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贛貞

謹防容貌焦慮
針對容貌焦慮話題,中青校媒2021年2月面向全國2063名高校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5.29%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容貌一般,打出3分;24.73%的受訪者對自身容貌較為滿意,給了4分;僅有7.87%的受訪者選擇了滿分5分,表示十分滿意;9.66%的受訪者對自己的容貌不太滿意;2.45%的受訪者表示非常不滿意。在對自己的容貌非常滿意方面,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分別為12.77%和6.08%,前者高于后者。在受訪者中,存在一定程度容貌焦慮的占59.03%;在嚴重容貌焦慮方面,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分別為9.09%和3.94%,男生高于女生;在中度容貌焦慮方面,女生和男生的比例分別為59.67%和37.14%,前者高于后者。
容貌焦慮指在放大顏值作用的環境下,對于自己的外貌不夠自信,達不到外界對于美的標準,預期會受到他人的消極評價,從而處于擔憂、煩惱、緊張和不安的情緒中。在行為上,表現出經常檢查和調整自己的外貌。關于容貌焦慮這個網絡流行詞,討論一直居高不下。點開微博話題,搜索關鍵詞“容貌焦慮”“你有容貌焦慮嗎”“容貌焦慮對你造成的影響”“如何看待容貌焦慮低齡化”和“拒絕容貌焦慮”等,數十條熱搜話題映入眼簾,相關話題閱讀量超過10億次。
從自我意識心理學角度理解,可以用鏡像效應來解釋容貌焦慮。人們把由于別人對自己的態度猶如一面鏡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并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稱之為鏡像效應。這一效應來自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的“鏡中我”理論:“人與人之間可以相互作為鏡子,照出他面前的人的形象。”他指出,所謂“鏡中我”是指人們通過觀察別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而形成的自我概念。“鏡中我”就是他人對自己所作的評價與判斷所形成的自我概念。
有一位女生各方面都很優秀,就是對自己1米8的身高感到非常自卑。按照常人的認知,長得高不是很好嗎?怎么會自卑呢?可她卻不是。因為身邊的女生說她是“瘦竹竿”“電線桿”,同學的評價就像一面鏡子,形成了她的負面自我認知,從而產生容貌焦慮。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從心理機制上講,它是一種被主觀意愿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于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于這項內容。”
在心理學術語上,暗示又分為自我暗示和他暗示,一般生活中人們習慣用心理暗示涵蓋他暗示。自我暗示通常是指個體的顯意識不斷重復,從而迫使潛意識去接受顯意識的思考內容。不知道你有沒有遇見這樣的情況,走在大街上的時候,聽到別人的議論聲:“她鼻子好丑啊”“她好胖”“穿成這樣怎么出門的”……你總會對號入座,覺得是在說自己。不知不覺被這些話左右,開始認為自己真的很丑,甚至把這些話作為衡量自己的標準,致使自卑心理愈發嚴重,最后就陷入了容貌焦慮。
容貌焦慮困擾與社會心理有關,美就是好,這是人的普遍印象。心理學定律顯示,在看到漂亮的人時,會不由自主地將美好的品質與其相匹配。這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認可,也是人性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由于自己習慣性地與身邊人進行比較,結果導致對自身容貌缺陷的過度關注。我們很容易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會格外關注別人的評價,從而判斷自己目前做的對不對,這一切有沒有意義。當你穿著一件好看的衣服逛商場,會覺得心情很好。這個時候旁邊的服務員多說一句:“妝化錯了。”你心情就會跌入谷底。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喬治·赫伯特·米德指出:“人們會關注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并且使用這些話語來形成對自己的判斷,而我們焦慮的開始大概是因為身邊人的反饋。”
