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佳 李 寶
復習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堂好的復習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內容,還能使其對所學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如何上好復習課一直是教師研究和探討的話題。通過聽課和觀察發現,目前的小學英語復習課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復習課變成“炒冷飯”式的新授課,缺少情境,重難點不突出,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回憶的狀態,缺乏復習方法指導;第二,復習課變成練習講評課,學生在做題和校對中機械地操練單元重難點,運用“題海”戰術彌補單元知識的缺失,課堂枯燥,缺乏活力;第三,復習課變成“填鴨式”語法課,課堂忽略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禁錮學生的思維,復習效果欠佳。學生通過復習課所掌握的知識仍然比較零碎且毫無邏輯。因此,如何在復習課上以“學”為中心,提升學生的系統性思維,是復習課教學亟須解決的問題。
系統思維是把認知對象作為系統,通過有機整合建構它們之間的聯系,綜合考查認知對象,形成整體觀,從而提升復習效率,幫助學生形成單元整體認知。通常英語復習課的系統性包括板塊解讀的系統性和復習策略的系統性。下面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Unit 6 In the kitchen 單元復習課教學為例,通過創編故事整合單元知識,在復習過程中教授“回顧(recall)—記憶(remember)—提煉(refine)”的復習方法和技巧,幫助學生掌握系統性復習策略,提升系統性思維能力。
本單元Story time 的內容為In the kitchen,主要內容為劉濤(LiuTao)和父母在廚房圍繞晚餐展開的對話;Grammar time 是現在進行時的一般疑問句及其回答和There be 句型的呈現;Sound time是含有字母qu 組合的單詞和韻律詩;Culture time介紹中西方的用餐方式;Cartoon time 講述的是薩姆(Sam)幫助波比(Bobby)趕走葡萄園害蟲的故事;Checkout time 是圍繞語法的兩個綜合練習。幾個板塊之間沒有明顯的關聯,知識也比較零碎。為培養學生的系統性思維,教師整合板塊內容,并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進行復習教學,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復習能力和水平,使其形成系統性的知識結構。
1.基于Story time 的故事重構
課文以一家三口的晚餐準備為核心內容,以對話的方式展開。在復習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若對每句話進行解讀,就會把復習課上成新授課。在教學中,教師通過重構故事,有機利用故事板塊后面的練習將文章進行歸納整合,形成一個新的半成品故事文本。學生通過recall—remember—refine 三個環節層層遞進地解讀新的文本材料。在recall 環節,學生獨立回憶課本內容,對半成品的文本故事進行補充完善。在remember 環節,學生校對答案,回顧課本故事的具體內容。在refine 環節,教師通過半命題的方式,讓學生討論,為新的故事擬標題。在課堂中,學生擬了很多標題,如A nice home,a great dinner. A warm home,a delicious dinner. A lovely home,a wonderful dinner 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了解了故事內容,還激活了發散性思維,將已有的詞匯靈活運用,加深了認識。學生對故事主題的思考,更是關于健康人生觀、家庭觀的一次自我教育。
教育家斯金納(Skinner)曾說:“如果我們將學過的東西忘得一干二凈時,最后剩下來的東西就是教育的本質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忘掉言語信息的陳述性知識,而會記住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的程序性知識。在復習課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復習策略及整合知識再認知的能力,從而幫助他們建構系統性知識框架,提升復習效率。
2.基于綜合板塊復習的故事整合
Sound time,Cartoon time 和Culture time 的內容偏少,本堂復習課通過設置情境將這三個板塊綜合起來進行教學。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Sound time 從視聽入手,首先請學生帶著問題“Which letter does letter Q love?”聽看關于qu 字母組合的視頻,了解字母q 通常情況和u 在一起組成單詞,從而回顧qu 的發音/kw/,小組回顧哪些單詞含有qu。在此基礎上,教師呈現一些含qu 組合的生詞,要求學生仔細聽音、模仿朗讀,并了解單詞的含義,再運用所給含qu 組合的單詞補全一則故事(見圖1)。該故事內容整合三個板塊的學習內容:薩姆幫助波比抓住了在葡萄架上偷吃葡萄的害蟲,所以葡萄長得很好。波比將葡萄進獻給來它們小鎮巡游的女王,女王很喜歡,并邀請他們共進晚餐。大家在就餐時很安靜地享受美食,非常開心。首先,讓學生通過填詞補全故事的方式鞏固字母組合qu 的發音;然后,鼓勵學生大聲朗讀故事,并通 過“What’s wrong with Bobby’s grapes? How does Sam help him? How does Bobby feel at last?How do you think of Sam?”等問題和他們一起回顧Cartoon time 的內容。故事結尾的“Everybody is happy but very quiet at dinner”將作為進入Culture time 的切入點,自然將話題轉換到中西方餐桌禮儀的不同,讓學生明白“Western people are quiet at the party. Chinese like talking at the party.”這一餐桌禮儀,并告知他們餐桌禮儀沒有好壞之分,這與不同國家的文化相關,從而使其形成正確的文化意識。然后,引導學生思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在餐桌上的表現,從而回顧“Western people eat with a knife and a fork. The Chinese eat with chopsticks.”等。接著,鼓勵學生大膽猜測:“為什么中西方用不同的餐具?”要求其進行小組討論,從而培養其深度學習的能力。最終總結出“The Western likes eating beef and bread. They should cut them before they eat. We Chinese like eating rice,vegetables,pork.We often cut them well before we cook.”從而讓學生明白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餐飲文化,應正確看待中西方不同的飲食文化(見下頁圖2)。最后,學生給這則故事重新命名為:A good friend,a special day。

