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王政龍

通過相關的調查研究發現,長期以來人們只把學校看作是人才的“生產車間”,對于學生各方面的教育過于倚重于學校,家校共育在我國由于種種原因并未被廣泛應用。尤其是對于農村家庭來說,由于自身知識文化水平、教育理念、硬件條件的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村家庭更不能很好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教學中來,這顯然是人們高估了學校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改變這一教學現狀,讓家校共育落實處,以此來推動現代教育實現新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有必要在既有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對其做更進一步的分析和探討。
一、運用互聯網加強家庭和學校教育共同整合的必要性
(一)加強家長對孩子成長的關注
受經濟條件和傳統觀念的影響,農村家長對教育的問題不夠重視。很多孩子的父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將孩子留給祖輩撫養。在開家長會時,常常是祖輩來參加,由于觀念的不同,導致教師與祖輩進行交流時無法達成一致。另外,很多學生在得不到父母的關注時,常常會出現心理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困境,學校與家長的溝通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實現,讓家長即使遠在他鄉或者忙于工作錯過家長會,依然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參與視頻會議,了解學生在學校的成長過程和學習困境,進而更加了解孩子。
(二)利于教育共同體的構建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主要場所,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與家長的合作與交流。首先,統一教育目標,并利用各自的教學資源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進行全面的指導。其次,還要與家長設立統一的評價標準,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進行評價。最后,教師還要與家長在交流中指出各自的不足,并加以彌補,實現家校共育。以上教育共同體的構建需要家長與教師的密切合作,但是傳統的方式無法實現這一點,時間問題就是其中的主要攔路虎。而互聯網的應用解除了這一障礙,讓教師和家長能利用互聯網通過視頻會議、通信軟件等手段進行交流,進而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習慣,讓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作風,以此制訂出合理的方案開展教育。
(三)利于素質教育的落實
素質教育的實施提倡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然而農村家長對素質教育的認識不夠,所以只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而互聯網的應用,豐富了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途徑,讓家長在教師的指導下對素質教育加以認識和理解,從而更加重視學生德育、體育、美育、勞育的開展,并在家中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為今后的成長奠定基礎,為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而努力。目前,江密峰中學的班主任幾乎每天都會利用班級群和家長進行微信溝通發布各類緊急通知,假期發布安全預警等,有效緩解和拉近了家長和學校的教育觀差距。
二、傳統家校共育的弊端
傳統的家校共育一般有以下幾種方式:家長會、家訪、家長到訪。這些家校共育的形式雖然利于家長與學校溝通,但是存在一定弊端。其一,由于農村學生居住的地點比較分散,所以每次開家長會時,家長的到場率低。其二,由于教師的精力有限,無法與家長進行一對一的交流,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其三,傳統的家校共育方式花費的時間較多,很多家長在百忙中無法抽空與教師進行交流,所以家校共育無法落實。而互聯網的開展推動了家校共育的整合,解決了傳統家校共育的弊端。
三、互聯網下農村家庭和學校教育共同整合的實施策略
(一)建立家校網絡,適時進行交流
在互聯網的新時代,網絡已經普及到了農村,幾乎家家都有了網絡,這就為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提供了更大便利。我們應該在此基礎上建立家校網絡,通過微信群、QQ群等屬于班級自己的網絡平臺與學生家長及時溝通,一方面更好了解學生在家里的學習、生活情況,另一方面讓家長更好了解學生在學校的情況,在此基礎上制訂更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及時溝通、交流方案的執行情況,不斷改革、優化和完善,定能收獲更優質的教學效果。吉林市龍潭區江密峰中學每班都有班級微信群,家長之間互助溝通教育孩子的心得,同時,班主任每周都及時把孩子在班級的學習生活情況及時反饋給家長,并及時調節教育方式方法,可以說,孩子、家長、學校之間能無縫隙接軌。
(二)有效開展家校共育管理模式,切實提高學生能力
家校共育管理模式的落實,就是教師和家長一起來制訂更具有針對性的學生管理方案和制度,家長、教師都有一定的職責和使命,共同督促、引導、學生,全程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來,這樣一來,能夠實現教育管理的持續性,能夠在教師、家長的長期堅持下使得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家長、教師利用網絡之便及時的交流學生的各種表現,做到心中有數;第二,家長和教師一起制訂更具有針對性的教育管理方案,提高教育管理的針對性和適應性;第三,家長和教師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教育、引導和監督,從而在不知不覺中使得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創立平臺促使家長網上學習,提高家長素養
通過相關的調查研究發現,很多農村家長不是不想參與學生的學習,而是自己文化水平不夠,跟不上教師的教育和管理,為此,我們教師就可以利用網絡之便,為學生家長創設相應的學習平臺,在平臺上呈現一些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案例、教育的最新資訊和信息,以此來促使學生和家長實現網上學習,了解更多更有益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使得農村家長能夠更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管理中來,建言獻策,貢獻一己之力。
(四)家校共育促學校管理提升,促進師生和諧發展
學生的學習、成長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僅靠學校單方面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借助現代化的網絡平臺,實現高質量的家校共育,不僅能夠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來,學校也能夠集合家長的智慧和力量,使得學校的管理質量得到有效提高,可謂是一舉多得。這樣一來,教師、學生、家長彼此間的關系更和諧、更親密,整個學習、教育、管理過程也變得更加輕松、快樂,學生能夠在一個陽光、積極、健康的大環境下更好地學習、成長,促進師生和諧發展的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收獲更好的學習效果,實現綜合發展。
總的來說,我們一線農村教師需要立足實際,努力探索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來確保互聯網下農村家庭與學校教育實現共同的整合。建立家校網絡,適時進行交流;有效開展家校共育管理模式,切實提高學生能力;同時學校各項教育教學工作本著“讓學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讓老師感受教育的幸福”的辦學理念,努力創立平臺促使家長網上學習,提高家長素養;家校共育促學校管理提升,促進師生和諧發展。這四個策略是個人認為比較有效可行的四個策略,雖然不夠完善和具體,筆者日后還會立足實際,繼續探究此問題,繼續為之貢獻有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