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教育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它對很多音樂及其相關專業的學生的就業和職業前景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生的不斷成長,新時代的生源特點對高校鋼琴教育提出了新的創新需要,因此在鋼琴教學中如何培養和提高新時代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本文旨在對這個問題做一研究和探討,希望能夠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研究高校鋼琴教學的創新,首先要了解現在高校鋼琴教學存在的問題。
藝術教育是個性化很強的領域。只有個性得到彰顯,才能出現優秀的藝術作品。所以不管任何藝術門類,都一直保持著口傳心授和自我發揮這兩個藝術教學的模式,而當今的高校鋼琴音樂教育,對學生個體化培養這方面關注度就比較薄弱了,無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個性,就更談不到自我發揮的藝術創新。應該說,中國傳統的口傳心授教育模式,在對藝術人才的培養上還是有其積極意義的。只是如何把這種傳統教學的長處和現代學院派教學結合起來,這是擺在我們每一個高校音樂教師面前的問題。
任何一門學科都要面臨著學以致用的問題,當然高校的音樂教育肯定有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的作用,但是從全局角度來看,高校的音樂教育還是要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展開的,而目前高校的鋼琴學生畢業走入社會之后,往往還不能勝任職業鋼琴人的工作,只能基本演奏一些器樂曲,在鋼琴理論和教學方面與社會的現實需要都有著較大的差距。
以上問題,都是現階段我國高校鋼琴教育所面臨的比較突出的問題,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呢?筆者認為,要培養當代鋼琴專業學生創新能力,應該從加強基本功訓練、加強鋼琴文化教育、拓展教學范圍、改變教學模式、加強教學與實踐結合這五方面入。
音樂是人類的靈魂,每一首樂曲的背后都有著豐富的情感表達。每一個音樂作品的完成和展示,都離不開扎實的基本功和對作品的深刻理解。只有打下了這兩方面的扎實的基礎,才能夠談到創新。想要增強高校鋼琴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課堂上當然要從這兩個方面著手落實。不可否認的是,高校學生訓練強度不夠是個不爭的事實。為什么老一輩的音樂人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績,這都得益于他們基本功相當深厚,這是攀登藝術高峰的一個基礎,而為今之計,只有在科學方法指導下不斷加大訓練強度,才能使學生游刃有余地掌握每一個鋼琴曲目,如果對于已有的曲目尚且不能嫻熟地掌握,又何來創新能力?平心而論,當今高校音樂教學中課時量是比較少的,而學生在課余時間的基本功訓練量也是不夠的。所以在今后對課時量和學生的訓練量都應該加大加強。
另外,音樂是一種感情的流露,并不是說簡單的把音符彈對了,就算完成了這個作品。只有對音樂作品有著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表現出作品所要表達的內涵。這就對演奏者的音樂素養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較好地理解音樂作品的文化背景,恐怕就不只是專業課上所能掌握的了,還要加強文化課的學習,掌握相關的歷史人文方面的知識,才能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力。理解力增強了,作品演奏的感染力也自然提升了,同時也避免了“匠氣”的出現。而高校中音樂專業的學生文化課的學習還是較為薄弱的,受重視程度也遠遠不夠,這是急需解決的問題。扎實的基本功和深刻的音樂素養既是圓滿完成音樂作品的基礎,也是進行創新的必要條件。
鋼琴作為一項復雜的藝術活動,包括技術和非技術兩個方面。技術層面就是上面所說的基本功教學與訓練,那么非技術層面的教學應該如何展開呢?我想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
1.加強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培養
高校的學生往往受中小學應試教育的影響,上大學之后依然保留著這種慣性思維,在鋼琴音樂教學中,還總是習慣于尋求老師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而不習慣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與音樂教育的性質和理念無疑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在高校的鋼琴教學中,教師應該使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鼓勵他們的創新積累。如學生在演奏《平湖秋月》時,就應該在腦海中浮現出樂曲所描繪的湖光月色、詩情畫意的夜景,只有擁有了想象力,才能盡可能高質量地完成。
2.培養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性認知
音樂是最容易使人類產生情感共鳴的藝術形式,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完成他們所學習的音樂作品,就要想方設法激發他們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音樂作品之中。只有擁有真情實感的作品,才不是簡單機械的音符的堆砌。那么如何讓學生把情感灌注到音樂作品當中呢?除了對音樂作品創作背景的理解之外,還要學生用自己的經歷閱歷去尋找作品中與自己的契合點,有了自我的沉浸式體驗,學生演奏出來的作品自然是豐滿而立體的了。如學生在演奏《繡金匾》的時候,就應該多了解和觀摩一些老一輩革命先輩的光輝事跡,只有心靈受到了感染與啟迪,才能有感情地演繹好這首作品。
