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秸雅
幼兒園的建構區是幼兒交流合作、生成智慧的樂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認為,教師應為建構區域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為每個幼兒在游戲中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個別幼兒園在區域建構材料的投放中過于重視裝飾美觀與特色打造,忽視了幼兒在活動中的實際需求;或平時較少更新構建材料;或輕視了幼兒的自主性,忽視了材料對幼兒不同個性發展層次的支撐作用。
教師應以“符合幼兒活動需求”為目的,規劃好一定空間內材料投放的密度,既要考慮其豐富性,又要舍去一些不實用的裝飾,把材料和空間還給幼兒。
(一)墻面上可投放情景互動材料
主題建構區的墻面一般以主題墻、特色墻為主。教師可從幼兒視角出發,改變墻面的單向功能,增加幼兒與墻面的互動性。教師可以配合主題活動投放幼兒的作品,讓幼兒獲得成就感。教師還可以配合建構主題,利用墻面空間結合主題投放互動性材料。如“我愛我家” 建構區墻面,筆者在墻面上用小盒子建構了一個多幢房子的“生活小區”,對小區的每一幢房子標記了號碼,并貼上小動物標記,表明是哪個動物住著的。筆者組織幼兒開展了活動。活動的第一個環節是“我為動物送六一禮物”。筆者引導幼兒制作禮物,送到小動物的“家”,筆者提問并請幼兒思考:“小動物喜歡你們送的禮物嗎?”幼兒思考討論后進行了活動的第二個環節“給小動物選擇合適的小禮物”,幼兒把蘿卜給了小白兔,把小魚給了小貓。筆者通過活動合理把握墻面的密度,投放幼兒喜歡的材料,并讓幼兒積極與墻面互動。這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發揮了材料對培育幼兒智慧與能力的支持性。
(二)櫥柜內可投放自主收納材料
幼兒園的教室及走廊的建構區一般會做一些矮的櫥柜作為區域隔離。教師可以在這一空間存放活動材料,也可以將其作為活動桌面。如在“娃娃家廚房”的建構區,筆者投放了一些大小不一的收納盒,讓幼兒看看哪些活動材料可以放進這些盒子里,并請幼兒在櫥柜內給這些盒子找一個合適的家。在筆者的引導和幼兒動手操作下,“廚房”變得井井有條。之后,筆者讓幼兒負責材料的收納整理,培養了幼兒自主動手、整理物品的好習慣。
(三)場地上可投放多元組合材料
幼兒園戶外建構活動的場地大小不一,因此,教師要合理把握材料投放密度,多投放幼兒喜歡的、益智促能的多元組合材料。
一是主輔材料結合投放。如我園在攀爬區域投放了不同的攀登架、梯子、保護墊等主材料和球、輪、小車等輔助材料,用游戲的方式把多元材料串聯起來。教師適時指導幼兒,用文字、視頻、照片等形式記錄幼兒運用材料的行為表現,并根據幼兒在攀爬活動中的表現,分析材料應用與體能發展的關系。主輔材料結合投放,可以讓教師了解幼兒的活動和發展情況。
二是多功能材料交叉投放。如我園在“障礙物行走”活動中,投放了各種障礙物,幼兒行走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如低走、半蹲走、斜面走等。我園合理利用空間密度,交叉投放多功能材料,滿足了幼兒的活動需求,支持了幼兒在建構活動中多方面的發展。
一是教師應注意建構材料與主題內容的契合。如區域主題從“炎熱的夏天”變為“收獲的秋季”,投放的材料也應由空調、電扇、冰激凌等更新為稻穗、黃葉、秋季服飾等。
二是教師應注意建構材料與主題環節的契合。如在區域主題活動“收獲的秋季”中,教師可以設計多個環節,如“秋天的田野”“秋天的樹”“秋天的山”等。教師應投放與主題環節相匹配的材料。投放方式可以多樣化,如幼兒園投放、師幼投放、親子投放、幼兒作品投放等。教師應把握好更新頻度,以吸引幼兒的興趣,提高幼兒的參與度。
三是教師應注意建構材料與主題目標的契合。在建構活動中,教師應根據活動的階梯目標,及時投放不同的材料,以促進建構游戲目標的達成。如戶外建構游戲,全園幼兒在同一個場地活動,但由于幼兒的年齡、能力不同,游戲教育的目標也不一樣,所以投放的材料也應不同。因此,幼兒園要安排好幼兒戶外建構活動的時間、區域及游戲材料,以發揮材料對建構活動的支持功能。
四是教師應注意建構材料與主題類型的契合。如筆者在大班開展的“多彩的民間藝術”建構區域活動中設計了不同的活動類型。如手工花邊制作、美術窗花欣賞、音樂山歌學唱、親子桂花糕制作等。類型不同,所需要的活動材料也不同。所以,建構區域的材料應根據不同的主題類型及時更換。教師應把握材料的投放頻度,以真正發揮材料的支持性。

(一)根據材料結構高低,分級投放
在建構區的手工活動中,與半成品的高結構材料相比,低結構材料更能培養幼兒的動手與思維能力。但低結構材料的操作難度大,因此,教師要根據高、低結構材料的支持性,合理地分級投放。例如,筆者在大班的建構益智區,給幼兒分好組,在每一組分別投放結構高、低不同的材料,讓幼兒在組內自主選擇材料。教師根據幼兒對材料的掌握度,適時指導,讓幼兒依托材料開展適合其發展的建構活動,以發揮材料在益智益能方面的作用。
(二)根據建構階段不同,分時投放
教師在投放高、低結構材料時要注意時機,可嘗試分階段投放,以引導幼兒建構活動的深入。如建構區的“風箏”制作活動,筆者準備了經過簡單糊、畫就能成型的半成品、用于拼裝的零散件及可制作風箏的自然材料。這三類材料結構高低不同,操作難度也不同。因此,筆者組織幼兒進行了分階段建構活動。首先,筆者用半成品材料進行示范,讓幼兒了解風箏原理;其次,筆者用零散件分組指導幼兒拼裝制作;最后,筆者投放低結構材料讓幼兒制作。每一階段的活動目標層層遞進,建構材料的支持性難度也層層加深,以激發幼兒的興趣與思維深度。
(三)根據個體發展差異,分區投放
建構區域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幼兒發展的差異性分區投放材料。如我園是按照平鋪區、墊高區、架空區、組合區分區投放積木材料的。教師分區投放為幼兒的建構活動提供了可選擇、可發展的空間。教師應在分區活動中適時觀察、記錄、分析幼兒在不同材料支持下的智能發展,適當引導幼兒跨區域活動。
綜上所述,教師應強化游戲材料對活動目標的支持,讓幼兒在建構活動中體驗快樂和提升能力。教師應合理投放建構材料,方便幼兒在建構活動中自主選擇適合自身能力的建構材料,以滿足幼兒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世茂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