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梅
初三的歷史一輪、二輪復習,對我來說就是從點到線的過程。初三歷史教師就像一個穿珠工,使散落在幾本書上的知識點通過不同的合適的線串聯起來,如果成功,對學生來說可以真正理解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做題會有的放矢,十拿九穩。但關鍵就在于教師如何為學生做好穿珠工作,使學生做題得高分。我在思考,在學習,在實踐,終于我腦中的線越來越多,更多的點通過這些線連接了起來。
通過上專題課和聽專題課,引發了我的思考,得到的第一個收獲就是:專題復習課不僅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教學效果是最核心的問題,適當留白,是一節課不可或缺的美。在上《近代化的探索》的過程中,先設計了中國近代化探索的表格,接著通過典型例題突破難點,最后再升華總結。我們都知道專題復習課容量大,有時為了趕進度可能會替學生回答問題,但是學生掌握的怎樣呢,只能打一個問號。事實上, 后來發現教學效果并不是很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適當的留白,沒有給學生留思維的空間。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講課的時候,有經驗的老師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扇通向一望無際的知識原野的窗子?!币惶谜n要留白,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否則學生的頭腦就像裝知識的容器,不僅沒有能動性,而且也沒有了創造的樂趣和動力。對比另一位老師上的專題復習課《近代化的探索》,他這節課的成功,不僅設計好,而且注意到了適當的留白,我記得他上課的時候,提出一個需要學生思考的問題時,有兩三分鐘留給學生思考,教室一片寂靜,當時我還奇怪他為什么頓住了,現在想想是自己不懂得留白的重要性,正是因為他給了學生思考的時間,才使學生的思維活起來了,才答出了學生的獨特見解。
第二個收獲是:專題復習課要教給學生歸納知識點的方法,同時教會學生答題的方法。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比如一輪復習的時候,要讓學生明確每本書上的內容分了幾塊,這對于學生來說相對簡單,畢竟只涉及某一本書。比如八年級下,我們知道有四個時期:過渡時期、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文革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整理了過渡時期這一專題,分成兩個板塊,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現。在復習過程中我做到了講練結合,學生掌握較好。尤其講完后教給學生從這些方面去歸納:知識巧歸納——標志類、比較類、尤其是易混知識點的比較,學生通過歸納比較對有些不是很清楚的知識點真正清楚了。專題復習的過程中做題是必不可少的,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教會學生做題的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我覺得做選擇題在抓住題干的同時,還要看清楚限定詞,不僅如此,對于每一個選項都要仔細看,學生有時候往往根據“經驗”答題,其實學生沒有翻書看,只是覺得某選項是對的;做識圖題、材料題時,學生往往感覺最后一問談認識或啟示的題不好做,我就試著教給學生做這類題的方法,首先,嚴格按題目要求答,題目中往往會說“結合以上圖片所反映的各國發展歷史”、“依據以上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等提示。其次,還要看一看前面幾問已經答過的答案,再適度拔高,可以幫助學生答最后一問。經過嘗試這樣講過之后,大部分學生基本掌握了這種方法,慢慢學會了做這種題。
第三個收獲是:專題復習對教師的要求提高了,為講好專題復習課,就需要不斷為自己充電,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并且在復習的過程中要體現新課改的理念。歷史學科有五大核心素養分別是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它們是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我們一方面要初步培養他們具備學習歷史的基本素養,另一方面又要為升入高中后核心素養的培養打好基礎。那我們怎么做才能影響到我們的學生呢?我們必須有人格魅力,我們必須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比如《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給了我很多啟發。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容易形成一些思維定勢,而《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為我打開了另一扇窗,它使我的思維定勢開始改變,對同樣的問題開始有了新的認識,這也會為我的教學帶來變化,使我的教學將更具吸引力。
以上就是我在從點到線的過程中的幾點思考,通過思考對于我來說,使我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為學生做好穿珠工作。我僅僅說了對我來說感觸最深的幾點,要使專題復習課達到更好的效果,我的努力反思很重要,當然還有很多要注意的環節,比如講復習課一樣需要激情、讓學生在復習課上成為主導、精講精練、回歸課本等,總之,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才能達到最好的復習效果,才能使學生在中考中考出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