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衛晶
摘要:2018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一些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內容,違背小朋友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小學化”傾向比較嚴重。目前,各地幼兒園的園長、老師對于“小學化”三個字談虎色變。
由于家長未真正了解幼兒園的教學模式,有大班的家長反映:農村留守兒童多,爺爺奶奶帶著孩子只能保障安全和溫飽,學習上的事情一點都幫不到,孩子完全沒有接觸漢語拼音、識字、計算等知識,上小學老師會看不起的,孩子不會考試,自尊心被打擊,會出現厭學的消極情緒……本文嘗試從鄉鎮公辦幼兒園開展“去小學化”教學以來,所遇到的問題及困難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大班家長 ?幼小銜接 ? 去小學化 ?課程游戲化
一、背景
我園是2012年成立鄉鎮中心幼兒園,一直以來認真貫徹國家教育方針,遵循小朋友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規范化辦園。2018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根據《通知》要求,我園開展了自查自糾的活動,在自查自糾的活動中發現,許多大班的家長會給孩子購買幼小銜接的練習冊,甚至于作業本放在書包。要求老師監督孩子完成家長布置的“作業”。我們要求家長不要在孩子的書包放練習冊及“作業”,并告知家長幼兒園的每一個環節都是教育,幼兒園的基本活動都是遵循孩子身心發展,以游戲為基本活動。
二、面對大班家長的不配合,不理解,我園反思自己是否存在的以下問題
一是有專家提出“去小學化最重要的不是內容的小學化,而是方法的小學化!”家長是否能理解幼兒園的教育模式。二是幼兒園一日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都是教育小朋友的最好契機。我們作為教師是否真正重視。三是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是否真的只是在玩,學不到東西。
三、針對以來,做好大班家長工作的幾點對策
(一)尊重孩子身心發展規律,讓家長了解課程游戲化對孩子長期影響的意義
大班的家長經常會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天天就是玩,沒有學過拼音、算術、寫字的孩子,是不是會影響上一年級孩子的考試成績。說實話,短期是會的。私立園的孩子提前教授“小學化”知識很會考試,在一年級第一個學期會經常拿100分,但他們死記硬背,思維不活躍對待事物有固定的思維模式,從長遠看不利于小朋友長期發展。相反,公立園的小朋友由于平時會玩喜歡玩,個性特別陽光大方,善于表達和交往,視野開闊,思維敏捷,頭腦活躍,這種品質的培養,利于長期的發展,公辦幼兒園畢業的孩子在一、二年級屬于潛力股。在三年級就開始爆發潛能。平時,在家長學校、家長會、班級微信,幼兒園有義務宣傳科學的保教知識,讓家長清楚幼兒時期在玩游戲的孩子,比從小學拼音、寫字的孩子更優秀,走得更遠。
(二)生活習慣100%會遷移到學習習慣,孩子最需要的是養成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我們幼兒園對大班家長做過一份關于幼小銜接的調查問卷,其中一條是:您認為孩子上一年級最重要的是什么?結果90%以上的家長回答:要求老師布置家庭作業,幫助孩子養成回家寫作業的好習慣。對于家長的回復,我們老師表示很擔憂,曾經有小學老師反映沒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孩子,在小學就讀時可能會出現:一上課就上廁所,一寫作業就哭;課堂上坐不住,東張西望,搞小動作;老師留的課下作業不完成(忘了無所謂);自理能力差,不是書本找不到就是忘記帶橡皮擦了,生活習慣影響學習習慣;不能正確的對待批評與挫折等情況。為此,大班的老師對孩子開展了以“我是大班哥哥姐姐”、“我要上學了”為主題的一系列活動,幫助大班孩子養成行為習慣,做好進入小學的準備。孩子除了在幼兒園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父母在家也要創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氣氛:例如讀讀書,看看報,做熱愛學習的榜樣。父母應明白這樣的道理——“身教重于言教”。另外,提醒各位父母注意:不要在孩子學習時跟孩子嘮嘮叨叨。平時要注意言談舉止,家庭教育要清楚電子產品的危害,不要以“玩手機”、“看電視”、“打游戲機”作為激勵方式。
(三)家園共育需要家長積極參與,讓家長走進幼兒園見證孩子的點滴進步
鄉鎮幼兒園的許多家長都沒有時間參與孩子的學習與生活,平時只能靠我們老師傳遞孩子在園的一些表現。聽得再多,不如自己親眼所見。為了讓更多的家長了解幼兒園課程,更好地發揮家庭與幼兒園的整合教育作用。我們每學期都舉辦全園家長會、班級家長會,定期向家長匯報孩子在園的表現。每學期都舉辦“家長開放日”,讓家長走進幼兒園觀察孩子在園表現。另外我們每月都會契合主題教育,開展一系列的活動。讓小朋友在感受集體生活的樂趣的同時,萌發對大自然、生活的熱愛,并發展社會交往等能力。
通過每學期的大大小小的活動,家長看到了孩子的進步,對老師也對一份尊敬與愛戴。現在基本上聽不到家長說:幼兒園的老師就是帶孩子的阿姨,孩子上幼兒園就是玩。
(四)家庭、小學、幼兒園三方面一起攜手,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幼兒園“去小學化”教學提了很多年,但現在依然存在,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個別一年級老師不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他們不知道剛滿6周歲的兒童進入小學,需要較長的適應期。他們沒有靜待花開的耐心,孩子有一點點出錯,就指責家長,家庭教育缺失。家長對于老師的指責,往往壓力大,很多時候會覺得就是孩子沒有在幼兒園提前學習小學知識,如果早知道就去民辦園學習好了。其實,如果每一位小學老師在一年級按國家課標規定實施零起點教學、不壓縮課時、不超前超標教學,無論是公辦還是民辦的小朋友適應過渡期后,都會取得理想的成績。
總體來說,幼兒園圍繞“去小學化”工作積極開展各項工作,現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園大班的家長已經能基本接受鄉鎮公辦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教學模式。我園會繼續加強幼兒園一日常規培養。幼兒園一日活動各個環節的常抓不懈,提高幼兒園保教質量,促進小朋友發展的保證。為小朋友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555DD819-A85A-4D73-9719-17F9B10E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