鋼琴作為一件西洋樂器,雖然傳入我國有百余年的歷史,也涌現了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鋼琴作品,但這件樂器給人的感覺還屬于陽春白雪型的,帶有濃厚的學院派的特點。很多高校的學生接觸的范圍過于狹窄,視野也不夠開闊。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擴展教學范圍,讓鋼琴專業的學生更多地走向民間,開拓他們的視野,讓他們能夠從民間音樂和傳統音樂中汲取豐富的營養,開闊他們的思路。在這方面,我們有著積極的教學經驗,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有很多音樂院校堅持了這樣的辦學方針,請民間樂師來校教學,同時讓學生去各大戲曲曲藝院團實習,培養了一大批富有創造力的音樂人才,也涌現了一批有著濃郁民族風格的優秀的鋼琴音樂作品。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音樂方針指導下,一批年輕的作曲家、演奏家脫穎而出,老一輩作曲家的創作風格也呈現出了嶄新面貌。作曲家將一些膾炙人口的民族器樂曲,如《瀏陽河》《百鳥朝鳳》《二泉映月》等移植成為鋼琴曲,搬上舞臺,得到了廣大觀眾的好評,很多都成為鋼琴保留曲目。通過幾十年的探索,我們也摸索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創作法則:作曲家在鋼琴音樂創作中,普遍引用現成的民間曲調,配合多變的節奏型,用對位、對比的手法和模仿式復調二聲部改寫而成,賦予傳統音樂新的藝術生命力,也使很多民間音樂在鋼琴上得到了新生,這個歷史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對于增強文化自信也有著積極意義。
除民間音樂和傳統音樂外,還應該提倡鋼琴專業的學生積極和流行時尚音樂相結合。鋼琴不是古典藝術,也不是象牙塔的藝術,只有積極靠攏流行文化,我們才能在思維上跟上時代,堅持做到與時俱進,創作出更多反映新時代精神面貌的鋼琴作品。同時緊緊把握時代脈搏,也能夠使我們的教師和音樂從業者能更好地了解時代的需要,為鋼琴的普及和教學提供更好的思路。
傳統高校音樂教學,基本是琴房—教室兩點一線化的,對于一些有濃厚學習興趣的同學,他們有著強烈的求知欲,也許可以較好地吸收所學的知識,而對于一般學生而言,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或許會略顯枯燥。那么如何調動學生對于音樂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潛能,成為擺在每一個高校教師面前的新課題,這就涉及了一些鋼琴教學模式的創新。“○○后”的大學生,生長在網絡時代,多元文化的發展伴隨著他們的成長,應該說,傳統的課堂—琴房的教學模式,已經顯現出單一化的特征。要想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必須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現在社會已經進入了抖音、快手、B站時代,因此高校的音樂教學也應該思考如何充分應用高科技軟件,既可以提升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在網絡上對鋼琴音樂進行一個有效的普及宣傳工作,擴大鋼琴音樂的影響力,如果鋼琴音樂的影響力在社會上得到了充分提升,那么社會關注度就會擴大,也可以促進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再者,樂理和音樂知識通過抖音、快手的短視頻傳播,使得教學活動開展得更加生動活潑,這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學的展開是很有好處的。相比于民族樂器而言,鋼琴離普通百姓的距離還是比較遠的(盡管它在大中城市的普及程度并不低),鋼琴理論較之其他民族樂器而言,還是顯得較為深奧的,那么更加有必要用好抖音、快手、B站去努力地改變和扭轉這一局面了。
高校音樂教學的目的是要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因此高校的鋼琴教學要充分考慮到社會對音樂人才的需求,將學生的就業和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只有學以致用,從實踐出發完善教學活動,才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學習鋼琴的興趣。應該說,我國目前對鋼琴人才的需求量還是很大的。從現在的社會發展來看。高校鋼琴專業的學生畢業后所從事的與音樂相關的行業一般來講包括四方面:一是,當鋼琴家教;二是,到全國各地的藝術院團從事演藝工作;三是,可以到中小學中從事鋼琴教育工作;四是進行完全的鋼琴樂曲的表演和創作。這些職業發展方向是學生完成鋼琴專業學習的動力,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要適當進行專業化和職業化的聯系。因此高校的鋼琴教學應該以社會為導向,堅持因材施教、各盡其才的教學原則,使學生在鋼琴學習過程中,能夠為他們日后的職業發展打下一個牢固的基礎。使他們在從學校步入社會的過程中做到良好的銜接,既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音樂人才,也提升全社會的音樂素養,還能夠使更多對音樂感興趣的青少年加入音樂學習中來,這樣就能使我們的音樂教學達到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態,對整個社會是非常有益處的。
21世紀已經進入了第二個十年,“○○后”逐漸走上社會,成為新時代的主力。如何在新時代里創新鋼琴教育,培養出更多適應新時代社會要求的優秀畢業生,是我們每個高校音樂教師都要思考的問題,希望本文能夠為高校鋼琴教育的創新提供一點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劉佳《中國鋼琴曲的創作手法》,《美與時代》(下旬刊)2015年第3期。
[2]陳昱伶《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鋼琴教學存在問題和對策探究》,《藝術評鑒》2020年第1期。
[3]劉奕君《論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風格》,《北方音樂》2016年第14期。
[4]孫宇《我國高校鋼琴教學的難點和方法》,《藝術教育》2014年第5期。
吳晶晶 藝術學博士,南通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