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幗力,國際然
(新疆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烏魯木齊830012)
哈薩克斯坦與中國地理位置毗鄰,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國家,同時兩國都是上合組織創始成員國,經貿關系與產能合作不斷深入與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使中哈交通走廊基礎設施項目全面實施,沿途建立的貿易物流和能源綜合基礎設施為中哈產能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兩國在農業領域的產能合作也更加密切。
2014 年,李克強總理訪問哈薩克斯坦時,首次提出“國際產能合作”這一概念。中哈商定把產能合作作為深化合作的重點和亮點,這被視為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的開端。由于國際產能合作為我國首次提出,所以國外學者對此研究較少,而國內學者對國際產能合作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國際產能合作概念,合作模式與路徑。梅建平(2018)提出國際產能合作概念具有復雜性,涉及貿易、投資、金融合作、產能轉移、跨國資源開發、勞務合作以及技術轉讓等多種形式。李曉玉(2016)認為國際產能合作是一種國家間產業互通有無、調劑余缺、優勢互補的合作方式,是一種國際產業轉移與對外直接投資相結合的新模式。張洪(2015)認為國際產能合作是一種共生模式,是共生組織模式和共生行為模式的具體結合。
農業產能即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指在一定地區、一定時期和一定經濟技術條件下,由農業生產諸要素綜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對穩定實現的農業綜合產出水平。陳儉(2012)認為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展開合作,首先應考慮的是農業方面的合作,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中國同中亞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的基礎性組成部分。胡國良(2018)認為開展中哈農業合作,將對我國國際農業合作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優化兩國農業要素合理配置,促進其經濟增長。原幗力(2019)認為中哈農業領域合作互有訴求,共識日益深化,初步建立了農業合作機制,但農業科技合作和農業投資尚處于起步階段,未來合作前景良好。
2017 年,農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外交部發布《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愿景與行動》,提出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綜合發展能力,幫助“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實施區域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工程。張蕓(2015)認為中國與中亞國家在農業方面具有良好的互通性及互補性,可擴大與中亞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加強農業投資、深化農業技術合作;石先進(2020)通過分析中國與中亞國家進行農業產能合作有利于提升各國農業生產能力,促進中亞五國社會穩定與經濟增長,從而加快“一帶一路”倡議的實現。
通過梳理上述幾個方面的相關文獻,可以發現目前有關中哈產能合作與農業合作方面的相關研究已有很多,主要分析了中哈產能合作過程中的模式、路徑等問題,并在中哈產能合作背景下分析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合作基礎,認為進行農業合作的潛力較大,但是關于中哈在農業領域開展產能合作模式研究較少。因此本文以中哈農業產能合作領域作為切入點,通過分析中哈農業產能合作影響因素及潛力,探討中哈農業產能合作的新模式并提出可行性建議。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世界各國逐漸成為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雖然“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國際產能合作尚在起步階段,但是沿線各國合作潛力巨大,同時各國間農業領域的產能合作也已開始。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在經貿領域已經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農產品貿易額不斷增加,農業產能優勢互補,產能合作前景良好。
