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文化藝術建設的快速發展,使得音樂劇藝術形式獲得了廣泛的接受和認可,各教育層面對音樂劇表演人才培養的重視度也在不斷提升。但總體而言,音樂劇表演人才培育領域建設過程中并未取得較大成績,這主要是由于我國音樂劇發展歷史較短,在人才培養中對知識技能關注較多,對整體課程理論體系完善缺乏重視。從我國現階段高等院校音樂劇表演人才培養情況來看,雖已獲得長足進步,但依然存在瓶頸和制約。高等藝術院校的音樂劇表演人才培養助力了我國文化領域發展,同時也拓寬了教學渠道,且為國家音樂劇表演人才隊伍建設帶來積極影響。通過研究論述,推動音樂劇表演人才培養工作,能夠助推音樂劇表演人才隊伍建構,完善音樂劇表演專業的教學設置,這不僅可以提高學校音樂劇教學效果,也能夠更好滿足市場發展需要。
1995年,我國開始將音樂劇作為一項獨立教學課程,中央戲劇學校結合時代發展需要,設立了音樂劇表演領域的專修班,隨后還開設了音樂劇導演相關專業,這象征著我國音樂劇專業人才培育正式進入高等藝術院校。但由于師資力量、市場需求等影響,導演班未能持續開設,而音樂劇表演班逐漸擴大,并在本科教育中開設了音樂劇表演專業,前中央戲劇學院音樂劇系已發展成為國內最為專業、水平最出色的音樂劇培養單位。進入新世紀后,不少高校紛紛設置與音樂劇表演有關的學科,為國家音樂劇人才輸出提供助力。但總體而言,大多數高校在本科階段的音樂劇人才培養工作主要面向舞臺表演,對導演、舞臺設計、項目開發等相關人才培養非常少。這意味著盡管高校對于音樂劇人才培養的投入逐漸增多,但基本上均在發展表演方向人才的培養。目前,隨著我國高校音樂劇表演專業數量逐漸增多,補充了音樂劇舞臺對演員的需求,同時教學體系也趨于完善,相關課程布置、課時分配、考試考核走向也得到優化調整。目前各高校所開設的音樂劇表演專業的課程設置除公共必修課之外,所包括的專業類課程主要分為6個部分,即音樂類、舞蹈類、戲劇類、劇目實踐類、理論知識類、選修相關類[1]。
(一)傳統教育模式慣性過大,課程設置難以創新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音樂劇表演專業課程設置一般主要參照過往高等藝術教學課程內容,同時結合發達國家高等教育中的課程分配,便形成了我國音樂劇表演人才培養初期的課程主體內容。盡管該模式存在拼接、復制等情況,但較長時間存在于我國高校音樂劇專業表演教學中。由此可見,該教學模式受傳統教育慣性影響明顯,在人才實際培養過程中暴露出視野不足、不能滿足國情需要、缺乏本土化創新等缺點,從而導致我國音樂劇在整體發展中欠缺足夠的表演人才儲備。
高等學校在整體人才培育過程中,通常將公共課程作為基礎必修課,同時在專業教學中也較多引入通識教育,這使得一些專業課程存在單一灌輸的情況。工具類課程往往過于注重實踐論述,造成學生群體興趣較大的自然學科元素、社會知識、社會人文等內容涉及較少。這些問題的出現致使學生課堂學習熱情下降,同時也不利于高校整體教學質量提升,這也使得通識教育類課程往往無法滿足預期需要。文化市場目前對于音樂劇表演人才的要求相對較高,這就要求音樂劇表演人才要開展多項學科和課程的學習[2]。因此,高校在學科和課程設置、課時分配的過程中,需注重提高專業必修課程的比例,設定符合音樂劇藝術特點的課程評價體系,在各高校現有的教學條件和特色下提高課程合理度。但同時一些高校對于選修課缺乏足夠重視,片面認為選修課沒有多大實際意義,或認為選修課僅為專業必修課在過剩情況下存在。在此教學觀念下,高校在進行音樂劇人才培養時形成課程工具性思想,對于專業理論課的重視程度也有所欠缺。
(二)學科建設水平良莠不齊,課程實施效果欠佳
從藝術發展角度而言,音樂劇作為一項獨立藝術內容,其人才培育過程應獲得足夠重視,這就要求高等藝術院校在藝術人才培養上,要加強對音樂劇學科建設的投入。目前很多種綜合類或民辦大學也相繼開設了音樂劇表演專業,各地高校長期以來在音樂劇人才培養過程中面臨較多約束,如教育資源匱乏、生源質量不佳等。現階段高等藝術院校和綜合類大學的音樂劇表演專業在課程設定、課時分配、教學方向、學生定位等方面存在不少重合,相應的教學目標也有所模糊。但辦學環境存在差異且辦學力量并不相同,這也造成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和多元化特色的實現面臨較大問題。課程設置內容缺乏科學性和自身特色,從而造成音樂劇人才培養面臨瓶頸和限制,所培養出的學生也往往并不能滿足市場發展需要。
