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傅泉
摘 ?要 ?在落實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各種先進的教學理念不斷涌現。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了教學質量。目標式教學屬于新型教學方式近幾年被廣泛應用于諸多學科,獲得了廣大師生一致好評。其特點在于通過情景設置、組織活動等相關流程提高教學效果,作為體育老師在應用該方法時,應結合當前小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設置教學方案。
關鍵詞 ?小學體育 ?目標式教學 ?策略
在目前目標式教學方法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年齡段、不同學科的教學中,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老師要不斷分析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完善教育教學方案,以激發學生體育運動興趣為基點,積極開展“目標式教學法”,達成預期教學效果。
一、小學體育開展“目標式教學”意義
(一)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習階段的不同制定與學生年齡段相匹配體育需求,有助于老師明確該階段的教學內容和任務,繼而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在實踐的過程中必須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對目標作出相應的調整,如此才能更加符合當前小學生的實際需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不斷提高。
(二)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按照新課程指導思想,體育老師要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創新教學方法。目標式教學有助于確定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有利于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融洽和諧,在交流之中內向學生也變得更加積極和開闊,實現全面教育的目標。
二、小學體育教學中“目標式教學”方法的應用策略
(一)理論和實踐充分結合,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
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老師應當充分考慮不同學生身體素質的客觀情況,不能夠脫離實際或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如此有利于學生學習了理論知識以后,積極地參與到具有趣味性實踐活動中,有助于逐步培養對體育課程的喜愛。比如在開展“籃球”教學時,老師需要向同學詳細講解在運球過程中的技術要領,接下來就需要開展基礎動作示范。然后,請出運球優秀者向全班同學進行展示具體的細節,然后由其他的同學指出其中所存在的錯誤。如果沒有,那么就通過小組劃分的方法開展運球比賽。表現優異的小組可以得到老師的獎勵,至于失誤較多的小組要接受小小的“懲罰”。
(二)科學設計合理的教學目標
在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后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案有助于激發學生主動參與體育學習的動力。此外,在教學中作為老師,還需要為學生的學習制定出相應的計劃,以便于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習效率。目標的定制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其他的學科教學計劃,能夠滿足大多數學生的實際需求。此外,為了能夠讓學生都能夠得到充分鍛煉,積極開展分層教學目標的設置,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實現提升。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可以開展較為簡單的訓練,對于身體素質以及運動能力較優秀的學生可在原有目標的基礎上掌握難度更大的運動能力與技巧。
(三)積極組織多樣化的課堂活動
應用目標分析法還應當充分結合小學生的特點,該階段年齡的學生對新鮮事物是有著天生的好奇心,而通過不同類型的活動能有效保持教學上的新鮮度持續提升興趣,滿足學生對體育知識的渴求,更好更全面地認識到體育知識在人生成長中的積極意義,有助于明確學習目標并通過親自參與提高了身體素質。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還需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助于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此外還需要將教材與生活實際進行結合,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開展小組學習,能夠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比如在向同學講解障礙跑項目時,在了解了基本概念以及規則后,還要向學生講解相關技巧。但為了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更好地掌握該項目的知識,老師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體育輔助器材作為訓練過程中的障礙物,如此有助于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比如在講解排球項目時,如果老師反復要求學生不斷地進行墊球,勢必會使學生對該項目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就需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采用競賽的模式開展練習。
(四)改變教學評價觀念
評價對于教學活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當前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積極更新觀念,要重視全過程的實踐程度和反饋。教學目標的制定不僅需要具備科學性,還需要注重全面性。而傳統單一的教學評價,顯然無法滿足當前學生心理生理發展需求,采用科學的綜合評價標準才能夠更好地推動體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三、結語
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今天,無論是學校還是老師都需要高度重視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在開展教學期間,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設置教學目標,如此有助于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從而讓廣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得以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我國體育教學水平的快速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康.引導式教學方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0(65):121-122.
[2]周海燕.“目標式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教師,2018(16):69-70.
[3]邱添添.引導式教學方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8(49):130.
[4]阮鵬岳.淺議引導式教學方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上),2017(0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