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
【摘要】在2021年全國人大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指出,政府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將有增無減,政府對農民的扶持力度也將有增無減。并提出一系列舉措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我國已經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但是農業現代化目標的實現羈絆甚多,根據這樣的情勢,本文基于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的梳理,有針對性地提出其發展路徑,以期對農業現代化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徑
農業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石,是保證國家穩定的重要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1]現四個現代化協同發展是國家層面的長遠發展戰略,但是農業在其中最為薄弱,是“四化”的短板。如果農業長時間發展滯后,必然制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影響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因此必須從國家層面重視農業現代化,加大對現代農業支持力度,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不斷優化農業生產結構,轉變生產方式,融入創新元素,建設安全、高效、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農業格局。
一、我國農業發展現狀
(一)農業資源短缺
我們經常用“地大物博”來形容我們的國家,但是在農業發展方面,我們國家地大,但是物并不博,甚至可以用“薄”來形容。我國農業資源總量可觀,但是人均資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水資源分布不均,北方缺水地區地表水的利用高達60%以上,地下水資源開發率更高,已經突破70%以上。對地下水的過度開采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的副作用越來越明顯,另外水資源的日趨貧乏加劇了水資源的緊張,同時水污染也使這一情況雪山加霜。同時氣候多變,讓一定程度取決于天時的農業發展變數甚大。
(二)農民增收放緩
從建國以來,工農業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農業為早期的工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不管是早期的糧食貿易管制,還是政府主導糧食定價,都體現農業哺育工業的傾向,正是通過這樣的政策,使國家工業基礎在短時間得以夯實,工業門類逐步健全優化,但是卻在現實上抑制了農業發展。進入新世紀,國家開始有意識在政策方面向農業傾斜,比如廢除農業稅,逐步提高種糧補貼等,但是整個大的環境依舊讓農業成為弱勢產業,農民成為收入水平不高的群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城鄉居民收入還在繼續擴大,農民增收放緩。
(三)農業機械化水平整體偏低
經過國家的大力扶持和推廣,農業機械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分布不平衡,整體機械化水平偏低,存在著一些棘手的問題。
1.農機資金投入比例不足。國家為了提高農業效率,出臺有關政策,補貼農民使用機械化作業,廣受好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對于丘陵山區,農機難以推廣,對于平原地區,農機費用過高增加了生產成本,這些狀況在一定程度降低了農民購買或者使用農機設備作業的積極性。
2.農機設備結構不合理。首先在我國廣泛使用的農機設備中,大中型農機設備比重小,小型農機設備比重大。在所有的農機設備中,動力設備居于主導,配套輔助的農機設備少。其次,目前農機設備中,主要用途主要在糧食生產方面,在農產品深加工、水產養殖等領域農機投入少,使用率低。再次,農機設備生產的盲目擴張,使得農機企業生產利潤被不斷壓縮。比如聯合收割機,跨區域收割作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賣方市場轉化為買方市場,跨區域收割利潤不斷降低,對于農機設備企業的發展不利。最后,農民科學種田,科學水平平均偏低,一時間很難形成農機作業產業流水線,或者農機使用不當,導致資金浪費,設備閑置。
(四)面臨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
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經過艱辛的談判我國終于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一方面為我國提供了廣闊的經濟舞臺,另一方面世界市場對我國的經濟特別是農業也造成了一定的沖擊。由于世界主要的農業大國都是集約化發展,人均農業資源占有量和農業科技化水平高,這也造成普遍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難以有效抵御國際市場的風險。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國農產的市場競爭力明顯不足。經常是豐產豐收但是收入水平很難有效提高。另外,由于外出務工收入明顯高于農業生產,導致農民農業生產積極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
二、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實施路徑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關鍵一步。針對我們國家的國情,要實現農業現代化,改革是唯一出路,必須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優化頂層設計,搞活農業發展體制機制,充分調動農業資源,發展農業產業。[2]
(一)鞏固農業生產基礎,提高農業生產能力
