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學校教育是國家意志的體現,班級作為學校教育的最小單位,如何擔負起激發生態情感,培養生態意識,踐行生態文明的重任?筆者從“知、情、意、行”四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以“知”為基礎,明確“是什么”的問題
若要學生萌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首先要讓他們對自然有所理解,與自然產生聯結。基于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筆者沒有選擇理性認知作為途徑,而是選擇了感性認知的方法。
1.用手感知,尋找大自然的記憶
筆者拎著滿滿兩袋種植土出現在教室里的時候,同學們都特別興奮。他們走上前,用手指碰觸松軟而潮濕的黑色土壤,眼中充滿欣喜;當他們抓起一把黑土,在手心中攥了又攥卻依然松散時,他們開始好奇;當他們把土壤捧到鼻前,嗅著泥土獨特的味道,他們的記憶開始覺醒。同學們開始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在自然環境中的美好感受。筆者認為,這就是人類作為自然的一部分與生俱來的歸屬感。
2.用心感知,發現大自然的奇妙
自從播下種子,每天早晨,學生們走進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自己種的植物,有沒有變化,有沒有發芽,然后給種子澆水,和它說說話。他們會因為看到的點點新綠興奮異常,奔走相告。他們會認真填寫植物記錄表,看水量、找陽光,天氣晴好經常通風,霧霾來了決不開窗……慢慢地,所有植物都長得郁郁蔥蔥。他們第一次深切地體會到自然因素對植物的影響。
當植物茁壯成長,終于到了可以收割的程度時,學生們感受到來自大自然的饋贈。他們很喜歡這份來自“自然媽媽”的真實禮物,對下一輪種植躍躍欲試。因為與自然產生了聯結,他們開始關心身邊的一草一木、四季變換。
二、以“情”為動力,解決“為什么”的疑惑
根據“刺激—機體—響應”理論,教育必須引起主體的情感反應才能形成積極的響應。因此,在進行生態教育的過程中,選擇最適合、最能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教育材料至關重要。我們經常告訴學生要怎樣做,卻忽略了讓他們知道為什么這樣做。當他們了解了行動的緣由,有了情感支點,行動才可能水到渠成。
為了解決“為什么”的困惑,筆者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以他們自身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利用不同主題日,通過數據、圖片、視頻等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全方位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為生態行動奠定情感基石。
城市的孩子一打開水龍頭就有干凈的自來水流出,在他們看來,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所以,他們會開著水龍頭打洗手液,會把當天喝不完的水倒掉,會對沒關緊的水龍頭視而不見……真實的數據讓學生們了解了世界水資源現狀,對于我國面臨的水資源短缺產生了危機感。
面對每天堆積如山溢出垃圾桶的紙質垃圾,筆者告訴學生們,歷史上森林曾覆蓋陸地面積的2/3,1978年減為1/5,全球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萬公頃。森林的減少又使大量肥沃的表土隨水流入大海,造成水土流失,給人類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了解到這些信息,同學們心痛于森林的消失,感嘆于環境的惡化,羞愧于對紙張的浪費。
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與自然的聯結已經打開,當同學們發現自己關心的大自然面臨如此多的危機,而身處其中的自己可以用行動減少對“地球媽媽”的傷害時,他們開始反思,開始關注自己的點滴行動。他們會相互提醒及時關掉水龍頭,做到人走燈滅,用圖畫本代替單頁紙,用抹布代替濕紙巾,進行垃圾分類,對別人的提醒報以感激的微笑,為自己做出的努力感到驕傲……
三、以“意”為保障,促成“做什么”的決策
堅強的意志是將思想品德的認識外化為具體行為的重要保障,它能推動行為并使之持續。2020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了我們一個強化生態意識的契機。學生經由親身經歷的生態事件,在教師的引導下拓展反思,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生態的意義。
1.就事論事
面對疫情,學生會問:“為什么會得這種肺炎?之前為什么沒有呢?”通過收集信息,他們得知這種病毒來源于野生動物。進而了解到,正是由于人類對野生動物的捕殺和食用,才導致了這場疫情的發生。通過視頻討論,同學們意識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的有限性。病毒、動物、人類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紛繁復雜但也有其內在秩序,如果人類忽視自然蘊含的神奇且強大的力量,就必將受到相應的懲罰。
2.拓展延伸
除了討論此次疫情,筆者還向學生們推薦了公益影片《大自然在說話》。通過影片,學生們了解到人類不是地球的主宰,只是自然界蕓蕓眾生中的一員。地球已經誕生了45億年,如果把45億年換算成24小時,現代人類的出現,只占這24小時中的70秒。在這短短的70秒里,我們卻做了很多傷害地球的事情,幾乎把地球掏空。正如《大自然在說話》中“自然母親”所說:“我并不需要人類,人類卻離不開我。”通過親身經歷影響巨大的突發事件,學生們開始反思人類的不當行為,嘗試正面思考人與動物、人與植物、人與自然的關系。他們意識到人類是大自然的孩子,需要依附于大自然并與之共生。“自然媽媽”并非吝嗇,她愿意為我們付出,但也要阻止我們無禮的行為,從而更加堅定了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信念。
四、以“行”為落實,實現“怎么做”的目標
所謂“知行合一”,“行”是在認識、情感、意志的綜合調節下,實現內心原則和規范的實際行動,是“知、情、意”的最終目標。之前三方面的滲透積累,學生已經積蓄了足夠的心理能量。因此在這一階段,筆者要提供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法,引導學生們將環保行為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知、情、意、行”是人類基本的心理過程。“知”指感知、認知;“情”指情緒、情感;“意”指觀念、意志;“行”指行為、表現。四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不可替代。從“知”到“行”的過程是一個逐步上升整合的過程,從了解到觸動,再到思考與行動,學生們心中生態文明的框架就在這個螺旋上升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來。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雙榆樹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