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萍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向課堂拿效率是教師努力的方向;在單位課時內,如何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實現課堂效率最大化是教師追求的目標。專業、適時、高效地設計、使用課堂練習冊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
【關鍵詞】教改;課堂效率;課堂練習冊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到:教師想要檢查學生對某一方面知識的掌握情況,就會在課堂上布置一道實際性的作業題,學生通過完成這種作業,既運用了知識,又對這些知識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教師在課堂內使用課堂練習題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還落實了國家提出的“減負”政策。專業、適時、高效地設計、使用課堂練習題能讓學生在單位課時內的學習變得高效,課堂練習題是教師提高課堂效率的有利推手。
那么,如何使課堂練習題提高課堂效率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設計專業的課堂練習題
課堂練習題的設計要具有學科專業性。首先語文課堂練習冊的設計要以《語文課程標準》為宗,教師能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對不同階段的學生設計適合該階段學生發展的習題。其次教師要依據具體執教內容,整體統籌,單元整合,深挖單元及單篇課文的語文要素設計精準的訓練習題。在《語文課程標準》及單元教學的宏觀把控下,教師還要關注班級學情,依據學情設計教學調整課堂練習題,讓課堂練習題服務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例如五年級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在《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5—6年級)的閱讀目標中提到學生要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并要求學生在交流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教材依據課標編排,教師也要依據課標而教。基于此,教師在設計本課的練習題時可以以問題加學法指導的方式教會學生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方法。設計課堂練習題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但有一點極為重要,那便是靶定學情。如學習文言文,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抄寫,默寫類的基礎習題,針對基礎好的學生可以設計有思維難度的習題,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遷移運用。好的課堂練習題一定是具有學科專業性,適合該階段學生發展的習題。
二、課堂適時運用練習題
(一)使用
適時、高效地使用課堂練習題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傳統的課堂是灌輸式的課堂,這樣的課堂只講不練效率低下。為提高課堂效率教師需要在課堂中適當、高效地使用練習題。如教授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二篇課文《田忌賽馬》,如果教師只是讓學生通過閱讀文本,深入想象,學生很難推演出孫臏的思維過程。為突破了解孫臏的思維過程這一重難點,教師可以借助數學可能性知識,設計表格,讓學生自行思考填寫表格,從而推演出孫臏的思維過程。在許多課堂中教師都可以利用課堂練習題來突破教學重難點,例如高年級的同音字、形近字識別,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課文《自相矛盾》為例,《自相矛盾》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通常需要學生背誦并默寫。在默寫中學生容易將“譽”寫錯,“弗”與“夫”,“吾”與“無”寫混。為讓學生能夠準確辨析記憶,教師可利用習題單幫學生識記。習題單如下:
在使用練習題時教師要明確練習題的使用是為提高課堂效率服務的,不是為了訓練而訓練,它不應成為課堂的負擔。因此教師在使用課堂練習題時,應適時、高效地將課堂練習題融入進教學設計和課堂環節中。課堂練習題可以融入進教學設計成為其中的一部分,這樣的習題與課堂有效融合,形成整體。也可以是為掌握某一知識點或鞏固課堂內容而設計。如了解課文大體內容,教師往往設計填空題讓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進行概括。
(二)評講
練習題光練不評效果等于零。練習題講評的過程其實就是對課文重難點知識回顧的過程,是對本堂課所學內容的再次復習鞏固。因此教師在課堂要留夠時間讓學生完成練習題并在課內講評,這樣能讓學生及時檢測自己的學習情況,并能及時掌握鞏固當堂課所學內容。習題講評可以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即可以采取小組交流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生生互助或自主修改領悟的方式進行,教師可結合課堂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如評講《田忌賽馬》習題時,教師可讓學生上臺交流自己的想法,其余學生認真傾聽,有不同意見的可以再進行補充。此時講臺是學生的,課堂是學生的,教師僅是起到了輔助的作用。統編版教材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有角色意識,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
三、課后完善習題
教師要做專研型的教師,應在教中研,研中教。每一堂課結束教師要及時對課堂進行反思總結,對課堂使用的練習題進行調整完善使之助力課堂效率的提高。教師對課堂練習題的完善過程是對教材進一步解讀的過程,也是自身專業提升的過程。教師可根據課堂上學生對習題的興趣,完成練習題情況以及練習題對突破教學重難點的作用等方面修改完善練習題。好的練習題是教師提高課堂效率的有利推手,在使用時教師要靈活把控,適時、高效地運用,切忌讓習題成為課堂的負擔。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2014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