自中哈正式建交以來,兩國領導人來往頻繁,政治上高度互信,經濟貿易一直穩中有升發展,各個產業領域務實合作不斷加深。尤其是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使雙邊經貿領域合作不斷拓展,合作信心不斷加強。2011 年6 月,雙方政府宣布正式成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合作至今,中國已是哈薩克斯坦第二大出口市場國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而哈薩克斯坦作為中亞五國經濟體量最大國家是中國在中亞地區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和在歐亞地區的第一大對外投資目標國。哈薩克斯坦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國家,是中歐班列的重要途徑地,20%的歐亞貿易運輸都要經過哈薩克斯坦。2014 年中哈簽訂了140 億美元的合作文件和180 億美元的國際產能合作框架協議,同時兩國經貿合作不斷加深,雙邊農產品貿易額逐年增加。2019 年上半年,中哈農產品貿易額達3.1 億美元,其中中國自哈進口1.9 億美元。2019 年以來,中國海關采取各種有利措施積極推動中哈農產品貿易發展,與哈方累計簽署了6 份農產品準入合作協議,隨著中哈邊境貿易口岸農產品“綠色通道”的開通,極大提高了農產品通關效率,將進一步促進兩國農產品貿易發展,更好地滿足兩國人民對優質農副產品與基礎農產品的消費需求。總體來看,中哈經貿合作發展勢頭良好,兩國地緣經濟、資源、技術、發展互補性十分顯著,將持續為兩國開展農產品貿易提供巨大發展空間,農業產能合作前景良好。
1.我國農業“走出去”潛力巨大
中國是世界農業第一大國,也是世界上出口水果、蔬菜最多的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整體的農業產業發展迅速。由表1 可知,雖然中國國土面積廣大,但是農業用地僅占比為56.2%,由于我國農業人口數量多導致人均耕地面積有限,農業勞動力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低,農業資源稟賦相對匱乏等因素制約著我國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近十年來我國農產品進口規模迅速增加,農產品進口數量遠大于出口數量,其中食用油籽進口遠超過谷物、棉花等農產品。2010 年我國農產品進口額突破1000 億美元,2016年達到1 550 億美元,2019 年農產品進口為1 509.7億美元,雖然2016 年-2019 年農產品進口額受國際原材料價格下降影響有所減少,但由于中國經濟體量不斷增加,人口數量增長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未來對農產品的需求會呈現剛性增長,所以中國需要對外拓展農業產能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解決我國部分地區農業產能過剩問題,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加快農業供給側改革,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轉移升級,促進我國農業高質量與可持續性發展。
2.兩國農業合作發展互有需求
哈薩克斯坦是世界上糧食生產和出口大國,土地資源豐富,人均耕地面積較多,農業生產技術落后、機械化水平低、灌溉水平較差、農業勞動力匱乏等問題制約著哈國農業的持續性發展,而中國相對哈國來說具有較強的農業發展基礎,在農業基礎設施、農業設備與科技水平方面可以給予哈國幫助,有利于哈國解決農業生產問題。雖然哈薩克斯坦小麥、谷物、油料作物產量較高,但是國內蔬菜瓜果產量由于灌溉技術落后、天氣等因素無法滿足哈薩克斯坦全部居民的需求,尤其是冬季還需要從周邊中亞國家及中國進口蔬菜和水果,而我國正是世界出口蔬菜、水果最多的國家。近年來,由于國際原油價格下降,哈薩克斯坦作為礦產油氣資源出口大國,國內經濟受到沖擊,開始謀求多元化發展,希望依靠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產量,使農業出口發揮經濟發展中的支柱性作用。同時,中國農產品消費結構性短缺問題不斷擴大,我國與哈國在農業資源稟賦、農業生產與育種技術等多方面均有較強的互補性,兩國互有需求,有利于中哈兩國開展農產品貿易與農業產能合作。

表1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農業基本情況
中國與哈國的農業合作以傳統農業合作方式為主,主要有農產品貿易,農業投資以及農業技術合作,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產能合作的深入實施,農業產能合作方式不斷增加,出現了一些新的合作模式如:境外農業合作園區模式、跨境電子商務合作模式、口岸農產品貿易加工區模式等。
中哈兩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合作,在農產品貿易,農業投資,農業技術合作方面取得顯著成果。由表2 可知,中哈農產品貿易總額自2010 年以來逐年增加,從2010 年的1.76 億美元增加到2018 年的5.56 億美元,農產品貿易成為了兩國貿易新的經濟增長點。

表2 中哈農產品貿易額(億美元)
哈薩克斯坦非常重視外資在促進哈薩克斯坦經濟發展可持續性方面的作用,希望能進一步提升與中國的投資合作。2010 年以來哈國申報的650 個外資項目中,中國項目共55 個,其中涉及多個農業項目,投資總額276 億美元。目前中國對哈投資項目領域涉及工程施工、建筑業、農工業綜合體等,同時兩國在農業領域投資的合作項目進展順利,2017 年7 月,中國—哈薩克斯坦農業投資論壇順利舉行,中哈兩國14 家單位在雙方農業部長的見證下,簽署了9 份雙邊合作協議,涉及農業合作示范園區、糧油作物貿易、聯合實驗室等內容。中哈兩國自2004年以來,已簽署19 項農業合作協議,并積極落實。
在農業技術合作領域,基于發展高質量農業的共同訴求,兩國通過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舉辦農業科技發展論壇、搭建農業科技專家與人才交流平臺等方式,積極進行農業技術交流與合作,有效推動了兩國農業現代化進程。
新的發展時期,國際環境復雜嚴峻,各國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了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保障糧食安全、鞏固農業發展基礎,開展農業領域的產能合作已成為沿線國家的共同意愿。
1.中哈農業產能合作初見成效
