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聲樂的演唱中,不同的人對同一首聲樂作品具有不同的理解與表達,最終的結果呈現出多樣性的、多元化的審美。對于大范圍的聽眾來說,好聽的作品是具有共同的審美標準的。在當今時代,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民族的音樂文化和音樂特色,成為每個聲樂演唱者的肩頭重任。聲樂演唱其實是二度創作的一種行為,較好的演唱可以深刻地表達和反映作曲者和演唱者的創造力。通過二度創作可以更好地傳播優秀作品,傳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能讓觀眾感受到美的作品才能真正地進入人的心里,才能具有經久不息的力量,達到傳承民族文化、發揚民族精神的心靈高度。
在民族聲樂演唱中,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二度創作的需求愈加迫切,這有利于聲樂演唱者和演奏者在平時的學習和舞臺實踐中更好地把握民族聲樂作品的特性。當然,這只是二度創作為民族聲樂作品帶來的益處的一個方面。二度創作不僅是對民族聲樂作品而言的,而是可以概括到任何音樂作品,也就是在能夠完整表達作曲家想法的前提下,由演唱者或演奏者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填補作曲家的創作空隙,使作品升華到更高的境界。
一、二度創作的含義和意義
(一)二度創作的內涵
二度創作不是在任何時候都可行的,演唱者和演奏者需要尊重作曲家的主觀意愿,如果一首作品作曲家的意思已經表達明確和完整,演唱者和演奏者再去進行主觀的改變,就會對作品造成破壞。
二度創作又是普遍存在的,大多數作品恰當地進行二度創作,都會有一個較明顯的優化和提升,在民族聲樂作品中尤為突出。
(二)二度創作的準備工作
如何具備二度創作的能力呢?首先,要進行視唱練耳的基礎性和升級訓練,使演唱者具備一定的音樂感知力,尋找作曲家的創作空隙;其次,要提高藝術鑒賞的能力,具體可以通過欣賞名家音樂會,積累大量的、豐富的音樂作品閱歷等方法;再次,很多優秀的作品都是由具有豐富生活經歷的人演奏出來的,因為他們具有平常人難以達到的情感飽滿度,這種主觀的人體意識會敏捷而準確地捕捉音樂傳達出來的信息。
(三)二度創作對民族聲樂演唱的重要意義
《牡丹汗》是一首新疆維吾爾族民歌,極具新疆特色。首先,從演唱者自身來說,通過二度創作可以提升演唱者的自身音樂素養,二度創作要求演唱者具有較高的音樂素養,同樣,二度創作對演唱者帶來的益處也是不言而喻的,這既是演唱的前提,更是演唱的歸結點,讓二度創作達到提高歌唱者音樂修養的最終目標。其次,通過二度創作可以更好地傳播優秀作品,傳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能讓觀眾感受到美的作品才能真正地進入人的心里,才能具有經久不息的力量,達到傳承民族文化、發揚民族精神的心靈高度。
二、二度創作在作品《牡丹汗》中的可行性
(一)樂譜表達作品的局限性
樂譜是作曲家創作的生動樂思,更是記錄和保存音樂的有效方法。但是對于保留民族的音樂特色來講,樂譜并不能完整、準確地表達。
樂譜表達作品的局限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首先,從音符方面來說,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律制是十二平均律,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相鄰兩個音之間又細分了100個音分。以鋼琴為例,民歌的演唱當中經常會有鋼琴縫隙里的音,是在鋼琴上找不到的音,也是無法用音符來代替的音。
其次,從歌詞方面來說,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我們國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語言等,其中方言便可以算做是民歌的靈魂。演唱當地的民歌不用當地的方言便失去了歌曲的韻味,這韻味便是民歌的藝術性、傳統性。例如,作品《牡丹汗》的歌詞是新疆維吾爾族語言,是由特殊符號記寫的,其發音也是獨具一格的,這些因素不能在樂譜中完整表達。