圖1

圖2
在復習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各板塊分散的知識納入一個整體,關注知識的系統性,形成整體的“認知框架”。教師通過構建知識網絡,深化對語音、文化和動畫的理解和認識,提高把握整體知識結構的能力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從而形成系統性思維的意識。
3.基于Grammar time 復習的故事創編
本單元Grammar time 處理的是現在進行時的一般疑問句及回答和There be 句型。常見的復習方式是練習—操練—講解,學生很難很好地將這兩個語法有機結合起來并內化吸收。在復習課上,教師利用布萊克(Black)一家野餐的圖片(見下頁圖3)創設了一個故事框架,讓學生通過觀察、總結完成任務。首先呈現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思考“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并提醒他們運用There is/are some... 進行回答。這種方式打破了教材的局限性,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課堂中,學生的回答不僅涉及本堂課重點詞匯,還回顧了很多舊知,如“There are some mountains.There are many clouds.There is some grass.”等,從而對There be 句型的用法有了更深入的認知。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小組合作,總結句型的用法,并通過小組展示和班級核對答案提煉知識點:There is 后接可數名詞單數和不可數名詞,There are 后接可數名詞復數,some 既可修飾可數名詞又可修飾不可數名詞。然后,要求學生再次仔細觀察圖片,并圍繞“What is he/she doing?”進行討論,從而回顧本堂課的第二個語法知識點:現在進行時的一般疑問句“Is he/she...?Yes,...is./No,...isn’t.”。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本環節的復習通過猜謎完成。首先,教師悄悄告訴幾名學生正確答案,讓其他學生運用句型“Is he / she...?”自由猜測,然后讓知道正確答案的學生運用“Yes,...is./No...Isn’t.”對同學的猜測給予評價。活動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課堂主體性,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完成游戲后,學生小組合作總結句型的用法。在refine 環節,教師讓學生編寫命題故事。教師呈現故事題目:A great picnic,a happy day,讓學生運用本單元的兩個語法句型進行故事接龍,構建完整的故事內容(見下頁圖4)。

圖3

圖4
克拉申(Krashen 1985)的“輸入假說”理論認為,如果將學習者目前的語言能力用i 表示,那么語言輸入既不能遠遠超出學習者的現有水平,又不能低于學習者的現有水平。語言輸入只有稍高于原有水平(用i+1 來表示這種稍高于原有水平的語言能力),才能收到最理想的效果。這與維果茨基(Vygotsky)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不謀而合。教師在設計復習課教學時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需求,設計層層遞進、難度螺旋式上升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形成“知識網”,幫助其內化知識,形成系統性認識,從而提升其思維的系統性。
4.故事合并提煉單元主題
教師讓學生小組討論,回顧三個故事,找出其中的共同點。學生經過討論確定本單元的主題:A happy life,并總結出:“We should love parents and help friends in our life.”最后,將學生對快樂生活的感想總結為一首小詩(見圖5),讓他們明白幸福生活的本質:“快樂幸福的生活就是和家人、朋友在一起互相幫助、互相關愛”,從而使本單元隱含的育人功能得到很好的體現,將對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圖5
5.思維導圖輔助內化知識結構
在鞏固提升環節,教師組織學生3—4 人一組運用思維導圖將單元知識整合起來。在復習課上,組織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內化知識結構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運用思維導圖復習的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還能讓他們學會合作,建構清晰的知識網絡,從而加深記憶。學生只有將課堂所學知識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系統性整合,才能建構系統的知識體系,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
愛聽故事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在小學英語復習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演變成各種各樣的故事,讓學生“浸泡”在故事中,從喜歡聽故事變成想要講故事,體驗聽、說、閱讀和創造英語故事,在復習知識的同時,培養系統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