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衛平,彭澄,王國斌
九江市中醫醫院,江西 九江 332000
小兒腎病綜合征是兒童時期泌尿系統一種常見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約占泌尿系統疾病的21%,僅次于急性腎炎。該病臨床癥狀表現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癥、水腫及高膽固醇血癥等[1]。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引發感染、血栓栓塞、急性腎衰竭、蛋白質及脂肪代謝紊亂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兒機體功能。該病具有易反復的特點,可能與免疫功能有關,故尿蛋白轉陰后調整免疫功能及預防復發成為了治療關鍵。因此,如何增強患兒免疫功能,提高治療效果,是目前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有研究報道,中藥防己黃芪湯具有益氣祛風、健脾利水之功效,在調節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方面有一定的療效[2],但關于治療腎病綜合征療效的報道較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防己黃芪湯加減對腎病綜合征患兒免疫狀態的調節作用及臨床療效,詳細報告如下。
對本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80例腎病綜合征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組,將采用醋酸潑尼松片治療的40 例患者歸為對照組,將采用醋酸潑尼松片+防己黃芪湯加減治療的40 例患者歸為觀察組。對照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1~12 歲,平均(6.45±2.35)歲;病程2~7 個月,平均(3.41±1.60)個月。觀察組:男21 例,女19 例;年齡2~12歲,平均(6.12±2.20)歲;病程1~6 個月,平均(3.13±1.53)個月。比較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對比性。
(1)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脾虛濕困型水腫診斷標準。主癥:面浮足腫,反復消長,勞后或午后加重;次癥:脘脹納少,面色晄白,神倦無力,尿少色清,大便或溏;舌脈:舌苔白滑,脈細弱。②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4]中腎病綜合征診斷標準:血漿白蛋白在30 g/L 以下;尿蛋白定量≥50 mg/(kg·d);高脂血癥;有明顯水腫。③病例資料齊全。(2)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者;②存在精神病或消化系統疾病;③治療依從性差,無法判斷療效;④對本研究藥物過敏。
1.3.1 對照組 口服醋酸潑尼松片(江西國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36020039,規格:5 mg),1.5~2.0 mg/(kg·d),分次服用,最大劑量不超過60 mg/d。治療4 周后,根據尿蛋白轉陰情況調整劑量。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防己黃芪湯。組方:防己12 g,黃芪15 g,炒甘草6 g,白術9 g。隨癥加減:腹痛者,加白芍9 g;喘息者,加麻黃6 g;水濕偏重、腰膝腫脹者,加澤瀉10 g、大腹皮15 g。水煎至150 mL,1 劑/d,分2 次飯后溫服。30 d 為一個療程。患兒服用藥物期間注意飲食,控制食鹽攝入量,忌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1)T 淋巴細胞亞群。治療前及治療30 d 后,兩組患兒需立即采集2 mL 靜脈血,進行抗凝處理,隨后采用流式細胞儀對CD3+、CD8+、CD4+進行檢測,并計算CD4+/CD8+比值。(2)免疫功能。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30 d 后,采集空腹靜脈血3 mL,應用免疫單擴散法檢測免疫球蛋白 A(IgA)、免疫球蛋白 G(IgG)水平。(3)觀察并記錄兩組水腫消退時間及尿蛋白轉陰時間。(4)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的復發情況,對比其復發率。
治 療 前,兩 組CD3+、CD4+、CD8+及CD4+/CD8+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D4+、CD4+/CD8+及CD3+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CD8+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n=40)

表1 治療前后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n=40)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5。
治療前,兩組IgA、IgG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IgA、IgG 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免疫功能比較(,n=40)g/L

表2 治療前后兩組免疫功能比較(,n=40)g/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觀察組水腫消退、尿蛋白轉陰時間均比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水腫消退、尿蛋白轉陰時間比較(,n=40) d

表3 兩組水腫消退、尿蛋白轉陰時間比較(,n=40) d
觀察組復發率為5.00%(2/40),對照組復發率為20.00%(8/4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P=0.043)。
腎病綜合征是腎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出現異常升高,使得血漿中的蛋白質大量流失,從而引起水腫、低蛋白血癥及大量蛋白尿等一系列癥狀[5]。目前臨床對于該病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可能與遺傳、過敏體質及免疫反應有關,尤其是免疫炎癥是腎病綜合征病情發展的重要因素[6]。臨床治療該病多采用免疫抑制劑及糖皮質激素,常用藥物是強的松,具有較好的抗炎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7]。患兒長期服用會造成免疫功能下降,激素撤減時易復發,進而影響治療效果。
T 淋巴細胞中的CD4+在機體的免疫功能調節中起重要作用,且CD4+的減少,會導致免疫功能低下而引發感染,從而造成腎病復發;CD8+數量增多和功能增強所產生的一些對腎小球基膜有毒性的淋巴因子,使腎小球多聚陰離子減少而發病。因此,CD4+和CD8+細胞在功能上相互作用,保證免疫功能協調平衡,降低復發率[8]。而IgG 與IgA 均是一種重要的免疫球蛋白,其水平降低同樣是腎病綜合征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中醫學中,腎病綜合征屬于“水腫”范疇,本病形成機理為肺失通調,脾失轉輸,腎失開闔,三焦氣化不利,發為水腫[9]。由于小兒先天稟賦不足,肺、腎、脾等臟器較虛,體內容易出現水濕潴留,侵害肌膚,形成水腫。防己黃芪湯是出自張仲景《金匱要略》的名方,具有益氣祛風、健脾利水之功效[10]。防己黃芪湯中防己祛風濕、止痛、利水;白術利尿消腫、固表止汗、燥濕健脾;黃芪補氣、止汗、利尿消腫、排膿;炒甘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鎮痛。諸藥合用具有益氣祛風、健脾利水之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黃芪可以調節紊亂的腎小球病變蛋白代謝,使蛋白尿降低,對腎臟肥大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同時能夠降低血脂水平,促進腎功能恢復[11]。此外,黃芪能使血中白細胞及核細胞顯著增加,巨噬細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數顯著上升,對體液免疫、細胞免疫有較好的促進作用,進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12]。茯苓可增強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的功能,具有免疫增強作用[13]。白術可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具有抗凝血作用[14]。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CD4+、CD4+/CD8+及CD3+較 高,CD8+較 低,IgA、IgG 水平較高,水腫消退時間及尿蛋白轉陰時間較短,復發率較低,由此可見,防己黃芪湯可調節患兒的免疫功能,且通過配伍加減,治療的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防己黃芪湯加減治療腎病綜合征的效果顯著,可以調節T 淋巴細胞亞群,改善免疫功能,縮短水腫消退時間及尿蛋白轉陰時間,有效降低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