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意蓮
摘要:教學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學更是一門獨具魅力的藝術。概括地說,語文教學藝術是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為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根據語文教學聽、說、讀、寫之間的聯系、形式與思想相統一的規律、以及美的法則而實行的具有獨創性并且行之有效的一種語文教學實踐活動,是能使學生在精彩的語文課堂中感悟美,創造美,以產生最佳課堂教學效果的教學形態。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研究的目的在于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對語文教學的重視,明確語文教學的基本條件和要求,了解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實際,探尋出一條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掌握教學的途徑,以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與學;生活化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究其原因在于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語文教學缺乏藝術性。正是由于語文教師上課死板,缺乏趣味性,忽略了語文的藝術性,久而久之,使學生失去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人們常說:一堂好的語文課,就是一種藝術享受。這是由于語文教師不僅講授知識,講解重點,而且還飽含深情、充滿藝術性,使聽者在藝術享受小學習知識,提高能力。要想使學生重新喜歡語文,重燃對語文學習的熱情,作為語文教師來說,必須在語文課堂上,使用妙趣橫生的語言,提升自身教學水平,進而增強語文教學的藝術性。
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當前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逐漸淡薄,語文課堂逐漸喪失吸引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語文課堂個性喪失。新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程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也應該看到,一些教師盲目跟風,不管教材的特點,不管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新穎與內容上的人文性,把語文教學引向了模式化的誤區,忽略了教學主體個性的發揮。正是由于語文課堂缺乏個性,才使得語文教學缺少趣味性,進而導致語文教學藝術性的缺失。
第二,語文教學服務于應試教育。對于小學生來說,“中考”、“高考”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為了能夠在考試中脫穎而出,社會、家庭、學校通力合作,學期考、月考、周評,種種考試將學生團團圍住。試想在這一情形下,學生如何喜歡語文,發現語文的魅力。
第三,語文教學繁瑣化、技術化的傾向,使語文課堂教學的生動活潑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也敗壞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正是由于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著藝術性缺失的諸多問題,因此,有必要對語文課堂教學藝術進行研究,以重拾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性,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機。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出現問題的原因
1.教學理念問題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語文教學出現了重分數、輕素質;重技巧、輕藝術;重工具、輕人文的理念。可以說,當今很多語文教師還是一切向分數看齊,課堂教學中注重答題技巧,解題模式,重視語文教學的技術性,這使語文課堂缺少了應有的活力,沒有激情和活力,課堂教學設計沒有文化含量,課堂語言沒有文化品位,加之語文教師教育理念落后,在教學中偏重知識結論、教學結果,不重視學生素質的培養,難以突破原有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技術化教學使得語文課堂缺乏個性,缺少美的享受。這樣缺少活力的語文課堂很難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成績的愿望就很難實現。雖然新課改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教師一人講,學生認真聽的單向學習的現狀,但語文教學不再僅僅是為了應試和分數,更應該注重學生潛能的發掘。
2.教學評價問題
在當前的教師課堂評價上,學校最主要的評價標準就是學生的分數。雖然在教學中,也強調教學效果,但提高分數無疑是第一位的。為了提高學生的分數,教師千方百計占用課堂時間、學生時間安排做題,對學生進行標準化的分數提高訓練,而要想提高分數,就必須抓住采分點,于是也就必須明確知識點、重點、注意答題技巧、解題模式,這樣追求技術化的教學模式,就將語文教學變成了提高分數的角逐場,使語文教學模式化、標準化,進而使語文教學喪失了應有的趣味性和美感。
出現這種問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哪個學校可以將提升語文教學藝術性,作為評價一堂好課的標準之一,正是由于缺少對這種藝術性的思考和重視,才使得語文教學出現了教條、僵化、死板的局面,重拾語文教學藝術才顯得至關重要。
3.教師水平與能力問題
影響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缺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主觀原因是:語文教師教學能力不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教師自身素養的欠缺。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是自身綜合素質的體現,包括語言基礎、人生閱歷、個性氣質、思想水平、文學修養等。教師的知識積累、品行氣質、談吐風度都對學生有很強的示范作用。但一些教師先天不足,缺乏必要的知識底蘊,后天又失調,對學生不了解,沒有精心設計自己的語言,在課堂上往往詞不達意,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學語言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無論哪種教學語言,都要保證完成教學任務。當前,一些教齡長的教師幾乎不寫教學設計,課堂上遇到問題,要么避而不談、要么強制壓制;一些年輕的教師教學預設不夠充分又沒有經驗,缺乏一定的教學策略。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會使語文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有損于教師的威信,不利于實現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教師沒有把自身豐富的情感融入到教學中,使得課堂教學缺少了該有的情感滲透。教師在語言表達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語言單一、死板、缺少活力,這樣的教學語言使得語文課堂少了該有的趣味性,因此,也就失去了藝術性。
4.教學方式脫離生活
