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君
戶外活動是幼兒園一日生活的重要環節,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幼兒園的戶外區域活動是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滿足幼兒進行戶外活動的身心需求,又能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主動性、創造性、探索性,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在戶外區域活動中,幼兒的活動空間較大,豐富的材料可以成為幼兒的“玩伴”,有利于幼兒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環境中充分發展自己的長處和個性,增強幼兒的自信心,讓幼兒體會活動的樂趣,更好地促進幼兒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鼓勵幼兒通過自己的游戲和實踐獲得多方面的經驗。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要積極開展適合幼兒的戶外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認識世界,讓幼兒在游戲中滿足個體發展的需要。教師要根據幼兒獨特的認知方式開展戶外區域活動,鼓勵幼兒通過自己的游戲和實踐獲得多方面的經驗。在游戲中,幼兒在玩的同時也引發、支持并促進了他們的學習活動,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在玩中張開想象的翅膀,使教育目標無形地滲透到了游戲中。
(一)師幼共同搜集活動材料
沒有充足的材料無法正常開展活動。在活動開始時,教師可以和幼兒共同搜集各種材料,原本被隨意丟棄的瓶子、紙盒、易拉罐、泡沫等廢舊物品成了我們的寶貝,這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同時,教師還可以將環保教育滲透于自編的一些兒歌、故事、童話中,讓幼兒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環保的重要性。
(二)根據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提供不同的材料
幼兒的發展存在階段性和差異性。教師要從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選擇投放到戶外區域活動中的材料,并根據幼兒的知識基礎和實際能力設計活動內容。如,奶粉罐深受幼兒喜愛,對于小班幼兒,教師可以將奶粉罐排成一排,讓幼兒當保齡球打,或者把它們當作障礙物,讓幼兒練習曲線跑;對于中班幼兒,教師可以把奶粉罐捆成梅花樁,讓幼兒在上面玩運水、運米等持物走平衡的游戲;對于大班幼兒,教師可以將奶粉罐制作成小高蹺,讓幼兒玩踩高蹺的游戲。
戶外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了身心開放的游戲場所,深受幼兒喜愛。筆者遵循“合理利用、充分挖掘”的原則,依照我園的戶外地形創設了六大主題區域:自然社會區(農家樂、集市、超市)、自然物種植區(各種季節的植物種植區)、戶外拓展區(跑道、輪胎墻、爬網等各種自制活動材料)、美術玩色區(以各種廢舊物為主的拓印、玩色活動)、快樂建構區(以低結構的木塊、餅干罐等為主的戶外建構)、手工創意區(以樹枝、繩子、木片等為材料的手工創意活動)。這些區域使我們的戶外活動空間多姿多彩,蘊含了各種教育目標,讓幼兒在自身多種感官與實物的交互作用中獲取經驗,增強了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設置幼兒感興趣的區域,激發幼兒的參與欲望
幼兒的個性不同,發展水平不同,興趣也有所不同。有的幼兒喜愛運動,教師可以設置運動區;有的幼兒喜歡表演,教師可以設置角色區;有的幼兒動手能力較強,教師可以設置操作區、建構區、編織區等。這能激發幼兒的參與欲望,讓幼兒在他們喜歡的活動區域中玩出精彩。如,一個裝奶粉的鐵桶,裝上鐵絲、綁上木棍,幼兒就可以玩小推車的游戲;裝上石子,鐵桶就變成了一個有趣的樂器;在鐵桶上貼上小動物的頭飾,幼兒就可以玩小動物賽跑的游戲等。
(二)在操作性區域中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
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通過材料實現,幼兒在操作材料的過程中會變得聰明、能干、自信、大膽。如在玩戶外區域活動“金城灣樂園”時,孩子們積極探討用什么材料搭建彎道的長廊。在搭建過程中,孩子們不斷地交流、合作,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潛能,他們利用多種泡沫板、包裝盒等搭成了風格獨特、外觀新穎的“公園場景”;用紙盒、鐵絲、果凍盒、吸管、酸奶盒、紙張等制作了草地、道路;用舊輪胎、硬紙箱等制作了健身設施放在“公園”中。看到共同搭建的“公園”,孩子們歡快地跳起了舞蹈。活動區的創設增添了幼兒合作、協商的氛圍,增進了師幼之間和幼兒之間的感情,滿足了幼兒游戲的需要。

戶外區域活動中,教師除了要關注知識本身的價值、幼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外,還要通過豐富的戶外活動環境,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權,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方式探索、學習、發展。
(一)把游戲還給幼兒,讓他們成為區域活動的主人
在游戲中,幼兒是真正的主人,教師要盡量把更多的空間留給幼兒自主體驗、探索。在建構區,幼兒除了可以用各種積木進行活動外,還可以使用充滿鄉土氣息的青磚建造房子;在社會區的餐館中,幼兒可以用水果制作拼盤;在動手區,幼兒可以用報紙設計舞裙,用草編織各種有趣的草人、小動物等。教師要把游戲還給幼兒,讓幼兒真正感受戶外活動的快樂。
(二)合理安排活動時間和空間
活動時間和空間的安排是影響幼兒戶外區域活動的重要因素。若時間和空間安排不合理,會導致許多空間被閑置、過渡環節繁多、幼兒的等待時間過長等。因此,筆者做了以下嘗試:一是將戶外區域規劃為既適合小組或個人的活動區域,又適合集體活動使用的較大空間,讓所有的幼兒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學習、探究的空間。二是彈性安排時間,打破以往整齊劃一的作息時間,除入園、離園、午飯等規定的時間外,其他時間由教師根據實際需要靈活把握,這樣既能保證幼兒有規律的生活,又能讓教師根據教育需要及幼兒興趣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活動時間。三是打破班級界限,允許幼兒自主進入活動空間,這不僅有利于讓幼兒學會與人交往,還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自主精神與自律能力,充分發揮了戶外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
陳鶴琴先生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家庭、社區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和探索的資源,幼兒園要努力將家庭、社區資源納入戶外區域活動,如郵電局、超市、銀行等,圍繞這些資源開展各種各樣的戶外活動。
(一)充分利用社區資源
我園附近有許多場所可供幼兒參觀。這不僅能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還能讓幼兒學習和體會許多在幼兒園學不到的知識和經驗。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到小學參觀,讓幼兒了解小學生的生活,促使幼兒對小學生活產生憧憬;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到超市,引導幼兒認識各種蔬菜、水果及人們購買東西的規則等。
(二)充分利用家庭資源
家長能為幼兒園的戶外區域活動提供許多珍貴的資料和素材。例如,在“有趣的葉子”活動中,家長和幼兒一起采集了自己喜愛的樹葉,回家后將葉子制作成不同的人物及小動物,有的家長還將葉子的名稱、采集地點、采集人、葉子的作用、葉脈的特點等詳細地記錄了下來。教師可以把這些作品擺放在活動區,供幼兒傳閱、參觀、介紹。
總之,幼兒園要把游戲還給幼兒,讓教育回歸生活,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設置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區域,充分利用家長和社區的資源,為幼兒創設愉悅、健康的成長環境。
(作者單位:無錫市揚名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