相比較而言,獨立藝術院校能夠更好展現出藝術教育效果,且代表國家藝術領域高校教學的最高水平,不僅可以與其他學校、藝術院團進行交流,也能夠與國外藝術院校、藝術組織加深合作[3]。由此可見,獨立藝術院校在整體教學過程中能夠獲得較多實踐機會,相應的教學經驗也較為豐富,這不僅可以引入更多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觀點,也可以優化學校整體教學資源,這使得學校能夠創設良好穩定的教學氛圍。而綜合院校通常專業設置較多,在學科分配過程中對于音樂劇表演人才的培養重視度存在不足,且藝術實踐機會相對較少,能夠獲得的音樂劇教學經驗也較為匱乏,這使得學校整體音樂劇教學氛圍不佳。
由于現階段高校音樂劇教學資源較難實現有效共享,且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均衡發展意識,因此不同院校在教學階段所反映出的教學思想、課程教學方向存在不同。音樂劇藝術本身融合了多個學科領域,音樂、舞蹈、戲劇三位一體式的集中呈現看似簡單,但具體的操作過程,很難相互融合,三個學科各有自身的藝術規律,如何將三個學科領域的專業技能相互促進、兼容并蓄地在音樂劇藝術中表現自身特征,為音樂劇的藝術表現而服務是我們必須引起足夠重視的重要課程。很多高校的音樂劇表演專業在學科建設過程中,無法對音樂、舞蹈、戲劇的整體把握做出合理判斷,這也對我國整體音樂劇表演人才培養效果提升形成約束。
(三)學科教學理論研究稀缺,課程評價難獲關注
現階段高校音樂劇表演專業教學所涉及的學科和內容較多,但由于教學理論研究不多,造成在課程評價過程中缺少足夠理論和標準支持,關注度明顯不足,僅有少數高校對音樂劇課程教學效果作出分析,并結合課程評價完成逐步優化,大部分學校缺乏音樂劇課程評價積極性。同時部分師生對于音樂劇課程評價標準和方式并不了解,普遍認為課程評價僅為學習得分等級評定。這表明我國當前音樂劇課程教學過程中面臨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的情況,對于課程評價缺少必要重視,在與音樂劇相關的科研活動中,也較少涉及關于音樂劇表演專業的課程評價,所形成的學術文獻也較少。
從長效發展角度而言,音樂劇表演專業的課程效果評價不佳,會造成整體課程教學發展面臨困難,相應的音樂劇表演專業人才培養評價也缺乏認知,反而更難吸引學術、戲劇、音樂界專業人士關注,同時也無法根據評價效果形成具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4]。由此引發的不良循環會造成我國高校音樂劇表演專業教學質量提升緩慢,且音樂劇表演專業在學校中的地位也難以保障。
(一)構建創新型的音樂劇人才培養課程機制
我國在音樂劇表演專業教學過程中,可在借鑒西方國家成熟音樂劇專業的課程教學內容的同時,結合我國國情特征、社會文化發展需要,構建具有創新性特征的學科教學機制,從而拓寬音樂劇表演人才培養途徑。這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也能夠更好挖掘學生天性和潛能,同時也可以為教師積累教學的實踐經驗,并創造廣闊的發展空間。更能使師生間形成和諧、良好的音樂劇學習氛圍,培養寬松、靈活的教學情境,進而幫助提升教學效果。
本土音樂劇表演人才培養需設定科學的培養目標、明確人才培養原則,按照音樂劇整體發展需要,結合社會環境變化和傳統文化內容,借鑒藝術差異內容,按照本土音樂劇特征以及成長方向,形成滿足我國音樂劇市場發展和領域建設的教學方案。通過強化創新意識、突出民族文化表象等方式為音樂劇表演人才隊伍壯大提供推動力。我國需不斷優化音樂劇表演人才培養流程,突出創新課程機制的優勢,從整體角度出發,為音樂劇表演人才培養的長效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并從課程教材、教學途徑、教學評價方式等方面加以改善[5]。
(二)加強音樂劇表演人才培養的課程建設與投入
音樂劇表演專業人才培養的相關投入能夠有助于提升整體,尤其是教學場館的硬件基礎設施,使教學效果理想化的堅實保證;必要的經費保障用于新劇目的創作與排練,為師生提供更多藝術實踐機會和平臺。音樂劇表演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包括內容較多,且與其他學科專業教學之間存在一定差異,如要求設備多、師生比例高、課程設置多、多以小組課形式進行專業教學等。我國各地高校近年來對于音樂劇表演專業教學的投入有所增多,逐漸改善高校音樂劇專業教學條件,有效轉變過往教學設施欠缺對音樂劇人才培養形成制約的問題。音樂劇是一項典型的表演類藝術學科,需安排特定的表演場地和教學教室。若學校經常轉變教學場地或訓練設施較少,則難以符合實際教學需要,對學生學習熱情也會形成影響。除此之外,也有很多高校限制了音樂劇表演專業課時總量,也使音樂劇表演專業的專業課程數量、課時不足,人才培養的效果不盡如人意。