中哈農業合作的基礎是中國與中亞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的良好背景。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前,中國與中亞國家已建立多個境外經貿合作區,為中哈兩國開展農業產能合作奠定了一定的經濟與政策基礎。“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后,中國政府秉持“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則,積極與中亞國家分別簽署發展戰略對接協議,啟動產能合作計劃,積極推動原有的一些規模較大、發展潛力較好的經濟開發區參與國際產能合作并實施轉型升級,把一些定位比較準確、競爭力比較強、發展潛力大的開發區納入“一帶一路”建設范圍。并與沿線國家在雙、多邊合作機制下積極開展農業領域產業對接,合作領域不斷拓展,鏈條不斷延伸,合作主體和方式不斷豐富,取得了顯著成效。中哈產能合作開展五年來,兩國互為補充,貿易額逐年增加,資源得到最優配置與使用,雙方形成了互利共贏的局面,所以中哈產能合作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最佳實踐,對當地就業、經濟、增長稅收等方面和對當地產業的轉型升級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目前國家間開展農業產能合作的主要方式為農業合作示范園區建設、經濟資金投資和農業產業轉移與合作等,其中建立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園區為主要合作方式。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經建立110 多個境外經貿合作區,其中農業合作園區已有3 個。近年來,中國與中亞國家也新建了一些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園區和邊境經濟合作特區,比如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州,由楊凌農業示范區與哈薩克斯坦國際一體化基金會建立的中國—哈薩克斯坦農業創新園,吉爾吉斯斯坦的亞洲之星農業產業合作區和中哈霍爾果斯—東大門經濟特區等。在哈薩克斯坦農業創新園區內,雙方主要開展小麥、玉米、大豆、油料、蔬菜、苗木等品種示范和設施大棚、節水灌溉、農資機械等技術推廣工作。通過建立農業示范合作園區進行農業技術交流與農業人才培訓,極大地促進了中哈之間的農業合作與科技交流,推動了兩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對兩國間的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重大意義。
農業對外投資在我國推進“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截至2016 年底,中國企業已經在全球108 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農業投資,投資流量達到32.9 億美元,投資存量為157.6億美元,覆蓋了糧、棉、油、糖、膠、畜牧、漁業、農資、農機等產業,以及科技研發、生產、加工、流通、貿易等各個環節,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發展貢獻了中國力量。使沿線國家農業發展得到有力的資金、設備與技術支持,同時沿線國家也樂于和我國分享其優勢農業生產經驗,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高質量發展。
2.雙方合作便利化機制初建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國又提出對外經濟發展合作的新模式—“國際產能合作”,其目標是通過中國的優勢產能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積極向外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實現國家間互利共贏。近年來,哈薩克斯坦急需擺脫原料輸出大國的地位,致力于推進本國工業化、經濟多元化、可持續發展,面臨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哈方在基礎設施建設和資金融資方面有著巨大需求。2014 年12 月中哈產能合作第一次對話在北京舉行,雙方初步確定了16 個早期收獲項目和63 個前景項目清單,其中包括多個農業項目,哈方也非常希望在農業、食品、輕紡等領域與我國開展產能合作,并愿意提供融資配套措施和優惠政策,中國也非常愿意給予哈方各種資金、生產技術與設備支持,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產能合作創造了良好開端。作為中亞五國經濟體量最大的國家,哈薩克斯坦成為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一步開展產能合作的重要橋梁與紐帶。2015 年中哈簽署了便利化協定,在中哈產能合作的機制下,雙方企業進行互訪可以申請便利商務簽證,同時雙方依據《中哈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為雙方產能合作提供最佳便利支持。上合組織的成立與發展也使雙方在能源、農業、機械等方面取得顯著合作成果,兩國經濟貿易的不斷增長對區域內的經濟、政治、社會穩定也起到積極作用,為雙方在各領域進行產能合作建立了更加便利化的機制。
1.政治高度互信為兩國合作提供重要保障
