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信息科技的迅猛發展不斷推動我國各行業領域朝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讓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也逐漸從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傳承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并不意味著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而是需要掙脫傳統聲樂藝術的枷鎖,擁有創新聲樂的創作意識,以此實現其繁榮發展。基于此,本文主要闡述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民族聲樂藝術遇到的發展困境,探討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思考,以供相關人士參考和借鑒。
民族聲樂是我國十分珍貴的文化寶藏,其中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早在遠古時期就曾以短歌形式如實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如此可以說明中華民族的聲樂藝術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當中,并以傳統文化作為養料,汲取其養分進行創作。隨著時代的變遷,民族聲樂藝術賴以為生的社會土壤逐漸發生變化。因此,基于多元化背景之下,為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如何適應時代變遷,這是新時期民族聲樂藝術需要直面的問題。
一、民族聲樂藝術發展概述
在發展過程當中,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聲樂藝術一直以來的追求,同時其為了適應時代發展,不斷出現全新的藝術形態。在傳統文化當中,音樂藝術始終與政教德行保持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作為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詩經》最開始是禮樂制度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充分發揮了政治教化的有效作用,并借此維護當時的社會統治。著名愛國詩人屈原所作的《楚辭》則代表了南方詩歌,與更加注重禮儀教化的北方詩歌有所不同,南方詩歌的思想內容、語言形式上具備好巫尚鬼的顯著特征,是最具浪漫主義的詩歌總集。由此可知,我國民族聲樂藝術自然而然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精神氣息和民族文化特征,這在其積年累月的發展過程當中表現得特別突出。
在東漢末年這個動蕩不安的朝代,大部分人保持及時行樂的心態。隋唐盛世,國泰民安,國富民強,因此出現被稱作“唐代大曲”的歌舞,西域民族音樂的傳入,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當時的音樂形態。北宋年間,盛行享樂之風,唱詞風靡一時,成為一種新的藝術風尚,但是自南渡以后,大部分士人的心態發生明顯變化。再加上當時戰亂不斷,大量曲譜回歸天地,從而導致詞體日益雅化,逐漸成為案頭上的文學。同一時期,雜劇和散曲應時而生,為現在的戲曲文化奠定夯實基礎。待到明清時期,市民階層日漸興起,推動了當時民間小調與戲曲的繁榮發展,這是開啟我國近現代優秀民族音樂的本源。近代打開國門以來,大量西方音樂逐漸傳入我國,為我國民族音樂藝術的發展開啟新篇章。
在發展過程中,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不斷改革創新,極盡可能吸收消化外來優秀音樂元素,但是,民族聲樂在優秀傳統文化作用之下所產生的各種音樂素材依然不能表現出十分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在接受傳統文化饋贈的同時需要面對時代文化給予的考驗,維持二者之間的平衡是現階段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創新和良好發展的重要關鍵。
二、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民族聲樂藝術面臨的發展困境
(一)流行音樂的大力沖擊
步入21世紀以來,流行音樂占據著音樂市場絕大部分空間,減少的受眾讓我國民族聲樂藝術面臨著困境。從古至今,民族聲樂藝術一直堅守著傳統審美觀念,這是民族聲樂獨有的藝術特征。有機融合民族文化和民族聲樂藝術,并讓二者保持密切聯系、相互促進,這樣可以讓我國民族聲樂藝術表現出十分獨特的魅力和較為鮮明的風格,但這更是讓民族聲樂藝術深陷發展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鑒賞民族聲樂藝術需要鑒賞者具備基礎聲樂知識,由于藝術門檻相對較高,導致其與基層民眾審美具有一定距離感,客觀上給人不接地氣、難以理解的刻板印象,導致部分基層民眾疏離民族聲樂藝術。