再次,從節奏方面來說,《牡丹汗》中第20小節的高音“3”,在樂譜中表現的是一個二分音符加一個八分附點音符的時值,但是在演唱中并不是如此的嚴格。如蒙古長調,是無法用具體的拍子來表達的,這也是演唱民歌的韻味所不能丟失的。
因此,聲樂演唱者和演奏者需要對樂譜進行二度創作,還原民歌的原本韻味,通過正確的演唱來保留作品中主觀感性的元素。
(二)二度創作是表現美的動力源泉
聲樂演唱其實也是二度創作的一種行為,較好的演唱可以深刻地表達和反映作曲者和演唱者的創造力。不同的聲樂演唱者在嗓音條件、自身性格、生活經歷等方面具有或多或少的差異,因此在演繹同一首作品時會有不同的表現,同時也能展現同一作品的不同創作能力,猶如泉水一樣從樂譜這樣的泉眼中涌現出來,這也意味著聲樂演唱是在挖掘作品的表現力,即追求聽覺美和視覺美的行為。
三、二度創作在歌曲《牡丹汗》中的運用
(一)尊重《牡丹汗》原創,把握風格特征
要對歌曲《牡丹汗》進行二度創作,首先要尊重原創,仔細品味歌曲背后的故事,了解歌曲的旋律和音符涌現之源,這是演唱好每一首作品第一步要做的事情,然后要研究當地方言特點,使演唱更加接近原創,讓聽眾身臨其境。
1.歌曲《牡丹汗》創作背景
《牡丹汗》是王洛賓先生在收集和整理新疆地區民歌時發現的一首講述愛情故事的歌曲。這首歌曲出自裕民縣阿勒騰也木勒鄉,是當年王洛賓先生最喜愛的維吾爾族民歌之一。在當地流傳著一個非常凄美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牡丹汗出生于名門望族,卻與一個流浪藝人相戀,因此受到了父親的阻止,在去約會的路上被父親抓住,用馬鞭抽打致死,當流浪藝人趕來,心愛的姑娘已經與他陰陽兩隔,于是唱出了“你是我生命的力量……”。牡丹汗的故事感人深切,被編成民歌廣泛流傳。
2.歌曲《牡丹汗》的方言歌詞與旋律的民族特色
歌曲《牡丹汗》的歌詞“yarim bilan ekkimiz,jannimay ahenimmay ayaray,birmanida qonbolgan,jan henimay henim a mudanhan”,其中文意思是“你是我生命的力量,啊,心愛的姑娘牡丹汗”。從歌詞中可以充分地感受到兩人相愛至深,只有牡丹汗是流浪藝人活下去的力量,可惜兩人生在封建時代,牡丹汗就這樣失去了年輕的生命,流浪藝人的歌聲歇斯底里、痛斷肝腸,表達著失去愛人的悲傷和對封建社會制度的痛恨。第二部分歌詞說到:“你是我黑夜的月亮,我的姑娘,心愛的牡丹汗。”這句歌詞揭示整首歌曲的主題,在茫茫黑夜中,牡丹汗不屈不撓的精神就像月亮給無數人照亮了前行的路,抨擊封建社會的黑暗,歌頌牡丹汗的勇敢和堅貞。這首歌曲尤具代表性地表現了當時維吾爾語人民生活的狀態,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
從整體旋律和節奏來看,可以分為前奏、第一段、第二段、間奏四個部分。這里譜子參考鄧垚老師編配伴奏的聲樂作品《牡丹汗》。
首先,從前奏來說,整首曲子從新疆獨具特色的小切分與兩個八分音符的組合開始,明示歌曲特色與風味。旋律上,音程跨度較大,彰顯了新疆地區的地理特征。第8小節落到“6”上,奠定了整體暗淡抒情的歌曲風格。
其次,歌曲的第一段進入歌唱部分,第一句“你是我生命的力量”,從低音“6”起,最高音到“7”,這一句從剛開始的情緒升起到最后的爆發出來只用了短短幾小節,可見流浪藝人對亡人的感情到達了一個深厚的地步,內心失去愛人的痛苦、對黑暗的憤怒和對現實的無奈流露在外,盡管變成紙上的音符也遮掩不掉一絲。第二句“啊,親愛的姑娘牡丹汗”,“啊”處使用音符“6”,四拍,滿腔復雜的、交錯的心情在這里釋放,最后飽含深情地唱出自己愛人的名字“親愛的姑娘牡丹汗”,旋律音落在了“2”上,這里并沒有結束,藝人還要歌唱,他至今都不相信“牡丹汗”會以這樣的方式離自己而去。進入第三部分,歌詞“你是我黑夜的月亮”,開頭與第一段同頭,結尾落在了低音“6”上,與第一段形成變尾,旋律明顯與第一段的高亢相反,這里已經沒有剛開始那樣激烈的情緒了,更多的是思念抒情,這一部分的“啊”用的是“5”,也與第一段的“6”形成對比,既是曲式上的對比,又是情感處理上的對比。
