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蓉
數學復習課是老師們一致認為比較難把握的一種課型,特別是小學六年級畢業總復習課更是難度大,課堂只是習題堆積,孩子不斷的刷題,課堂如同“一潭死水”毫無活力,試問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孩子還會有興趣去復習數學知識點,研究數學問題,甚至愛上數學嗎?那總復習課改如何教學?如何激活孩子?下面筆者結合“數學與代數”中的“分數和百分數認識”板塊的內容,從自主梳理、理練結合兩個方面,談談在上總復習課時的一些粗淺的嘗試。
(一)自主梳理:建構知識脈絡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曾經說過:“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滿的結構把它聯系在一起,那是一種多半會被遺忘的知識。”數學復習課,應該引導孩子將分散在各個角落里的知識綜合成一個有效地知識整體,再對整個知識體系進行合理的,有刪選的梳理,通過復習加工把知識內化成自己的知識脈絡。經過這一系列你的知識整理的操作,提煉的知識點才具有遷移力和生命力,才能不斷提升孩子的數學核心素養能力。
1.課前整理,溝通聯系
曾經有位學者說:“數學新課教學就像栽活一棵樹,那復習課就像育好一片林”。總復習教學必須在孩子原有的知識基礎之上展開,課前讓孩子先明確相關知識點所對應的教材,鼓勵孩子用思維導圖或網絡圖的形式展示自己對于“分數和百分數”知識間的聯系和脈絡。孩子在設計思維導圖時,通過直觀形象的方式記錄前后勾連的知識點,有效呈現了前后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從而展現出自己的思維過程。這樣設計的思維導圖有助于引導孩子把“分數和百分數”所涉及的知識點、相關概念之間的關系用相互從屬及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在關鍵概念與圖像之間建立記憶鏈接。
2.突出本質,查漏補缺
孩子課前的整理雖然喚醒了記憶,但大部分都是簡單的概念堆砌,結構殘缺不全,在交流思維導圖的同時,引導孩子發現大家在設計時的共同點,即重點突出,同時也嘗試引導孩子探求數學知識和方法之間的內在聯系。
例如:交流思維導圖時,教師提問:同學們整理的形式不同,內容也有差異,大家仔細觀察,大家在整理時都關注到了哪些重要的知識?(意義、關系、性質、互化),課中緊緊圍繞重點進行交流,“意義”的理解結合孩子尋找的生活信息,小組內具體說說每個分數或百分數的意義是什么?從生活情境到抽象表達,讓孩子對于意義本質的了解更精準。“關系”“性質”“互化”則借助孩子平時常見的題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回憶概念本質,查漏補缺。
附思維導圖如下:
(二)理練結合:開啟深度學習
當孩子對于某個知識板塊結構和脈絡都梳理清楚后,那輔助一些針對性的練習是至關重要的,練習可以有效地引導孩子自主檢測運用知識的重要環節,也能通過練習重新審視知識結構,從而不斷完善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
1.挖掘習題,價值賦予
練習是復習課必不可缺的現實部分,要想擺脫就題講題,我們需挖掘習題的價值,開拓孩子視野。教材習題在編排時課程專家們肯定充分考慮知識的連貫性、趣味性、科學性,精心選擇的典型訓練材料,他們是從整體上把握,成為我們一線教師的引路人,而作為教材的實施者的教師們,有時卻不屑對課本習題做精細化的研究,有的老師機械地按教材編排的順序,一題兩題布置孩子練習,有的不恰當地舍棄教材習題,缺少對習題的挖掘拓展,忽略了隱藏在教材知識背后的數學思想方法。
2.練中帶理,理中促思
有效的練習并不是高入低出的題海訓練,總復習課的練習并不只是單純為了鞏固知識點,還要促進孩子構建完成的知識體系,不斷提高解題能力,用敏銳的目光去發現知識內在的聯系,進而提升孩子的思維能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孩子就題論思路,學會比較歸納,以促進學習的遷移能力,提高應用知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這種理練結合的訓練,巧妙地引導孩子積極主動地參與復習過程,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孩子在討論、交流中互補互促,全面提高孩子的數學素養。
規律簡單,如果僅僅是填空,三年級孩子可能也會,但是,……后的(),讓孩子思考“越來越接近幾”,滲透極限思想。教師在前面幾何圖形表征、文字表征的基礎上,又采用了另一種表征方式——數軸,讓孩子在習題中獲取新知,并沒有在一堂課結束時讓孩子的學習也畫上句號,而是將問題留給了孩子,這不僅使孩子感受到了數學的趣味性,也為以后的學習埋下伏筆。
總之,總復習就要重在梳理、貴在提升,是在更大范圍內引導孩子對小學階段學過的知識進行更全面的回顧、整理、比較和對照,使那些最為核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它們之間聯系有機地建構,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