傳統文化孕育出的民族聲樂藝術具有十分典型且傳統的美學特征,其感情相對內斂含蓄,語言簡潔大方、質樸無華,在聲腔運用方面更加注重字正腔圓。民族聲樂藝術一直追求的是表現聲音、表達語言,抒發國人情感,在演唱藝術當中升華感情。由于受到現今流行音樂的大力沖擊,具備這些傳統美學特征的民族聲樂藝術發展受到阻礙,經常是叫好不叫座。當今社會的流行音樂具有較強的娛樂性功能,往往追求視覺和聽覺方面的刺激,更加能夠吸引住社會大眾的目光,而其產品不斷更新迭代更是促使社會大眾不停消費。基于此背景下,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互動性相對較弱、娛樂性程度不強的民族聲樂藝術并不能適應當今社會文化環境。由此可見,流行音樂帶來了巨大沖擊,民族聲樂藝術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巨大挑戰。
(二)傳播方式相對滯后
口傳心授這種傳播方式和自娛自樂這種表演形式是現階段民族聲樂藝術需要做出改變的兩個重點。從一方面來講,口傳心授是呈直線型傳播的一種方式,具有傳播范圍較小、精確度不高等缺點;從另一方面來講,自娛自樂這種表演形式導致我國民族聲樂藝術自身傳播力度不夠,而且傳播方式較為單一。與此同時,從傳播學角度來看,傳播主體發出信息才會吸引受眾目光,從而擁有受眾。由于受眾可以主動篩選并接收信息,并在意識實際傳播過程當中選擇合作者,因此,在信息傳播過程當中,民族聲樂藝術若想占據主導地位,必須不斷豐富傳播方式。現階段,民族聲樂藝術主要在各種類型的文藝匯演和少數民族特有的民俗活動當中表演,而且民俗活動受時間、空間、地域等因素限制,傳播范圍十分有限。在整場晚會表演中,民族聲樂并未在演出中占據主導地位,受眾較少,同時演出頻率相對較低,傳播效果極不明顯。
除此以外,由于大眾更加偏愛流行音樂,致使本就處于小眾地位的民族聲樂藝術與廣大群眾之間的距離被越拉越遠。若民族聲樂藝術一直處于自然生存狀態,則難以獲得充足的傳播動力。同時,低娛樂性和低商業性的特點更加無法吸引住以營利為主要目的的大眾媒體。在音樂藝術當中,音樂傳播是讓其生存和產生的重要屬性,近些年來新媒體蓬勃發展,若民族聲樂藝術還依然借助傳統廣播或者電視媒介傳播,甚至沿用面對面這種傳播方式,則難以適應當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基于此,我國民族聲樂藝術要勇于直面困難,迎難而上,占據主要地位,不斷豐富自身傳播方式,進一步擴大傳播范圍,全面提升傳播效率。只有這樣,才可以重新煥發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勃勃生機與無限活力。
三、對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思考
(一)兼收并蓄,勇于大膽跨界
世界著名文化研究學者約翰·費斯克曾在其代表性著作《解讀大眾文化》當中明確指出,當文化商品和文本當中并未包含人民群眾可以從其中創造出的各種關于社會認同與社會關系的意義或者資源時,其不僅會被毫不留情的拒絕,還會在市場上以失敗而告終,并不會被大批受眾所接受。
為順應時代潮流,實現繁榮發展,我國民族聲樂藝術需要不斷積淀自身底蘊,始終堅持創新,并不能一味固守傳統。有著中國國粹之稱的京劇是二黃與西皮相互融合后衍生的產物,鄂爾多斯地區的蠻漢調則充分吸收蒙古族民歌和陜北民歌的特點,西洋聲樂技法對于我國近現代的民族聲樂藝術影響頗深,這些皆是聲樂成功跨界的典范,更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可持續發展獲取的較大成就。讓聲樂跨界并不是為博人眼球,也不是盲目跟風,而是為了讓我國民族聲樂藝術與時代需求相結合,積極踴躍地融入現階段多元化的社會文化當中。
例如,著名歌手騰格爾勇于大膽跨界,其并未將自己與演唱草原歌曲捆綁在一起,而是積極參加綜藝節目,并在節目中跨界獻唱時下流行歌曲,這種別出機杼的表演方式受到觀眾的喜愛和歡迎。在2021年河南衛視的春節聯歡晚會當中,騰格爾在歌唱表演當中融入一些賽博朋克元素,生動演繹了河南地區膾炙人口的民歌《編花籃》,收獲觀眾一致好評。有機結合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不僅可以與大眾審美習慣相符合,還能獲得良好藝術傳播效果,讓人眼前一亮。勇于跨界的歌手在民族聲樂當中充分融入大量流行元素,利用通俗化手段深入探索民族聲樂藝術,可以讓新時期的年輕人發現傳統藝術的活力,從而找到共鳴。
(二)充分利用新時期的新媒體豐富傳播方式
民族聲樂藝術要充分利用新興媒體豐富自身傳播方式,以此來吸引更多群體尤其是青年群體的廣泛關注。在如今新媒體十分發達的時代,可以傳播信息的方式愈加多樣化。丁真,一個單純質樸的藏族男孩,借助短視頻,從一個不為人知的少年轉變成受人歡迎、喜愛以及追捧的網紅,僅用短短幾天時間,丁真的視頻在網絡上快速傳播,有超10億點擊量和瀏覽量,這是只有在新媒體時代才能出現的盛況和奇跡。當前時代互動性相對較強,以傳統形式為主導的傳播方式已經與現階段社會的發展不相適應。基于此,民族聲樂藝術若想吸引年輕受眾,需要充分利用年輕群體喜愛和歡迎的傳播方式,例如,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述這些平臺可以聚集大量青年群體,十分適合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廣泛傳播。
四、結語
民族聲樂藝術是能夠凸顯民族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寶藏,對于推動我國社會文明可持續發展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保證我國民族聲樂藝術與現代化社會的實際發展需求相適應,需要基于多元化背景下,真正做到兼收并蓄,勇于跨界,并充分利用現代化新興媒體豐富的傳播方式,以此來實現民族聲樂藝術的良好發展,為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海口經濟學院南海音樂學院)
作者簡介:陸昱嬌(1988-),女,海南海口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聲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