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基于兩國世代友好的合作關系,政治高度互信,兩國順應當前國際農業貿易與合作的趨勢和潮流,積極尋求農業產能合作利益契合點和最大公約數,充分利用沿線已有合作機制,創新推動“一帶一路”農業產能合作可持續發展。早在2014 年,哈薩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和中方的“一帶一路”倡議遙相呼應,2015 年下半旬,雙方之間又簽署了《關于加強投資和產能的合作協議》,使兩國之間的產能合作前路愈加光明。2019 年11 月,第二屆“中哈產能與投資合作論壇”在中國北京成功舉辦,中哈雙方充分肯定了五年來的產能合作成果,并希望在已取得成果基礎上,在更多領域,包括信息技術、高科技等領域開展更深入合作。
2.中哈農產品貿易穩步增長
由表2 可知,中國對哈薩克斯坦農產品出口規模自2010 年之后,總體不斷上漲。從2010 年的1.42億美元,增加到2018 年的3.08 億美元。在這一階段,中國進口自哈薩克斯坦農產品規模也逐漸增加,從2010—2018 年,進口規模從0.34 億美元增長到2.48 億美元,兩國農產品貿易額實現了較快增長。2019 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雙邊貿易總額為219.9 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0.6%,其中,中國對哈出口127.3 億美元,同比增長12.1%;自哈進口92.6 億美元,同比增長8.6%。兩國總體貿易與農產品貿易都呈現較快增長趨勢。
3.中哈兩國存在多重互補關系
首先,中國是世界上能源消費大國,而哈薩克斯坦是礦產資源儲備大國,每年大量向中國出口礦物燃料、礦產品和農產品等;其次,哈薩克斯坦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開發潛力很大,而中國則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生產體系,雙方進行合作可以實現農業高質量與可持續性發展。
對照組每日靜脈推注奧美拉唑40 mg+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 2次,觀察組每日在對照組基礎上靜脈推注奧曲肽100 μg+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之后每日增加至300 μg+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 2次,滴注速度保持在25~50 μg/h,所有患者均進行止血、補液等處理,待治療72 h之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1.中哈雙方進行農業產能合作投入資金較少
自2008 年到2019 年底,中方對哈各類投資累計296.6 億美元,主要集中在工業、交通等領域,哈在華投資總額約1.5 億美元,主要涉及物流運輸、化工、食品加工等領域,中國在哈投資額遠超過哈在華投資額,但是農業是哈國經濟發展支柱產業,雙方在農業領域互相投資較少,雖然此前哈國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資金支持,積極吸引外資投資發展農業,但是哈國經濟發展緩慢,處于欠發達狀態,融資力度依然不夠,對農業領域的投入資金不足是造成哈國農業生產技術落后、機械化水平低等問題的根本原因。
2.中哈農產品貿易容易受天氣因素影響,而不利于形成持續長期的貿易機制
哈薩克斯坦屬于大陸性氣候,深處內陸,干旱、荒漠化影響嚴重,耕地面積減少,同時由于全球性的氣候變暖,哈薩克斯坦冬季降雪量減少;以及哈薩克斯坦農業生產本身可持續性不強,生產方式粗放,導致農業生產受天氣影響較大,防災抗災能力不足,中哈進行農業產能合作缺乏連續性。同時哈國灌溉用地面積僅為0.6%,由于該國年平均降水量較少,遠低于中國年均降水量,加之哈國農田水利設施老化與灌溉設備嚴重不足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哈國農業的發展。
3.哈薩克斯坦農業科技水平相對落后
哈薩克斯坦對農業科研投入資金較少,國內對工業與農業投資差距相對較大,農業科技創新力不足,該國主要依靠引進國外先進農業技術與生產設備改進國內農業發展,尤其在農產品加工,反季節蔬菜生產技術等方面相對落后,在特殊環境時期很難滿足國內居民消費需求。農業生產技術的落后也導致了該國出口農產品以小麥、小麥粉等原材料為主,農產品附加值較低,不利于兩國開展農產品深加工貿易與產能合作。
4.兩國的人口基數差距較大,限制著中哈兩國進行產能合作
哈薩克斯坦地廣人稀,人口相對較少,農產品消費上限相對較低,所以中國對哈薩克斯坦農產品出口總量上也有一定的限度。而之前中國出口到哈薩克斯坦的農產品科技含量較低,與國際市場相比,競爭力較差,容易被其他農產品所替代,難以形成較強的出口優勢,哈薩克斯坦對中國出口的農產品也存在相同的問題,這都是影響和限制兩國農業產能合作的消極因素。
兩國通過開展農業合作園區合作模式,建立先進的基礎設施,吸引優秀農產品生產企業入駐園區,并為入駐企業提供特殊的經濟優惠政策,包括免稅、提供免費的土地等,發揮境外農業合作園區的產業集群效應,為兩國開展農業合作提供規模化支持。引導和支持企業參與農業合作園區建設和運營,圍繞種植、養殖、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物流等領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業產業鏈條,為實現經濟走廊和海上通道互聯互通提供支撐。同時中哈共建一批農業產能合作示范園區,也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農業產能合作提供了新載體和新樣板。比如楊凌農業示范區與新疆烏爾姆特公司合作在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建立的蔬菜種植技術推廣基地,開展蔬菜種植技術合作,為哈方進行蔬菜種植示范提供了寶貴經驗。還有楊凌農業示范區與哈薩克斯坦國際一體化基金會建立的中哈農業合作創新園區等,境外農業合作園項目的建設,將會為中國“一帶一路”戰略與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計劃的有效融合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為雙方探索現代農業產能合作的發展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礎。
