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
在小學階段中,學生的心理情況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的心理發展往往大致相同。但他們之間又存在著心理差別,在平時的紀律和學習中明顯地表觀出來,這就使每一個班集體中都存在著先進、中間和落后三種狀態的學生。其中學困生就是那些學習和紀律都較落后的學生。這種學生在班級中為數不多,但由于他們無心向學,有時就會做出些累己及人的事,有一定的破壞性,最容易在中間狀態的學生中造成負面影響。從整體上來說,小學的學困生本質并不壞,他們的可塑性還很強。只是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他們才落到學困生的隊伍中。所以為人師者要認真研究他們的心理特點,做到對癥下藥,就能使他們重新變成人見人愛的孩子。
一、要了解學困生自身的心理特點及其形成的原因
1.學困生的自卑心理
學困生的自卑心理是由環境因素造成的。學習差、紀律差,所以大多數學生都是在家長、教師、同學的訓斥聲、譏笑聲中艱難地苦熬學習生活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會不知不覺地逐漸形成種自卑感,認為自己不行,無所作為。這種錯誤的觀點又導致他們抑制自身的主動積極性,他們備嘗失敗之痛苦,久而久之,就對自己失去信心,對學習失去興趣,害怕困難,消極被動,甚至完全喪失求學的意志。
2.學困生的依賴性
學困生的依賴性是由教育因素造成的。由于他們基礎差,教師又急于求成,于是只顧拼命地給他們灌輸書本知識,只注重近期效果而忽視了教育要全面發展的宗旨。同時他們的非智力因素并未挖掘出來,而非智力因素卻是后進生得到根本轉變的最大潛能,只一味拖著他們在書本知識里的比賽記憶的“游戲”只能使他們產生對別人的依賴心理。
3.學困生的自控能力差
學困生的自控能力差是由家庭因素造成的。絕大部分后進生在家庭中都遭遇過“始嚴終松”或“時嚴時松”的經歷。這些家長雖也有“望子成龍”的愿望,但由于不能自始至終堅持嚴格要求孩子,或者父嚴母懦溺,或者父母管教,祖輩祖護,也有些家長平時對孩子“放任不管”,到孩子闖了禍惹了事時,就來“棍棒教育”,對孩子的思想動態則不聞不問。這些態度和做法最終導致孩子任性不羈,做事虎頭蛇尾,對學習敷衍塞責,甚至于完全放縱自己,誤入歧途。
4.學困生好動怕靜
學困生好動怕靜是由個人因素造成的。那些學困生由于長期懶散慣了,常常視課堂學習為畏途,對課外活動非常感興趣,雖然堂上回答問題沒有他們的份,但在各種活動中卻能大顯身手,而且除了積極性外,確實也有中堅力量的作用。他們都不是缺乏智力,有些學困生的思維能力、組織能力還很強呢!
二、采取有效的方法去轉化他們,使他們揚長避短,健康發展
1.對學困生進行愛心灌輸,表揚激勵,克服他們的自卑感,培養他們的興趣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對后進生的轉化首先就要親近和關心他們,這是重要前提。老師要從情感上接近他們,給他們以關懷和愛護,從而使他們感到教師親,愿意接近老師和接受老師的幫助。除了關心外,還要適時表揚和激勵他們。學困生由于失敗的次數太多,對自身的優點沒有清醒的認識,比較容易自卑,沒有自信心。所以教師要善于發觀每一位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一且發現他們有改變之意,做出一點點成績就要及時表揚他們,甚至創造機會讓他們發揮優點,使他們有獲得成功的機會,促使他們樹立信心和勇氣。
2.培養學困生的獨立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困生試行獨立思考問題,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有自己的見解時,要敢于提出來,并教育他們懂得:即使自己的觀點不正確,經過與同學、老師的磋商討論之后,也容易記住那些正確的答案。教師的扶持工作要逐步進行,要有耐心,允許他們有個慢慢適應的過程。
3.培養學困生的堅強意志和責任感
教師要明確告訴后進生,自我控制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過后天培養和完善的,而且它的發展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學困生也跟一般正常的學生樣,有進取心,但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難容易產生退縮心理。這就要求學生對學習要有責任感,有信心除掉障礙,有“鍥而不舍”的精神。教師可以利用故事電影、電視片或他們心中崇拜的英雄人物來教育他們做什么都要有責任感,得沒有責任感的人將會一事無成。教師要取得家長的配合,以便步調一致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4.發揮學困生的優點,進行個別教育
沒有針對性的教育,必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將是事倍功半的教育。學困生的學習成績雖然比別的同學差,但他們的組織能力卻比較強。他們都是點子較多而且較會出花樣的課外活動,如果把任務交給他們,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他們一般都樂于接受,并且容易產生一種責任感和自豪感。
5.轉化學困生除了作好學生的工作外,還要爭取家長的配合
作為學校和家庭都有責任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他們在師長的關懷下健康成長。學生在學校有同學的監督,老師的教育管理,而校外的課余生活則要家長的配合。在進行家訪時應把學生的現實表現詳細地告知家長,并了解家長的文化層次,掌握家長的心理活動規律,動導家長以高度的責任感,主動配合學校教育,而不是光把教育的責任推給學校。取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后,轉化工作還得注意家長對學困生的態度。孩子最親近,最信任的人是家長,家長此時必須對自己的子女耐心說服教育,多關心其生活和學習,解決現實因難,要使孩子感到家庭的溫暖,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使其克服柔軟心理,減輕心理負擔,培養孩子在折中起的勇氣。如果操之過急,家長就會簡單粗暴,以致引起子的進反心理,或抵觸情緒。此時,我們應勸家長采取寬容而耐心的態度,以使集中精力做好轉化工作。對于已采取簡單粗暴的款育方法的家長,我們要主動幫助他們端正態度,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學困生的轉化不僅需要教師的耐心教育,而且也取決于家長的配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