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萍 ,靜艷,李愷,李興,文萍,文劍波,龔敏*
1.萍鄉市人民醫院,江西 萍鄉 337000;2.南昌大學江西醫學院,南昌 330006
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點,是臨床治療膽胰疾病診治的重要手段,療效肯定[1]。但因其屬于侵襲性操作,術后易出現胰腺炎(EST)等并發癥,會增加患者痛苦與治療難度,延長住院時間,嚴重時可導致患者發生多臟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2,3]。如何預防ERCP 術后胰腺炎(EST)發生,一直是ERCP 操作者持續探索、研究的熱門課題和挑戰。吲哚美辛是磷酸脂酶A2 的抑制劑,能經對抗炎、促炎因子水平調節,改善胰腺組織炎癥反應程度,預防EST 發生中具有重要作用[4]。生長抑素屬于神經激素,能抑制胰酶合成、分泌,可緩解胰酶在胰腺內過度激活所致的一系列病理變化,是治療急性胰腺炎的常用藥物。本研究分析吲哚美辛、生長抑素單用或聯用預防ERCP 術后EST 臨床效果,為臨床防治EST 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基本資料選擇2020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擬在本院行ERCP 術的患者100 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 組、B 組、C 組、D 組,各25例。A 組男13 例,女12 例;年齡31~85 歲,平均(58.65±2.65)歲;疾病類型:膽總管結石23 例,十二指腸乳頭腫瘤2 例。B 組男16 例,女9 例;年齡37~84 歲,平均年齡(58.41±2.39)歲;疾病類型:膽總管結石24 例,胰腺腫瘤1 例。C 組男9 例,女16 例;年齡24~84 歲,平均(58.94±2.82)歲;疾病類型:膽總管結石25 例。D 組男12 例,女13 例;年齡36~86 歲,平均(58.71±2.58)歲;疾病類型:膽總管結石23 例,胰腺腫瘤2 例。4 組基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①行ERCP 治療者;②年齡≥18 歲者;③簽署知情同意書者。(2)排除標準:①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②食管、幽門或十二指腸狹窄者;③近期腦梗塞、顱內出血者;④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嚴重衰竭者;⑤肝硬化并食管下段靜脈曲張者;⑥慢性胰腺炎急性發作或急性胰腺炎者。
1.3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術前禁食禁水6 h。A 組術前10 min 靜脈推注注射用丁溴東莨菪堿(成都天臺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80375,規格:20 mg)20 mg,肌肉注射鹽酸哌替啶注射液(青海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63020021,規格:2 mL :100 mg)50 mg 和地西泮注射液(成都倍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32021576,規格:2 mL :10 mg)10 mg,無痛ERCP 者不使用。在此基礎上,B 組術前30 min 塞肛吲哚美辛栓(馬應龍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42020377,規格:50 mg)50 mg,C 組術前12 h泵入生長抑素250 μg/h,D 組術前30 min 予吲哚美辛50 mg 塞肛,術前12 h 泵入生長抑素250 μg/h。所有患者術后均禁食禁水24 h,根據患者病情判斷是否補充電解質、葡萄糖、生理鹽水等。
1.4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對比各組術前、術后胰腺炎發生率和術后3 h、術后12 h 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 反應蛋白(CRP)水平以及術后3 h、術后12 h 腹痛評分。(1)ERCP 術后持續≥24 h 出現上腹部疼痛,血清定粉酶維持在正常值上限3 倍以上即可確診為胰腺炎[5]。(2)分別采集各組患者術前、術后3 h、術后12 h 時空腹靜脈血5 mL,行10 min的3 000 r/min 離心操作,獲取上清液,使用速率法測定血清淀粉酶、脂肪酶,試劑盒購自VITROS 公司;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測定血清CRP 水平,試劑盒購自Sekisui 公司,儀器為日立76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3)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各組術后3 h、12 h 腹痛程度,分值為0~10 分,分值高低與疼痛程度呈正相關。