在今天這個娛樂化過重的時代,打開各種直播平臺,世界上好看的男性和女性形象便呈現在我們面前。面對大量優質形象的沖擊,我們往往不自覺地形成主觀印象,認為世界上好看的男性和女性很多,自己卻五官難看,皮膚粗糙,身材比例不完美。互聯網上曬出的完美臉孔、身材,反襯出了我們的不完美,讓我們嫌棄自己。約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瀏覽社交媒體上賞心悅目的照片和視頻,會影響自我對外表的認知,讓人們對自我的外表評價更低”。
容貌焦慮和消費主義有關。選秀節目全是長得好看的少男少女,商家做商品推廣時會找那些長得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讓大家覺得只有長得好看的人,才能獲得更多的曝光機會、更多的經濟回報、更好的社會評價。這就可能造成一種錯誤的自我認知:我不成功是因為我不好看,于是開始對自己的外貌不滿意。商家為了賣出更多的護膚品、化妝品、醫美產品等,隔段時間就創造出“高顱頂”“精靈耳”“A4腰”“漫畫腿”的審美標準,營銷“好女體重不過百”“白幼瘦才是真可愛”的審美“歪理邪說”。通過販賣“顏值即正義”的外貌焦慮,讓更多女性為此買單。
不少醫美機構借勢灌輸“形象可以通過自我努力加以塑造”的觀念,把容貌與金錢、努力等內容掛鉤,鼓吹“整形可以改變人生”,誘導人們進行醫美消費。如果一個人不美麗,就暗含著這個人沒錢,懶惰,不努力等,打擊醫美消費人群的自信心。這種軟硬兼施營銷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容貌分化消費群體,催生人們的容貌焦慮,而資本方漁翁得利。
令人欣慰的是,雖然調查結果顯示容貌焦慮給不少人帶來了困擾,但是理性仍舊是他們面對容貌焦慮時呈現的首要狀態。91.70%的受訪者表示,不會因為容貌焦慮采取可能威脅自身健康的行為,如過度減肥、整容等。關于如何緩解容貌焦慮,學會接納自己不完美的受訪者占72.65%;善于發現自身優點,正確看待自己的有57.38%;尋找自我期望,符合自身期待的占50.31%;表示要對抗自卑心理,變得更加自信的為45.11%。
重要的是調整自己對美的認知,正確認識美。世界對于美的定義都不同,沒有什么模板。因此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學會接納真實的自己。只有對自己有信心,才能擺脫別人為我們設置的桎梏。每個人都很美,都是與眾不同的。每個人都可以定義自己的美麗,擁抱所有的美好。如果你的內心足夠充盈與豐富,魅力便會自內向外散發,真正擺脫容貌焦慮。
人生的重點不能全部放在容貌上,人生重要的事情還有很多。如果是出于自卑,就要重建信心,找到除了外貌以外的自信來源,比如學業、成就等。如果是過于在意他人的評價,就要專注自身,建立自己的評價體系,實現自我認可。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方面通過參加禮儀培訓班等方式,學會用簡單整潔的容貌為自己的外在形象加分;另一方面要注重內在修養,更加扎實地學習專業知識,勤于動手實踐,多看書提升見識。“腹有詩書氣自華”,個人魅力的最終來源并不是美貌。自律的作息、健康的生活方式、得體的衣著妝容都能幫助我們變得更好,有幸福感的人并不一定是美麗的人,而是覺得自己美麗的人。
適當的醫美無可厚非,可出現容貌焦慮下的整容成癮、為整容欠下巨額整容貸、為瘦腿切斷小腿神經等自殘式整容,以及為了瘦身每次吃完東西都催吐造成食道損傷,瘦骨嶙峋了仍要節食甚至出現厭食癥等,就要警惕是否患上了軀體變形障礙這一精神疾病。它是強迫癥的一種,主要癥狀為對自己的或想象出來的外表缺陷過度關注,“我不好看”的觀念占據了全部心智,結果產生自我厭惡心理。在這種情況下,醫美無法解決問題,需要對其進行精神方面的治療才行。
注重對微博微信等客戶端的正確宣傳引導,客戶端要減少美麗男性女性形象的報道,而選擇有正能量的事件進行正面宣傳,引導人們正確客觀看待自身的容貌和能力。學校可以開設相應的心理輔導課程和完善心理輔導設施,對容貌焦慮嚴重的學生及時關懷和疏導,家長也要及時發現孩子的過激行為并勸導。2021年8月27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征求意見稿)》,明確指出,要依法整治各類醫療美容廣告亂象,重點打擊制造容貌焦慮、利用廣告代言人為醫療美容做推薦以及使用患者名義或形象進行診療前后效果對比等醫美廣告亂象。此舉將規范醫療美容廣告,有效遏制因容貌焦慮而導致的非理性醫美行為。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