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娟娟,姜春艷
天津醫科大學朱憲彝紀念醫院代謝病科,天津 300134
糖尿病皮膚瘙癢是糖尿病常見并發癥,主要原因是血糖控制不理想導致皮膚內血糖含量過高以及皮膚干燥,從而出現全身性瘙癢,在短時間內無法治愈,而且劇烈瘙癢抓撓可引起皮膚感染,因此疾病的及時干預非常關鍵[1]。西醫常規治療為降血糖、抗過敏軟膏外擦及皮膚保濕等措施來緩解瘙癢癥狀,但是治療效果欠佳[2]。有報道認為糖尿病皮膚瘙癢可通過中醫治療,整體治療效果較好[3]。本文對中藥內服外洗治療糖尿病皮膚瘙癢的臨床效果及對其生活質量的影響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抽取90 例于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入院治療糖尿病皮膚瘙癢患者,盲選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5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4 例,女性21 例,年齡42~78 歲,平均(60.12±3.34)歲,糖尿病病程1~10 年,平均(5.34±1.13)年;觀察組中男性23 例,女性22 例,年齡43~78 歲,平均(60.87±3.23)歲,糖尿病病程1~11 年,平均(5.35±1.12)年。實驗均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中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①西醫確診血糖指標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②中醫確診為風熱血熱癥,口干多飲、小便色黃、乏力、全身皮膚劇烈瘙癢、舌苔紅、苔薄黃;③簽署實驗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實驗前2 周使用激素、抗炎、組胺類藥物治療的患者;②合并肝臟、腎臟以及造血系統疾病者;③哺乳期、藥物過敏者。
1.3 研究方法兩組均給予糖尿病健康教育,飲食指導,適當體育鍛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降血糖治療,治療期間維持空腹血糖6.8~10.2 mol/L;餐后2 h 血糖8.8~12.1 mol/L;
對照組使用氯雷他定片[拜耳醫藥(上海)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410,規格:10 mg]口服,10 mg,qd;復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廣州白云山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何濟公制藥廠,國藥準字H44024298,規格:復方)外涂,bid。治療1 月。
觀察組給予中藥內服外洗:內服組方使用自擬清熱涼血祛風解毒湯,由牡丹皮20 g,紫草20 g、生地黃15 g、荊芥12 g、防風12 g、白鮮皮10 g、苦參9 g、雞血藤9 g、炙甘草6 g 組成,并結合體質加減,如上半身瘙癢加重則增加桑枝8 g,如下半身瘙癢嚴重則增加川牛膝、蛇床子各8 g,如心悸失眠則增加酸棗仁、柏子仁各6 g。藥物配制結束后水煎服,取其中300 mL 藥汁分早晚2 次服用;外洗組方藥物包括地膚子、蛇床子、白鮮皮、苦參各30 g,川椒15 g,藥物配置結束后加3 000 mL 清水浸泡30 min,之后使用文火熬煮30 min,取其中1 000 mL,倒入專用器皿中,待溫度降至40 ℃~50 ℃后直接對瘙癢位置進行清洗。治療1 月。
1.4 觀察指標治療1 月后評價療效。(1)瘙癢程度:評分共分為1~4 分,1 分表示無瘙癢;2 分表示輕微瘙癢,可不通過撓抓止癢;3 分表示中度瘙癢,需通過撓抓止癢,影響日常生活質量,但可耐受;4分表示瘙癢非常劇烈,需不斷進行撓抓,并且影響到了睡眠質量。(2)生活質量,使用SF-36 簡易生活質量量表對生活質量進行評價。
1.5 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觀察組皮膚瘙癢程度以及SF-36 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皮膚瘙癢程度低于對照組,而SF-36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瘙癢程度、生活質量評分(,n=45) 分

表1 瘙癢程度、生活質量評分(,n=45) 分
糖尿病引起的皮膚瘙癢的原因尚未完全闡明,中醫和西醫均認為主要與機體的高血糖有關,因皮膚內葡萄糖的含量增高[4],對皮膚產生刺激出現某些抗體的變異反應而出現皮膚瘙癢。而且皮膚長時間處于慢性脫水狀態,出汗量減少,皮膚干燥也是引起瘙癢的原因之一。同時與糖尿病并發神經功能的慢性損害也存在一定的聯系[5],因為糖尿病會造成神經纖維不同程度的損傷,使神經纖維對神經遞質的釋放產生紊亂,并發瘙癢[6]。西醫目前主要通過控制血糖、抗過敏藥物口服外擦的方式進行治療,但是停藥后易出現反復[7]。
中醫將糖尿病皮膚瘙癢癥納入“癢風”的范疇,癥候可分為“風癢、熱癢、濕癢”。主要病機為自身的稟賦不耐所致血熱內蘊。導致血熱生風、血熱郁結成毒出疹、血熱耗津、膚失濡養。因此中醫以清熱涼血祛風解毒為主,方中牡丹皮、紫草、生地黃為君藥,主以清熱涼血、養陰生津[8];荊芥、防風輔以疏風解毒散疹之用[9],白鮮皮、苦參具有清熱燥濕,祛風解毒之功[10],為臣藥。雞血藤活血通絡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外洗藥物中使用馬齒莧、地膚子、白鮮皮是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祛風之功效,川椒、苦參、地膚子起到清熱止癢殺蟲的效果[11],同時可濕潤皮膚以達到潤燥之功[12]。以上諸藥合用能起到清熱涼血、祛風解毒、養陰生津之功,從而緩解皮膚瘙癢的癥狀。結合現代醫學研究:糖尿病皮膚瘙癢癥考慮可能與特異性抗體介導的變態反應有關,牡丹皮對特異性均有抑制作用,從而發揮抗過敏作用,改善皮膚瘙癢癥狀。紫草能拮抗組胺作用而改善毛細血管的通透性發揮抗過敏作用。荊芥含有呋喃類衍生物對3-α 羥類固醇脫氫酶是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能促使生成更多的皮質類膽固醇,從而起到抗炎抗過敏的作用。防風在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具有鎮靜催眠作用,可促進患者盡早入睡,遺忘瘙癢癥狀,改善其生活質量??鄥⒅泻锌鄥A,對皮膚過敏反應均有明顯抑制作用,從而可以改善皮膚瘙癢的癥狀。甘草也具有糖皮質激素樣作用,從而發揮抗過敏,緩解皮膚瘙癢的癥狀。同時能鎮靜催眠,可促進患者盡早入睡,同時遺忘瘙癢癥狀,改善其生活質量。
綜上,糖尿病皮膚瘙癢癥給予中藥內服外洗治療,不僅可對瘙癢癥狀進行調整,同時可提升生活質量,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