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摘要:近些年素質教育重要性的凸顯,各科教學都著重培養學生們的合作意識及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強烈欲望,英語學科也是同樣如此,同時也是實現英語教學目標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在高中英語教學環節中,每位教師都應該嚴格地落實研究性學習的培養目標,同時幫助學生們學會自我思考、學會獨立分析,從而培育他們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一些基本問題的實踐能力,學生們在汲取英語知識的同時豐富了人文情懷,獲得了更好的學習體驗及學習效果。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高中英語教學;教育
新課程改革的步伐穩健而來,高中生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開展研究性學習模塊,教師應加大力度去了解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點,通過各式各樣的途徑和更高的效率充分落實研究性學習,幫助學生們完成知識體系的建構,進而培養學生的探索欲望,增進學生創新能力,為其綜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根基。
一、注重課前自主預習,培養英語學習興趣
教師在上課之前應該要求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因為高中階段英語學習已經具備的一定的難度。突出研究性學習的價值,緊緊圍繞學生的發展需求,要對學習內容進行科學的鞭策與分析并安排,強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獨立完成學習的基本目標,以較強的自主學習欲望來培養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以Amazing people為例。在教學的準備階段,老師需要結合本節課的目標、方法、重難點知識、意義、任務等,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設計自主預習需要思考的幾個問題,同時,可以將自己已經準備好的微視頻發到班級群當中,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下載,完成瀏覽,了解Amazing people預習時應該思考的幾個重要內容,帶著問題進行文章的閱讀,深入分析,精確領會,同時,將不認識的短語、詞匯,難度較大的句子勾畫起來,也可以針對本文的思想、情感等進行深入思考。在預習階段,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各樣的技術手段,包括微信、QQ等和自己的小伙伴、老師進行深度交流,將自己不明白的內容提出來,帶著尋求問題答案的心態去感知課文內容,提升自主學習的強烈欲望,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確保高效英語課堂實現的重要保障,也有助于實現最終的教學目標。
二、彰顯學生主體地位,發散學生英語思維
研究性學習進一步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整個過程中自身和學生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學生發揮著主體性作用。教師在教學時要緊密圍繞重點內容,科學進行問題的規劃,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邏輯能力,學會思考,進而形成較強的發散思維能力,為學生能力的全方面提升做好充足的準備。
以Sporting events為例。教學開展時,老師要對學生的預習情況有詳細的了解,將自己已經掌握的信息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比如,可以將與Sporting events相關的各種各樣的材料運用的教學當中,在進行短片播放時引導學生將自己的視野放大至全世界,對Sporting events的理解才會更為深刻。這樣一來,課堂的氣氛更為活躍,教學目的的實現才變得更為容易。對知識點講解時,老師要學會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按照學生基本能力的不同設置差異化問題,讓學生在一開始讀時就心中有目標。在完成閱讀后,學生要通過交流的方式解答教師拋出的問題,確保每個學生都開動腦筋,參與思考,幫助學生運用發散思維有效解決問題。
三、引領學生合作探究,全面提升學生能力
高中英語教學可以選擇的方式十分多樣,情境法、層次法、合作法等都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方式。運用上述方式引導學生學會交流,開展合作,針對重難點知識重點擊破,提升知識的引用能力與實踐水平。
以School life為例。教師應該準確定位研究性學習與課堂知識之間的契合點,緊密圍繞本班學生的基本能力,創設各種教學場景,通過引導小組合作與交流,開動自己的腦筋深入思考與School life相關的各種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閱讀方式,迅速掌握技巧,對全文形成更加準確的認知,然后針對重點部分,圍繞和與School life存在直接關聯的問題開展深入思考。學生也可以就文章布局、意義價值等提出課題問題。老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尋求最佳的答案,這有助于夯實學生的基礎能力,提升學生的英語層次。
四、理論聯系實際,發展學科核心素養
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會學生建立理論與實際之間的聯系,重視實踐環節的教學,幫助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學生通過實踐自主完成知識的整合,實現對英語知識的更好應用。
以The environment為例。老師對此相關內容進行充分整合后,圍繞英語閱讀、口語等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通過實踐,學生對知識的應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顯著提升。簡單而言,實現研究性學習基本目標時,教師需要密切結合The environment的知識點、教學任務、內容等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目前生態環境方面亟待解決的難題,明確實踐和理論的關系,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張雅伶.分層教學法與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華夏教師,2020(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