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軟件分析數據,用()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n(%)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組胰腺炎發生率比較B 組、C 組、D 組術后胰腺炎發生率低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 組、C 組、D 組術后胰腺炎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四組術后胰腺炎發生率對比(n=25) 例(%)
2.2 各組血清指標比較4 組術前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R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h、12 h 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RP 水平比較,D 組<B 組<C 組<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四組研究對象監測指標比較(,n=25)

表2 四組研究對象監測指標比較(,n=25)
注:與A組相比,*P<0.05;與B組相比,#P<0.05;與C組相比,&P<0.05;與同組術前相比,@P<0.05。
2.3 各組腹痛評分比較術后3 h、12 h VAS 評分順序為D 組<B 組<C 組<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四組術后VAS對比(,n=25) 分

表3 四組術后VAS對比(,n=25) 分
注:與A組相比,*P<0.05;與B組相比,#P<0.05;與C組相比,&P<0.05。
ERCP 能直接損傷十二指腸乳頭,若術中反復插管,會進一步加重十二指腸乳頭損傷及其水腫,誘發胰液/膽汁反流,尤其是術中導絲反復進入胰管者,會引起炎癥介質的大量合成與釋放,形成瀑布效應,誘發EST,影響患者病情恢復,甚至威脅生命安全[6,7]。臨床預防ERCP 術后EST 的藥物多樣,包括非甾體抗炎藥(NSAIDs)、蛋白酶抑制劑、生長抑素、硝酸甘油、生長抑素類似物奧曲肽等,其中生長抑素、NSAIDs 最為臨床所推薦[8,9]。
本研究結果顯示,B 組、C 組、D 組術后胰腺炎發生率低于A 組,術后3 h、12 h 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RP 水平、VAS 評分順序為D 組<B 組<C 組<A 組,提示吲哚美辛、生長抑素聯合使用能有效預防ERCP 術后胰腺炎發生,降低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RP 水平,減輕腹痛程度。磷脂細胞被激活是ERCP 術后EST 發生、進展的重要生理變化,能釋放磷酸脂酶A2,在膽酸作用下可分解細胞膜中磷脂雙分子,產生具有細胞毒性的溶血磷脂膽堿和溶血腦磷脂,造成胰腺等組織器官的脂肪壞死、凝固型壞死[10,11]。NSAIDs 是強效前列腺素及磷脂酶A2抑制劑,能阻止嗜中性粒細胞到達組織,抑制PLA2活性,阻礙引起所致的炎癥介質大量合成、釋放,減輕炎癥反應。吲哚美辛栓是NSAIDs 類藥物的經典代表,直腸給藥后30~90 min 可達到達峰,半衰期約為4.5 h,能調節血小板活性因子、白細胞介素、前列腺素等嚴重相關遞質,可對中性粒細胞-內皮細胞的信號交互、相關細胞黏附因子活性形成抑制,預防EST 發生[12,13]。生長抑素是人工合成的環狀十四肽,其化學結構和作用方面與天然生長抑素完全相同,可抑制胃泌素、促胰液素、膽囊收縮素、胃動素、胰多肽、胰高血糖素、腸高血糖素等的釋放,同時也抑制胃酸、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及唾液淀粉酶的分泌,抑制胰液分泌降低胰管內壓力,避免未成熟的胰蛋白酶在胰腺腺泡內被激活,預防ERCP術后EST 發生[14,15]。生長抑素可作為旁分泌、神經遞質和自分泌的調質量,能調節細胞吸收、細胞分泌、免疫反應等各種生理活動,調節細胞因子的瀑布反效應、誘導胰腺腺泡細胞凋亡,減輕機體炎癥反應,預防EST 發生。吲哚美辛、生長抑素作用機制不同,聯合治療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吲哚美辛聯合生長抑素能降低ERCP 術后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RP 水平,預防胰腺炎發生,減輕患者腹痛,利于病情早期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