上述分析是對這首作品進行二度創作的前提條件,在把握這些元素之后,才能讓作品不失本質,才能達到演唱者所預期的效果。歌唱者在唱第一句“你是我生命的力量”的時候,應該飽含深情與力量,尤其是在“生命”兩個字的時候,要適當放大腔體共鳴,運用民族聲樂特有的聲音,以達到流浪藝人那種痛徹心扉的心理狀態。在唱“啊”的時候需要做從強到弱、從弱到強的變化,要緊密地控制好歌唱的呼吸和氣息。最后“牡丹汗”三個字一定是深入人心的、唱到人的心坎里的聲音,這個地方要相對保持全身心的放松,帶著憂傷、帶著愛意、帶著悲痛去唱。
(二)歌曲《牡丹汗》的第一感受與歌唱心理狀態的調控
在對歌曲《牡丹汗》進行二度創作時,對樂曲的第一感受也很重要,拿到譜子學唱時的第一感受往往會深深地被定格在歌唱者的內心,如果第一感覺錯誤的話,再改就不容易了。
在面對《牡丹汗》這首作品時,先看歌詞,無疑是表達愛情的歌曲,是唱給戀人牡丹汗的,那么這個時候演唱者就要調控自己的心理狀態,把自己當作主人公,如果是唱給自己心愛的人,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心理、什么樣的狀態。當然,大多數歌唱者的處理方式都是一樣的,因為每個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狀態都是具有特殊性的,會在具體處理歌曲旋律和速度的時候有細枝末節的變化,這個時候應該由聽眾來選取演唱效果比較好的處理方式作為不斷更新的一個標準。
還有地方方言方面,如果演唱者能用維吾爾族語言來演唱,那么這種原汁原味的民族藝術會給這首歌增添意想不到的能量。運用方言歌唱能夠更接近當地人民創作時的思想情感,進一步深刻地體會牡丹汗愛情故事的艱辛。隨著語言的改變,歌唱技術也會受到影響,例如在咬字吐音的過程中,幾乎改變了演唱者平常的發音習慣,塞音、擦音、輔音、元音都需要重新組合,這也是中國民族聲樂學習難點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對《牡丹汗》的情感把握與肢體語言的結合
在了解歌曲的情感處理之后,要與肢體語言相結合,更好地表達歌曲的中心思想,其中肢體語言也是進行二度創作的重要部分。民族聲樂演唱要與歌劇表演區分開來,肢體語言不能過于豐富,往往只需要簡單明了的動作直抒胸臆,在舞臺上的獨唱表演也不適宜腳步上的動作過于煩瑣,重點要放到上肢與面部表情上,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眼睛散發出去的情緒是可以形成心靈上的共鳴的。
在演唱第一句時,要通過手臂攥成拳頭放在胸前來表達流浪藝人對牡丹汗的愛。在抒發感情唱“啊”的時候,手臂自然舉向斜上方,意為不愿自己心愛的人就這樣與自己陰陽兩隔,此時的面部表情應當充滿憂郁、充滿悲傷,但是聲音還要保留堅貞不屈的力量。
進入第二段之后,情感重心偏移到對舊社會的不滿和憤恨之中,但還是無法面對愛人已故的事實。第一句“你是我黑夜的月亮”,干脆利落,將心中和現實中的無奈通過歌唱發泄出來,肢體動作上,腳步可以向前一步,同時手臂上抬,表示對黑暗世界的不滿與不屈不撓的精神。第二句“啊”,這里手臂可以橫于胸前,手心向下,呈斗爭之勢。最后一句“親愛的牡丹汗”,意為我的愛人你放心離去,你遇到的不公我來幫你掃平,面部堅韌、眼神有力,結束全曲。
四、總結
在民族聲樂表演生涯中,二度創作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可以引導每一首作品向著更優秀的方向發展,更有力地傳承各民族各地區優秀的民族聲樂作品。藝術來源于生活,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源遠流長的,其民族歌唱藝術也是源遠流長的。民歌不僅反映了當時人民生活的場景,更為后人留下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筆者相信,中國民族聲樂會走得越來越遠。
(太原師范學院)
作者簡介:萬帥(1997-),男,山西長治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