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旻,陳智芳,賀書婷
鷹潭市人民醫院兒科,江西 鷹潭 335000
相對于足月兒,早產兒的器官功能及適應能力較差,發生各種疾病的風險也相對較高,對早產兒的生長發育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有研究表明,早產兒的生存質量與消化系統發育成熟的時間存在密切聯系[1]。當早產兒消化系統發育較晚時,致使營養供給得不到滿足,進而影響胃腸道功能,且易增加喂養不耐受的發生風險。目前,臨床上針對早產兒常給予常規治療聯合早期微量喂養,以促進其生長發育,但相較理想預期仍存在一定差距。媽咪愛(通用名: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可以有效抑制致病菌,且有調整腸道內菌群失調的作用,常被臨床用于治療因腸道菌群失調所引發的一系列病癥(如腹瀉、脹氣等),但臨床上關于其在早產兒生長發育中應用效果的相關報道相對較少[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早期微量喂養聯合媽咪愛對促進早產兒生長發育的短期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12 月—2020 年7 月期間本院收治的早產兒7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5例。對照組:男19 例,女16 例;胎齡33~36 周,平均(34.57±0.76)周;出生時體質量1 600.28~1 835.42 g,平均(1 717.86±37.62)g。觀察組:男20 例,女15 例;胎齡32~36 周,平均(34.36±0.81)周;出生時體質量1 579.28~1 835.42 g,平均(1 706.35±36.37)g。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對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兒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納入標準:胎齡<37 周的早產兒;出生體重<2 500 g;出生后24 h 內轉入本院新生兒科;住院時間≥5 d 且治療結果為治愈或好轉。(2)排除標準[3]:消化道畸形者;先天性疾病、遺傳代謝性疾病者;存在重度窒息者;存在感染性或傳染性疾病者;消化道出血、顱內出血者。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治療。包括保暖措施、營養支持、原發病對癥治療等。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早期微量喂養聯合媽咪愛。(1)早期微量喂養:早產兒入院后6~12 h 開奶,24 h 內給予1/2 稀釋的低出生體重兒配方奶微量喂養,奶量0.5~4.0 mL/(kg·d),1 次/2~3 h。視早產兒耐受性增加奶量,若無喂養不耐受,每次增加0.5~l mL/kg,并逐漸增加濃度,于3~7 d 內逐漸喂養不稀釋的低出生體重兒配方奶,直到每日奶量增加至80~100 mL/(kg·d)。不能自行哺乳者給予鼻飼。(2)口服媽咪愛。在開奶后即給予口服媽咪愛(北京韓美藥品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20037,規格:1.0 g),0.5 g/次,2 次/d,溫開水沖服。
兩組均于治療開始時進行隨訪。
(1)1 d、7 d、15 d、28 d、3 月齡的體重、頭圍、身高變化。(2)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新生兒敗血癥、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胃腸外營養相關性膽汁淤積癥(PNAC)、電解質紊亂、血糖異常等情況。(3)不良反應。包括皮疹、腹瀉、肝功能異常、心律失常等。
治療1 d,兩組的體重、身高、頭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7 d、14 d、28 d、3個月,觀察組體重、身高、頭圍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時間段兩組體質量、身高、頭圍比較(,n=35)

表1 不同時間段兩組體質量、身高、頭圍比較(,n=35)
注:與本組1 d比較,aP<0.05;與本組7 d比較,bP<0.05;與本組15 d比較,cP<0.05;與本組28 d比較,dP<0.05。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生癥發生情況比較(n=35) 例(%)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35)例(%)
目前,臨床上關于早產兒的分娩開始機理尚處于探究階段,據以往的病例分析,妊娠期相關合并癥、胎盤早剝、多胎妊娠、羊水過多等因素均可以引發新生兒早產。相較足月胎兒,早產兒的吮吸、吞咽及胃腸系統功能發育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臨床胃腸道喂養的難度,致使早產兒出現營養不良、胃腸不耐受(腹脹、嘔吐、低血糖等)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若不及時給予有效措施進行干預,病情較重者甚至會出現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極大地提高了早產兒的病死風險[4-6]。因此,如何有效改善早產兒胃腸喂養情況,促進其生長發育,對早產兒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臨床上針對早產兒多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的早期微量喂養,是指針對早產兒以10~18 mg/(kg·d)的母乳進行喂養。母乳中含有豐富的免疫活性及營養物質,可以有效促進早產兒的胃腸系統功能成熟,對胃腸激素分泌具有促進性,可以有效提高早產兒胃腸喂養的耐受性。早期微量喂養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早產兒喂養不耐受情況,但其效果相較理想預期仍存在一定差異[6,7]。早產兒因消化系統功能不成熟,腸道菌群也處于一種紊亂狀態,而腸道菌群作為一種生物黏膜屏障,其對致病菌的侵襲具有抑制及阻斷作用,且可以分泌丁酸等代謝物質以促進腸上皮細胞受損部位的修復。相較足月胎兒,早產兒腸道菌群的定植能力較弱,且存在定植延遲情況,致使腸道內菌群種類較少[8]。新生早產兒的胃腸道處于無菌狀態,胃內pH 值偏高,各種蛋白酶的活性均低下,而媽咪愛中含有腸球菌及枯草桿菌兩種成分,增加腸道中糞鏈球菌和桿菌的含量,抑制腸道中內源性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減少腸道中膽紅素的腸肝循環,從而降低血清膽紅素值;改變新生兒腸道的pH,使腸內的膽紅素還原成糞、尿膽原增加,其對機體內的正常生理菌叢具有直接補充的作用,促進蛋白質水解及碳水化合物分解,有效恢復及增強早產兒小腸功能,加速脂肪皂化,提高溶解纖維素的能效,從而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起到促進作用,而且媽咪愛可以有效抑制及阻斷致病菌對早產兒機體的侵襲力度,對腸蠕動也具有一定的促進性,進而可以有效減少嘔吐、腹脹等喂養不耐受情況的發生風險[9]。另外,媽咪愛對腸源性毒素的產生、吸收過程具有抑制性,可以有效調整腸道內菌群紊亂,增強早產兒的腸道抵抗力,對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具有促進作用。此外,媽咪愛中富含嬰幼兒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必須的多種維生素(如B1、B2、VC 等)、微量元素及礦物質鈣,可以有效刺激早產兒食欲,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風險[10]。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1 d 的體重、身高、頭圍比較無明顯差異;7 d、14 d、28 d、3 個月,觀察組的體重、身高、頭圍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早期微量喂養聯合媽咪愛治療早產兒的短期效果較好,可以有效促進早產兒生長發育,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提高用藥的安全性。筆者對本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后認為:早期微量喂養聯合媽咪愛可以協助早產兒建立腸道菌群,恢復胃腸道功能,提高成熟速率,利于早產兒吸收營養、免疫活性物質[11]。早期微量喂養聯合媽咪愛可改變新生兒腸道的pH 值,使腸內的膽紅素還原成糞、尿膽原增加,促進腸蠕動,使腸道中膽紅素量排出增加,減輕嘔吐、腹脹癥狀[12]。
綜上所述,早期微量喂養聯合媽咪愛治療早產兒的短期效果較好,可促進早產兒的生長發育,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提高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