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睿 韓育寧(通訊作者)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普胸外科 寧夏 銀川 750001)
肺癌是我國乃至全世界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當前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與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病率不斷上升。肺癌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認為肺癌的發生受到遺傳、環境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是從正常黏膜-腺瘤-癌的演變過程。非小細胞肺癌為肺癌的主要類型,手術為主要的乃至唯一的根治治療方法[1]。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胸腔鏡手術(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在肺癌診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其能明顯減輕術后疼痛,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患者快速康復[2]。早期肺癌以肺葉切除為主要治療手段,具有簡單快速等優點。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胸腔鏡肺段切除術在保證根治病灶部位的同時,也盡可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肺功能。有研究表明對于腫瘤直徑≤2cm 的早期肺癌,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可達到和肺葉切除相同的效果[3-4]。本文具體對比了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與胸腔鏡肺段切除對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心肺功能的影響,以明確胸腔鏡肺段切除的應用價值。現總結報道如下。
本研究所有入選者知情同意本研究且得到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將2017 年6 月—2020 年5 月本院收治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124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病理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臨床分期為Ⅰ~Ⅱ期;年齡20 ~70 歲,具有手術指征;患者臨床資料與隨訪資料完整。排除標準:患者不愿意配合調查;心肺功能不能耐受手術者;術后失訪者;術后再次手術者;術中中轉開胸者;存在精神病史、腦器質性疾病史者;術后病理證實為小細胞肺癌或肺良性腫瘤;臨床與隨訪資料缺乏者。
根據隨機抽簽法把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2 例,兩組患者的腫瘤部位、臨床分期、吸煙、性別、年齡、腫瘤最大直徑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所有患者都給予胸腔鏡下手術治療,所有患者留置引流管并關胸,使用30°10mm STORZ 胸腔鏡和腔鏡雙關節環鉗、12mm 與5mm Hem-o-lock 鉗。觀察組給予肺段切除術,對照組采用標準肺葉切除術式,采用雙腔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身麻醉,術中健側單肺通氣,取健側90°側臥位。觀察組由靶肺段的根部進行解剖分離,遠端游離肺段動、靜脈及支氣管,并清掃淋巴結,在胸腔鏡下線結結扎肺段動脈,提起段支氣管遠端殘端,離斷縫合段間裂及鄰近的葉間裂。
(1)記錄兩組的手術時間、清掃淋巴結總數、術后胸管留置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2)記錄兩組術后14d 的心肺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肺炎、肺漏氣、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
分析時應用軟件SPSS19.00 進行,術后住院時間、術后胸管留置時間等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心肺并發癥發生率等計數數據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兩組清掃淋巴結總數、手術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術后住院時間、術后胸管留置時間、術中出血量都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圍手術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圍手術指標對比(±s)
手術時間(min)組別 例數術中出血量(ml)清掃淋巴結總數(枚)術后胸管留置時間(d)術后住院時間(d)觀察組 62 153.33±20.44 90.00±3.84 17.56±0.44 4.10±0.13 5.92±0.24對照組 62 148.98±19.29 127.98±13.92 17.45±0.25 5.18±0.22 8.09±0.44 t 1.219 20.710 1.712 33.278 34.091 P>0.05 <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術后14d 的肺炎、肺漏氣、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并發癥發生率為3.2%,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1.0%(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心肺并發癥情況對比(例)
隨著世界人口老齡化,非小細胞肺癌的發病率逐年增加。手術治療作為非小細胞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可最大程度切除癌變組織,特別是胸腔鏡手術符合腫瘤根治的原則,且具有更好的手術安全性和臨床預后,但是也可因為麻醉、牽拉、創傷導致患者術后出現心肺功能障礙[5]。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手術治療原則是盡可能保留健康的肺組織,最大限度的徹底切除腫瘤,然后進行系統性進行肺門、縱隔淋巴結清掃術。肺段切除可在保證手術切緣足夠的情況下,在切除病灶的同時保留更多的健康肺組織。本研究顯示兩組清掃淋巴結總數、手術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術后住院時間、術后胸管留置時間、術中出血量都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表明胸腔鏡肺段切除術的應用能減少手術創傷,促進患者康復。不過也有研究顯示段門處的解剖游離可向遠端肺組織內延伸,肺段血管支氣管變異多,導致在手術中的分離時間長。并且在術中也需要進一步明確靶段支氣管,需要標記膨脹萎陷分界線并進行切割分離,可能會延長手術時間[6]。
當前非小細胞肺癌防治形勢嚴峻,發病人數逐年增加,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該病多發生于老年人,為此多數患者的生理功能呈現減退狀況,并伴隨有各系統器官組織的老化,為此對于手術的要求非常高[7]。外科手術一直是非小細胞肺癌重要的治療手段,外科手術治療在早期肺癌的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胸腔鏡非小細胞肺癌根治術為經典的微創手術方法,在手術中無需或只需切斷部分前鋸肌與背闊肌,操作比較簡單方便,促進暴露手術視野,也縮短了切口的長度,手術創傷相對比較小,可為不能耐受常規開胸手術的患者提供很好的治療機會。并且胸腔鏡手術產生的炎性應激反應比較輕,有利于機體自身恢復氧化應激反應的平衡,對機體的免疫功能抑制作用也比較輕。不過傳統的胸腔鏡下肺葉切除手術需要多個切口,切口入路需經過大圓肌、前鋸肌、背闊肌等肌群,由于這些組織肌肉血供豐富,后肋間隙較前肋狹窄,手術操作比較困難,使得損傷出血后止血較難處理,導致術后并發癥比較多[8]。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術后14d 的肺炎、肺漏氣、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并發癥發生率為3.2%,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1.0%(P<0.05),表明胸腔鏡肺段切除術的應用能減少心肺功能并發癥的發生。從機制上分析,肺葉切除可保留有更好的剩余肺組織,促使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恢復。不過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胸腔鏡肺段切除手術具有技術難度大、手術操作復雜等特點,需手術操作人員的經驗積累、團隊配合。同時研究的樣本數量不足,而對患者的長期生存率的影響還需要深入分析。綜上,相對于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胸腔鏡肺段切除在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應用對心肺功能的影響比較小,能減少手術創傷,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