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丹丹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堂是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豐富語言積累,掌握語言規律,發展語言能力,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實踐訓練場。語文教師要如何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語言實踐訓練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學生語言實踐訓練。
一、朗讀是基礎,抓實文本朗讀訓練。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學習方式。課堂上設計不同方式的朗讀,讓學生感受文本語言,培養語感,是發展學生語言能力最基礎的訓練。統編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而優質的閱讀材料,其中的語言極富特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教師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特色語言,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體會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態度。教學時要以讀助講,以讀促學,根據文本語言特點,引導學生多種方式的朗讀。這是語文課堂上一種基礎的語言實踐。在教學中老師們經常會采取以下幾種方式練習朗讀,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訓練。第一種,不同節奏趣味讀;第二種,師生互動問答讀;第三種,角色扮演配合讀;第四種,創設情境引導讀;第五種,展開想象補充讀。
以一年級教材為例,教學《動物兒歌》一課就可采取不同節湊改變重音趣味朗讀——“蜻蜓/半空/展翅飛”,“蜻蜓半空/展翅飛”,“蜻蜓半空/展翅/飛”,教師也可以用問題引導學生朗讀的重音。教學《比尾巴》時,老師會采取問答式朗讀——師:“誰的尾巴長?”生:“猴子的尾巴長。”……當然,也會在文本介紹的幾種動物尾巴之后,讓學生拓展想象動物其他部位的特點,補充朗讀——“誰的耳朵長?”“兔子的耳朵長。”“誰的耳朵短?”“小熊的耳朵短。”……這樣的朗讀學生既讀熟理解了文本,也能模仿句式進行創造性語言表達,訓練了思維,一舉兩得。教學《荷葉圓圓》一課,教師可讓學生扮演荷葉、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等的角色來朗讀。“你是我的搖籃。”“你是我的停機坪。”“你是我的歌臺。”“你是我的涼傘。”既能想象到畫面體會美感,也能把小動物們對荷葉的喜愛之情讀出來。因此,朗讀訓練時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文本類型,設計不同的朗讀訓練方式。通過這種不同的朗讀訓練,不僅使學生領略了語言文字的樂趣,增強了閱讀學習興趣;還訓練了學生思維、增強了語感、落實了語用實踐訓練。
二、文本是依托,強化語言積累運用。
統編教材編排中一個最大特點是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閱讀單元。每個單元中,既有較為寬泛的人文主題,又有非常明確的語文學習要素,使知識和能力的要求更加清晰,使教學更加有章可循。語文老師應該巧妙運用教材文本,抓住教學契機對學生進行語言實踐訓練。葉圣陶說:“課文無非是一些例子,靠這些例子讓學生訓練閱讀的能力,訓練寫作的能力。”閱讀文本時學生對文本的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都都必須通過語言實踐來完成,最終的寫作也是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
如何依托文本進行語言實踐訓練呢?
(一)抓住關鍵詞句進行有效表達實踐。
老師可以關注文本中的這幾類詞句:第一,能幫助學生理解整段甚至于整篇內容的詞句。比如中心詞、中心句、過渡句等。第二,文本中有特點的詞句。比如含義深刻的詞句,頻繁出現的詞句,留下了想象空間的詞句,寫得巧妙、有情趣、有美感的詞句等。文本中的這些詞句是文本表達主題和作者思想情感的泉眼。如果教師善于發現這些泉眼,并以此為契機展開語言實踐,那么學生思維和情感的活水就會被激活。學生對文本的感受、理解、欣賞、評價便會“情動而辭發”,形成有效語言實踐訓練。同樣以一年級教材為例,一位老師在教學第六課《畫》的時候,機智地發現“遠”“近”“還”這三個本課中要求會寫的生字,具有相同的偏旁走之底,都與走路或路程有關,在本課當中它還是詩人觀察景物的一個順序。因此,老師抓住這一契機設計語言實踐訓練。采用讓學生看圖說話的方式用“遠處——近處——還有——”進行句式訓練,既幫助學生記憶了生字,又讓學生結合文本中插圖內容理解了古詩的意思,還結合生活中的經驗進行了說話練習,形成了有效的語言實踐訓練。
(二)抓住特殊詞句進行積累、模仿、遷移。
語言的積累運用不僅是詞匯量的積累,還包括句式表達、語言技巧的學習。詞與詞怎樣搭配,詞與句怎樣組合,句與句之間怎樣連通都應該學習積累。教材文本中一些規范、獨特的句式就是要學生積累、學習的。詞語的積累在一、二年級出現比較多的是數量詞、疊詞、語氣詞、動詞等。如一年級教材《怎么都快樂》中出現的“踢足球、講故事、聽音樂、打排球……”《彩虹》中出現的“飄來飄去、蕩來蕩去……”這類ABAC形式的詞;二年級教材《風娃娃》中帶有“風”的成語“和風細雨、風和日麗”等。句式、語言技巧學習在低段主要有比喻句、擬人句、把字句、被字句、以及一些在句式構成上特殊的句子。如一年級教材《動物兒歌》中“蜻蜓半空展翅飛,蝴蝶花中捉迷藏。蚯蚓土里造宮殿,螞蟻地上運食糧。”以“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完整句式組合形成兒歌,讓孩子了解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孩子也可以根據自己所了解的動物和生活中的認知,對兒歌進行模仿創造。《荷葉圓圓》一課中“荷葉圓圓的,綠綠的。”使用疊詞形容一種東西,學生會寫“蘋果紅紅的,大大的”……《要下雨了》一課中出現的帶有語氣詞“呢”“呀”“啊”“嗎”的句子,《端午粽》一課中出現的“一……就……”帶有關聯詞的句子等。這些文本中特別的詞句都是學生進行語言積累、模仿遷移,進行語言實踐的最好訓練。
無論是抓住文本中關鍵詞句進行有效表達實踐,還是抓住文本中的特殊詞句進行積累、模仿、遷移,都是低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語言實踐的重要方式。
教材作為學生學習語言表達的載體,教師應指導學生以不同形式朗讀教材文本,在文本學習中品詞句、悟表達、結合生活經驗多進行語言實踐,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