才,把教學相長的良性蘇北琴書循環教學體系構建起來。
1.保障就業途徑
專業院團的作用必須充分地發揮出來,這樣為蘇北琴書優秀從業者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地方曲藝隊可以吸收并培養眾多琴書名家,使得蘇北琴書的傳承和發展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也為相關部門探索蘇北琴書傳承路徑提供有力的支持。要推動實現蘇北琴書演出的市場化演出,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使蘇北琴書從業者對演出市場的規律有深刻的了解,進而在市場中做出準確的定位。
2.合理增加藝人的收入
可以借助政府購買的形式,組織藝人展開各種演出活動,并借此來宣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通過政府購買琴書文藝演出,可以讓政府對琴書的惠民演出活動買單,使得藝人的演出也可以得到一定的經濟回報,對于表現突出的藝人要加大獎勵力度。對于在各級各類比賽中取得較大成績的藝人,地方文化部門必須從物質和精神上進行獎勵,以保證藝人積極主動投入藝術發揚和傳承中去。
1.表演方式發展創新
目前,網絡自媒體迅速發展,對于藝術和娛樂方式的聽、看、思、互動的愉悅度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重視。所以,蘇北琴書要在自身本質特色不變的前提下,對其他舞臺藝術的表演方式進行借鑒,使其獨有的特質可以更好地發揮出來,改變原來表演模式的弊端,加大表情和肢體表演形式的比重,在與觀眾的互動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2.演唱方法的創新
調查研究表明,85%的學生認為蘇北琴書難登大雅之堂。我們通過認知的分析可知,大學生之所以對傳統蘇北琴書藝術沒有引起較大的興趣,最主要的是他們對蘇北琴書不太講究氣息等演唱技巧運用不滿意,認為琴書多是運用大白嗓演唱,聲音干、緊、尖、缺乏圓潤的魅力。因此,我們要在保持蘇北琴書唱腔韻味前提下,充分掌握氣息運用的技巧,對演唱方法進行創新。這樣琴書的特有韻味不僅可以被傳承下來,也能同時激起年輕人學習的興趣,使得這一傳統藝術在傳承中永葆青春。
3.創作全新的曲目
蘇北琴書的曲目多數是《楊家將》《包公案》《七俠五義》《白蛇傳》等傳統內容。這些琴書通過歷代藝人千錘百煉,無疑可以稱之為精品,而且在民間廣泛流傳。時代已經進入了21世紀,經典固然需要傳承,但是曲目內容也要緊跟時代步伐,把那些可以反映時代風貌、符合當代大眾審美需求、與目前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新琴書創作出來。老一輩琴書藝人因為年齡偏大、文字功底不高,因此對曲目內容進行創新的任務很難由他們來完成。因此,文化部門要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前提下,組織專業人士對琴書的曲目內容進行創新,向蘇北琴書與現代生活與工作相結合傾斜精力,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曲目內容來感染和激勵他們。
綜上所述,蘇北琴書的傳承與發展目前得到了有關各方的高度重視,這就要求蘇北琴書新一代繼承人不辱使命、砥礪前行,執著追求其中蘊含的藝術精華,在新時期把蘇北琴書進一步發揚光大,在琴書的演繹、形式和創作方面不斷地創新,推動蘇北琴書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推動其中的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同頻共振。蘇北琴書本就是來自人民群眾,對其進行傳承,本身就是在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因此新時期有必要對其發揚光大,讓其走出國門,把我國的優秀的民族文化精華在新時期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大運河(蘇北段)民間說唱音樂調查與研究”(2021SJA220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嚴永福、戈麗芳、徐禧:《蘇北琴書傳承人口述史的初步研究》,《民族音樂》2019年第6期。
[2]周珊:《中國揚琴傳統音樂發展現狀的思考》,《音樂生活》2015年第12期。
吳燕菊 江蘇宿遷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