當前小學語文課堂上著重語文知識、考點的死記硬背,疏忽學生心理成長的現象屢見不鮮,致使語文課堂“生活”脫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頻于唯書是從,少于鮮活靈動。教學行為局限于講解課本,或進行步步為營機械式的一問一答,或束縛于口沫橫飛的“滿堂灌”。把書本文字反映的內涵意義與學生的生活延伸和思維擴展層面切割開,不能駕輕就熟地開拓自由靈動的思維,難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缺失了語文姿態舞動的鮮活感染。二是重于紙上談兵,輕于躬體力行。教學行為或是“岸上游泳”,忽視教學“實踐”的親身體驗;把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融合過程支解開,磨滅了用語文激活熱情,用調查驗證假設,用行動凝練人生智慧的動力。三是固于考點標準,松于人文關懷。其教學行為只關注一個個考點,只管琳瑯滿目的考題不管學生的題外生活,只求唯一標準答案不求獨立新穎見解,只顧分分成績不顧學生顆顆心靈。把語文整體的知識與心靈變化過程分割開,不能全面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欠缺了語文生活的情感和情操。
久而久之,這些缺乏“生活”的語文課堂,既沒能發現生活的“本”,也沒能找到生活的“源”,更沒能感受生活的“高度”,只能忍受按部就班的沉悶乏味和咬文嚼字的支離破碎。這些封閉、僵化的語文教學離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所言的“不觀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深泉,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巨海,何以知風波之患”的觀點相去甚遠,生生拆散了教育與生活實踐密不可分的關系。剝離了生活體驗、生活實踐的語文課堂導致學生學起來味同嚼蠟,更是催人入睡,甚至痛苦不堪。面對如此慘狀,我們應思慮如何挽救魂飛魄散的語文課堂,打造教學與生活相輔相成的課堂,還其生命活力。
三、對于小學語文的教與學的建議
1.教師要啟發誘導學生
語文學科教學,教師的講解引導作用異常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目標上,在教材內容特點上、在教學方法上、在教學媒體運用上,在課堂教學結構上都必須有通盤考慮,真正將教師傳授的知識化為學生的實踐能力。語文教學的過程既是教師展現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維過程,也是與學生共同分析、探討、發現的過程,教師的引導為學生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學生會學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樂學了。
2.教師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語文學科以美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課文中曲折動人的故事,優美動人的描寫,簡潔有力的議論,饒有趣味的說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語句,都富有美學價值。但每一課的新知識卻不及數理學科明顯,一些知識還是循環的,容易導致學生興趣滑坡。要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給學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識。一方面可以從課文中發揚其蘊含著的能使學生增長見識的內容,如課文的時代背景,有關的風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聞軼事,等等;另一方面可向學生推薦與課文有關的課外讀物,如,作者的創作談,有關課文的爭議、評論,甚至課文中某些詞句用法的優劣比較,或濃度訓練改變行文構思等。這些拓寬視野的知識介紹和激發興趣的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和鑒賞能力。
教師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鑒賞力最常用的方法是設計能讓學生多維思考的問題。特別是提出能讓學生顯示思維活動過程的述理性、擴散性的問題,一般有“你是怎樣思考的?你為什么會這樣認為?”讓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不滿足是與非的判斷問題或簡單的復述、陳述性問題。
3.引導學生探究問題
課堂教學時教師會教善教,其實就是善于展現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分析思維過程。教師要教給學生科學思維方法——會用聯系、發展、辯證的方式思考問題,具有探究性、發現性和敏感設疑、探究原因、尋求規律的思維方式,使思維過程科學化,思路暢通活躍,學生才會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語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多是形象思維(人物塑造、情節構思、語言運用等)和邏輯思維(層次結構、中心思想表現等)相結合的典范文章。學生在教師的導引中對課文作有關的思考會對教師的講解提出質疑或否定,這不能不說是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是會思維會學習的表現。
在課堂教學時,學生學習了魯迅的雜文后,對魯迅這位立場堅定、嫉惡如仇的革命家、文學家有了一定的認識,但也有學生提出,魯迅措辭嚴厲是不是近乎刻薄呀?顯然,學生的疑問,牽涉到作者的思想、歷史事件的是與非、政治與文學、藝術與生活等問題,也關系到欣賞品位的差異、時代隔閡等問題,學生能提出帶有挑戰性的問題雖有時難免膚淺或怪異,卻是善于思考的良好表現,更是科學思維的結果。只要教師滿腔熱情地鼓勵學生,甚至不怕學生推翻自己的見解,這便會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思維素質。
4.師生之間應該多交流互動
學生在教師啟發下進行思考,雖然也懂得思考的方法,但仍然是內在的思維活動。好學會學的學生總是希望自己見解之正誤及時得到驗證,通過思考——交流——再思考——再交流而形成見解。即使一時不能形成看法的學生也是希望聽聽同學怎么說的,以開啟自己的思路。因此,教師應用激勵學生多說的課堂討論形式,讓學生陳述見解、談感想、作評論,甚至演講、答辯等,使學生暢所欲言。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意識,使學生有表現自我的機會,又可激發學生的靈感,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潛在素質。
5.將生活融入語文教學中
語文教育始于生活,最終又直接指向生活,回歸生活情理。這就要求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揭開生活的絢麗帷幕,欣賞語文的精妙絕倫,探析語文的妙思巧構和深厚底蘊,細細品味,慢慢琢磨,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和心靈得到開闊與綻放,賦予靈魂深度。語文學習需要了解生活的點點滴滴,從中受到觸動、共鳴和聯想。
四、結語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教育依賴于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獨立,它要服務于精神生活的傳承”。小學語文教育理應追求精神對話與思維碰撞,即用語文聲色的韻味,引導學生深入生活;用語文言辭的意蘊,帶領學生培養語感;用語文奇妙的符號,激揚學生傳承智慧;用語文飽蘊的情致哺育學生心靈成長。
從課程的角度來看,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內部諸多方面的聯系,加強與其他課程以及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地發展。要緊跟課程標準理念的步伐,我們就要打破語文教學與生活之間的圍墻,把語文教育植根于“生活”,構建充滿“生活”的語文課堂。
從師生的角度來看,“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教師不僅教給學生語文知識,還要引領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啟迪學生自能讀書、自主體驗、自我升華。同時,學生唯有將所學的內容付之實踐中檢驗,在生活中體驗語文,才能透悟語文與生活之間的神韻。因此,教師點燃生活中語文的引線,讓學生在璀璨之光中騰飛,促其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應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