跨境電子商務合作模式是指買賣雙方等交易主體通過電商平臺對農產品相關信息進行磋商,由物流企業進行配送,達成交易的一種模式。兩國應積極搭建農產品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鼓勵企業經營農產品跨境電子商務貿易,倡導、支持龍頭企業帶頭建設跨境電子商務平臺,運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創新平臺發展模式,集聚、吸引農產品國際貿易企業和綜合性人才,推動全球優勢特色農產品“走出去”。充分挖掘連云港中哈物流基地、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的平臺潛力。發揮“楊凌農科”農產品跨境電商交易平臺的帶頭作用,立足農產品電子口岸和博覽會等平臺,通過中國新疆的多個邊境合作口岸向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開展農產品貿易,帶動新疆及中國其他地區的農產品貿易以及中哈農業產能合作的發展。
口岸農產品貿易加工區模式是指賣方將農產品加工基地建設在兩國口岸連接地區,根據買方國內市場需求,并結合區位優勢出口本地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的一種合作模式。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陲,作為中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與哈國進行農產品貿易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新疆應充分利用與哈國接壤的中哈霍爾果斯口岸邊境合作中心與阿拉木圖口岸等七個邊境合作口岸,結合西北地區與本地農產品生產情況與哈國國內市場需求,建設口岸型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政府應利用免土地租金、減稅等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兩國優秀農產品加工企業投資建廠,提高農產品加工效率與附加值,將邊境口岸布局與當地優勢產業相結合,構建新的農產品加工與貿易模式。如新疆伊寧與塔城在獨特的口岸優勢下,著重發展農產品進出口加工等產業,帶動了畜產品、蔬菜、水果等優勢產業的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和“上合組織”為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進行農業產能合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合作平臺。兩國要加強中哈兩國政府之間的交流對話與政治互信,完善國家間多層次農業政策對話機制,在產能合作協議框架下提供更多優惠政策與便利化協定。同時企業、農業科研機構以及政府間要加強合作與溝通,對兩國市場內部動態、未來發展趨勢、市場主體需求、檢驗檢疫標準、關稅變動等信息告知出口企業以及農戶,為農產品貿易的開展提供便利條件。兩國還要聯絡上合組織銀聯體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國際性經濟組織,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開展農業產能合作。
重視農業科技水平的發展與交流,多渠道加強兩國間農業知識分享、技術轉移、信息溝通和人員交流。結合兩國需求共建農業試驗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園區,開展農作物種的培育,共同研發高產能農作物種子,開展兩國間農業品種、技術和產品合作交流,建設境外高質量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中國也要向哈國積極提供可操作性強的農業種植指導和培訓,分享中國農業發展的新技術、新模式、新品種,提升哈國農業的自主創新發展能力。
兩國要在開放中堅定推動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和運輸便利化的理念,打造國際物流園區,加快中哈鐵路建設,利用中歐班列與中哈霍爾果斯邊境合作中心,積極共建農產品貿易通道,開展倉儲、物流、港口、碼頭等貿易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產品運輸效率。通過優化運輸體系,在中國和邊境口岸建設高效、環保、節能的冷庫等現代化農產品出口基礎設施,加快冷鏈物流業發展,開設面向哈薩克斯坦的高效率、低成本的航空渠道,打造高標準、技術先進、保鮮能力強的農產品物流集散中心,結合跨境電商模式,擴大兩國農產品貿易規模、降低農產品貿易成本,推動區域農業物聯網技術發展,提升兩國農業產能合作能力。
中哈兩國應積極提供政府政策支持,借助“絲綢之路經濟帶”帶來的優勢,擴大兩國間的政策對話,深化上合組織合作,建立健全農業領域投資、合作等相關法律制度,營造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農業產能合作環境,圍繞農業領域加強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政策有效對接。政府要做好管理、引導和服務,使其公平競爭,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在財稅、政策等方面給予優惠待遇,同時增強農業特色品牌建設,聯合企業邀請專業人士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優化種植技術,增加現代機械化設備,從根本上提升農產品質量,繼續探索農業產能合作新模式,提升產能合作效率,開啟中哈合作發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