高等學校在音樂劇表演專業教學過程中需注重靈活運用硬件資源,并在教學設施添購和建設過程中重點考慮滿足長期教學規劃的需要。首先要結合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教學的需要,保障課程教學大綱中對硬件的基本要求,并盡可能在基礎條件保障完備的前提下,提高硬件設施的優越性,提升現有音樂劇場地的利用效率。高校也需主動與校外文藝組織、藝術團隊進行合作,共同開展音樂劇的創作與演出,或通過資源共享等方式,更好對外展示出學生群體階段性學習成績。高等學校也可全面展現主觀能動性,以校園網及各類網絡媒體平臺為基礎進行作品展示,使得更多師生、社會民眾能夠了解到學校音樂劇表演人才的培養情況。
(三)音樂劇表演人才培養課程評價的創新與完善
對于高校的藝術類專業教學而言,完善課程體系建設離不開課程評價效果的提升,這是由于課程評價能夠為課程實施帶來導向作用,并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且通過評價的結果反饋可以優化課程內容設置。總體而言,科學開展課程評價,不僅可以為音樂劇學科建設提供目標,也可以豐富課程教學途徑,確保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高校音樂劇學科專業建設推進過程中,應優化課程評價內容,并將此項工作作為音樂劇表演人才培養的重點。但現階段國內高校尚未全面開展音樂劇表演專業的教學評價工作,相應的評價方法也存在單一性問題,且所獲得的評價結果未能得到有效反饋。課程的評價標準不應僅僅是師生是否能夠按照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完成教學任務并完成學期考核,而是更應該突出問題導向,教師的因材施教和學生自身專業提升效果,應作為課程評價的重要標準。所以標準的制定也離不開音樂劇表演專業的教學管理者和教學團隊對音樂劇藝術規律、藝術標準的準確把握,課程標準的制定本身也體現出了他們的智慧、藝術審美以及治學態度。因此各高校在音樂劇表演人才培養中,注重提高課程評價工作地位和教學管理團隊的建設,引入先進評價理念和專業評價途徑,逐步調整評價指標權重,組建精英教學團隊,從而切實提升音樂劇教學評價效果。
我國高校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建設,在音樂劇學科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嘗試將通識素養作為基礎內容,結合學生特點和社會需要,形成模塊化課程發展,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科資源運用效率,也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可以按照模塊特征完成課程評價。音樂劇學科是一項專業程度高、藝術價值突出的專業學科,在課程評價中也需注重創新融合,從而為音樂劇表演人才培養考核形成依據。
高等學校課程設置以及教學實踐問題往往復雜程度較高,且處于持續發展過程中。音樂劇領域建設逐步推進,為高校音樂劇教學工作開展提供推動力,因此音樂劇表演的人才培養也需結合時代環境變化進行創新和優化。本次研究對新社會環境下音樂劇表演人才培養情況作出分析,結合市場需要和學科教學特點,為音樂劇教育教學領域發展提供參考,以期可以擴大音樂劇藝術的社會影響力。
本文系“東北地區音樂劇表演人才培養與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研究成果。
項目獲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經費資助。
注釋:
[1]初健:《三維目標有機結合的音樂劇課程設置分析》,《群文天地》2012年第5期,第199頁+201頁。
[2]董荻:《音樂劇課程進入高校聲樂專業教學的研究》,《黃河之聲》2018年第18期,第98頁。
[3]訾娟:《中國音樂劇教育與教學的問題與思考》,《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第80-84頁。
[4]李京玉、馮譽萱:《以音樂劇為載體全程綜合的音樂學課程變革研究》,《音樂教育與創作》2018年第9期,第4-9頁。
[5]郭宇:《高等院校音樂劇人才培養(本科)課程設置與實施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第237頁。
[6]李印:《從音樂劇藝術特征來談音樂劇專業劃分及課程項目設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年,第49頁。
朱晏鋒 沈陽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