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秋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指幼兒通過自己特有的方式與周圍環境互動的過程,是幼兒自主探索周圍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物質世界的過程。”幼兒基于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模仿、感知和探究,通過“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逐步構建自己的認知。筆者通過實施大班微課程“小小快遞員誕生記”,認識到開展游戲化課程的重要性。
游戲具有趣味性,與幼兒相關的一切游戲都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我們要善于發現身邊的美好事物,探索新事物的利用價值,從不同角度開展游戲化課程,創造良好的游戲環境。
大班微課程“小小快遞員誕生記”源自孩子們的一次語言游戲。一年一度的雙十一已成為孩子們空余時間討論的熱點話題之一。小雨說:“媽媽幫我買了很多便宜的玩具。”朵拉說:“那是因為雙十一玩具很便宜。”筆者聽到孩子們的討論后,提出問題:“什么是雙十一呀?”成成說:“雙十一是單身的人過的節日。”越越說:“雙十一是大家買東西的日子,快遞員叔叔會送貨上門。”通過孩子們的討論,筆者發現他們的生活經驗在不斷豐富。筆者聽孩子們講述了爸爸媽媽的網購過程,也了解到孩子們的疑惑,如手機里的商品是如何送到家里的。筆者結合孩子們關注的焦點,確定課程主題,實施“小小快遞員誕生記”微課程。
我們要基于幼兒的生活經驗選擇班級微課程的內容,如課程內容是否與幼兒生活環境相結合,幼兒是否會對課程內容感興趣等。游戲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還是課程的重要內容。我們要關注幼兒的興趣,通過游戲開展課程教學。
游戲是極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正如日本幼教專家本吉圓子所說:“孩子僅僅聆聽語言的說明是不能學到東西的,孩子要通過自身整個身體與外界事物的接觸才能得到教育。”因此,我們要將課程與幼兒生活、游戲緊密聯系起來。
(一)通過故事講述認識快遞員
筆者向孩子們講述了一個故事:“在今天的點心店中,君君像往常一樣開始送外賣。書店里的小朋友請君君去給醫院里的小朋友送圖書,接著花店里的小朋友也請君君去送貨,君君一下子成了最忙碌的快遞員。”孩子們聽完故事后,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如“送外賣的君君怎么能送快遞?”“快遞員是專門送包裹的,外賣員是專門送吃的東西的,君君到底是快遞員還是外賣員呢?”
筆者發現,幼兒由于生活經驗不足,對于外賣員和快遞員這兩種職業了解不多。為了讓幼兒對快遞員這個職業有更加清晰的認知,我們應采取相應措施,開展家園合作,例如,請家長和孩子一起點一次外賣或進行一次網購,讓幼兒分享自己的網購經歷。
(二)通過實地考察了解快遞員工作
筆者積極開展家園合作,班里的部分孩子在家長的幫助下,對快遞公司進行了走訪,了解了快遞員的工作內容。同時,孩子們通過觀看視頻和圖片了解了快遞傳送的流程。實地走訪有助于幼兒對事物產生清晰的認知。
(三)通過觀看視頻、閱讀繪本引發孩子討論
筆者在班級播放動畫《超級飛俠》。孩子們通過觀看視頻,可以積累一些關于快遞的知識,如寄錯包裹可以退貨、換貨等。此外,視頻內容還會引發孩子們的思考,如小雨看到《超級飛俠》中的某個場景是去原始森林送快遞時,提出了疑問:“森林里也有快遞嗎?”對此,筆者向孩子們進行了解釋,促使孩子們對快遞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們可以利用孩子們感興趣的事物,激發孩子們的學習欲望,通過游戲引導孩子們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四)通過科學區角創造具體情境
筆者引導孩子們在科學區角利用材料搭建快遞公司,孩子們通過視頻故事認識了快遞公司的特點,如要有比較大的空間等。《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到,孩子們的社會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和游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地發展起來的。我們通過科學區角創造具體情境,有助于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
(五)通過角色游戲豐富孩子的經驗
在孩子們完成快遞公司的建設后,筆者帶領孩子們開展了角色扮演游戲。孩子們在游戲過程中漸漸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快遞如何打包、如何填寫快遞單、寄快遞需要付多少錢等。筆者引導孩子們共同進行探討,尋找解決方案,并向孩子們講解了快遞運費等相關知識。快遞游戲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虞永平教授說:“課程游戲化就是讓幼兒園課程更貼近生活,更生動一些,更有趣一點,活動形式更多樣化一點。幼兒動用多種感官探究、交往和表現的機會更多一些,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更充分一些。”因此,我們要將孩子們的經驗作為微課程的重要資源,積極開展游戲化課程。
教師是實施游戲化課程的重點。教師要發揮相應的作用,認真觀察幼兒的行為,傾聽幼兒間的交流,促使幼兒在游戲中增強探索能力和思考能力。常常聽到家長說:“我們家的孩子學習不專注,只知道玩。”孩子們對游戲有強烈的興趣,游戲對于孩子來說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游戲可以增強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幼兒期是口語發展的關鍵期,選擇恰當的內容,創設合適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幼兒口語表達力。其次,游戲可以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孩子們在游戲中自主發現問題,與同伴商討并解決問題。最后,游戲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主要方式。孩子們在游戲中會模仿成人的行為,模仿成人的語言進行交流,這是社會性的一種體現。
筆者在班級開展微課程“小小快遞員誕生記”一段時間后發現,孩子們的積極性相比之前有所降低。圍繞這個話題,筆者和孩子們進行了共同討論,君君說:“我想給我的好朋友送快遞,但是她在小班。”朵拉說:“我們可不可以給門衛叔叔送個快遞,他們每天站在門口給我們測量體溫,我覺得他們很辛苦。”佳佳說:“我想給老師們和阿姨們送個快遞,她們最辛苦了。”筆者對孩子們的想法表示了贊同,并借助工具讓孩子們扮演小小快遞員,完成自己的心愿。
當前時代快速發展,孩子們需要進行更多的探索,以了解更多的知識。筆者通過實施微課程“小小快遞員誕生記”,不僅讓孩子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感和成就感,而且提升了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皮亞杰說:“經驗的過程是受教育的過程,學習的過程就是認知結構不斷同化經驗、重組經驗,然后改變已有的經驗來順應新經驗的納入。”陳鶴琴提出:“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的,他們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因此,我們構建微課程內容時,要基于幼兒的經驗,關注幼兒的興趣,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

好的課程內容就像是幼兒園的心臟,貼近兒童生活,更容易讓孩子們接收和學習。教師要在課程實施計劃中貫徹落實游戲的基本理念和精神,以豐富幼兒的經驗,促進幼兒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機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