1.加大精準扶持政策和農業資金投入力度。當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支持農業發展的政策體系,涵蓋農業生產的諸多方面,比如“四減免、四補貼”等,在農業生產、流通等環節也制定了一系列惠農政策,補貼力度和規模都在不斷擴展。因此,在農業生產中,應當認真學習落實黨中央有關文件精神,結合各地實際制定相關落實加快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具體政策,尤其要解決農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比如農業科技推廣、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與完善、現代農業經營方式的調整等,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2.著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不僅適用于工業,同樣也適用于農業。農業的出路在于科學技術的充分利用,把科技創新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有機結合,讓生產要素與科學技術產生優質的化學反應,使農業科技創新能夠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農業成果。加大科技在農產品生產的支持力度與在銷售方面的推廣相結合,讓生產和銷售通達起來,既要豐收也要增收。對涉農企業也要開展科技創新與研發支持力度,使企業成為農業技術創新和應用的重要主體,同時也是支農、惠農的關鍵一環。最后,還要不斷增加政府投入,推動基層農技人員扎根基層,服務三農,在農業科技實踐中為農民保駕護航。
(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1.積極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現代農業的發展,必須根據各地實際情況處理好適度規模經營的問題,因為農業只有達到一定的規模,才有利于農田水利設施的統一修繕、技術標準的統一,盡可能地降低單位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經營主體應對復雜市場風險能力。傳統的小農經營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市場化的環境,同時也不利于農民創收增收。因此必須不斷優化土地流轉環境,不斷創新因地制宜的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方式,積極開拓形式多樣的適度規模經營,打造集約化組織化的農業生產形式。不斷改變原有粗放經營的簡單模式,逐步實現單位投入相對減少而收入更高的集約化發展。同時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不斷創新土地流轉新方式,以形式多樣的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讓積極投身農業善于種地新型農民依法獲得更多的土地經營權,使小農經營成為有組織的“大農”——現代農業。為現代農業規模生產創造有利條件。
2.壯大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現代農業的主體多元,由專業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家庭農場四個部分組成。它們是現代化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同時也是農業產品市場化的主體。積極培育新的農業市場主體,鼓勵、幫助、扶持有條件的地區因地制宜地發展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同時創造條件推動農村土地向種糧能手、家庭農場流轉,鼓勵農民組織專業合作社,不斷提升農業發展的組織性和專業性。與此同時,對于農業產業鏈的培育和發展也要跟進,完善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儲藏、銷售的全過程鏈條。在這樣的基礎上不斷提供新的就業高位,吸引更多年輕人作為新鮮血液投入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中來,為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拓展農業功能,深化農村綜合改革
首先,農業現代化就是要打造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只有使農業功能持續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才能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因此,要在不斷夯實傳統農業功能的基礎上,把科學技術各個方面與現代農業結合起來,不斷拓展農業發展的邊界,豐富農業功能,不斷提升農業在社會經濟和國家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其次,要加快改革步伐。這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由之路,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之道。
與此同時,要對標黨中央的農業方針和政策,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和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促進現代化強國建設總體要求的逐步實現。就是要保證國家糧食總體自給自足,國家糧食安全穩定可靠;不斷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不斷穩固農業發展形勢和推進農民持續增收。從全方位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制度支撐、政策支撐、水利設施支撐、科技支撐、人才支撐、服務支撐,不斷拓展農業功能,增強農業增產增收能力,努力走出一條安全、環保、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不斷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
結語
農業是國之根本,需要不斷鞏固發展。中國農業現代化有利于發展現代農業和,不斷提高農民收入,實現鄉村振興,為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堅實基礎。因此對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徑研究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政治報告[N].北京:人民日報,2017-10-19(01).
[2]陳錫文.切實保障國家食物供給安全[J].農業經濟問題,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