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青海省紅十字醫院肝膽胰疝外科 青海 西寧 810000)
肝包蟲病主要包含膽囊型肝包蟲病及泡狀棘球蚴病,該病多出現在新疆、青海、寧夏和甘肅、內蒙等牧業發達的地區,是高原地區及部分北方地區常見的寄生蟲病[1]。肝包蟲常見于狗類糞便中,可附著于動物皮毛,人誤食蟲卵,或與動物親密接觸或同飲一源之水,則易患此病。此外,在干燥且風塵較大的季節,肝包蟲卵隨著風塵進入呼吸道內,于人體內著床,后隨血流分散,逐漸成長為囊狀物,機械性壓迫器官,后可破入膽管,患者漸感小腹墜痛,后覺劇烈疼痛,呼吸困難,嚴重時出現梗阻性黃疸和肝功能衰竭[2]。臨床多以外科手術治療肝包蟲病,但術后患者呼吸道和泌尿系等多處容易發生感染,且易并發膽漏等多種并發癥,不利于患者預后[3]。有研究表明[4],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干預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術后感染及其他并發癥,本次研究結合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對肝包蟲手術治療患者進行護理,以期改善患者預后。
將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于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82 例肝包蟲病患者按照抽簽法分為常規組和干預組,常規組共41 例,其中男19 例,女22 例,平均年齡(50.5±8.6)歲,平均肝包蟲囊腫直徑(13.11±5.18)cm;干預組共41 例,其中男17例,女24 例,平均年齡(52.1±8.4)歲,平均肝包蟲囊腫直徑(13.14±5.17)c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納入標準:符合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包蟲病外科專業委員會編寫的《肝兩型包蟲病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15 版)》[5]中關于肝包蟲病的診斷標準;經血清檢測、影像學檢查等確診為肝包蟲病者;接受手術治療者;無心血管系統疾病患者;無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排除標準:其他臟器包蟲病患者;有腹部手術史者。
兩組患者均接受健康宣教和心理護理與出院指導,常規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接受常規方法護理:①術前禁食12h,禁飲6h,術前行灌腸等腸道準備;②術中不給予保溫處理,不控制液體輸入量;③待通氣后開始進食,并留置胃管和腹腔引流管。干預組患者接受快速康復外科護理:①術前,叮囑患者禁食6h,禁飲2h,同時給予患者250ml的5%葡萄糖液口服,不行腸道準備;術中,不留置胃管,不留置或少留置腹腔引流管,給予保溫處理,如調整手術室溫度為25℃左右,給予患者變溫毛毯,輸注液體、麻醉藥、沖洗液等經加溫處理,控制術中輸注的液體量;③術后6h 可進全流質食物,并在床上進行適當活動;術后第1天可考慮恢復普通飲食,并在護理人員或家屬幫助下下地活動,可拔除尿管;若無膽漏和肝創面出血現象,術后1 ~2d 可拔除腹腔引流管,術后1 周內根據患者情況給予規范鎮痛治療。
1.3.1 術后感染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1 周感染率,感染判定標準[3]:①切口感染:創口或(和)深處附著膿性分泌物,且分泌物經細菌培養呈陽性,患者口述創面壓痛感或紅熱腫痛感明顯;②呼吸道感染:術后,患者出現咳嗽和發熱癥狀,且經X線檢查證實肺部出現炎癥;③泌尿系感染:患者術后出現尿頻、尿痛和尿急等癥狀,尿液經細菌培養呈陽性。
1.3.2 術后其他并發癥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其他并發癥發生率,其他并發癥主要包括膽漏、出血、黃疸、肝功能障礙和過敏等。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干預組患者共2 例患者切口、呼吸道和泌尿系等處發生感染,該組感染率為4.88%;常規組共9 例患者出現感染,該組感染率為21.95%,干預組感染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感染率對比(例)
術后,常規組共10 例患者發生膽漏、出血和黃疸等并發癥,該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4.39%,干預組共2 例患者發生并發癥,該組并發癥發生率(4.88%)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肝包蟲病是我國西北多個地區高發寄生蟲病,據相關調查研究報道,該病在西北牧區的發病率約達0.7%[6]。該病多由細粒棘球蚴絳蟲的蟲卵進入人體感染導致,蟲卵進入人體在體內孵化成幼蟲,再由門靜脈系統向肝臟轉移,繼而形成肝包蟲囊腫,臨床稱其為肝包蟲病或棘球蚴病[7]。肝包蟲病早期無明顯癥狀,后期因囊腫在肝臟內的位置、囊腫大小及周圍器官受壓迫程度和受刺激程度表現出不同的癥狀,其中包括肝區疼痛、右上腹包塊、消化不良;若肝包蟲囊腫壓迫膽道系統與門靜脈受壓迫時,患者易出現黃疸、腹水、脾臟增大等癥狀;若囊腫壓迫膈肌,則使患者出現呼吸困難和胸痛等癥狀,嚴重時囊腫破裂,引發感染、蕁麻疹、過敏性休克,對患者危害極大。
據報道,肝包蟲病的致死率和致殘率較高,預后差,若未予以及時有效的方法治療,5 年的病死率約為52%,10 年即達90%[6]。針對肝包蟲病,臨床可采用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而藥物治療效果不及手術,故而后者為該病的首選治療方案。手術治療雖療效較好,但易引發感染和多種并發癥,不利于患者康復,延長其住院時間[4]。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是1997 年丹麥Kehlet 教授提出圍術期干預方法,該法主要通過優化、組合圍術期處理措施,實現促進經外科手術治療患者快速康復的目的,在心胸外科、神經外科及心胸外科等多個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本次研究將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應用于接受手術治療的肝包蟲病患者的護理中,研究結果表明,結合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的干預組患者術后感染率(4.88%)和并發癥發生率(4.88%)均顯著低于接受常規方法護理的常規組患者(21.95%、24.39%)(P<0.05),可見與常規方法護理相比較,結合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可明顯減少肝包蟲病手術治療患者感染和并發癥,促進患者康復。在傳統護理中,要求患者術前進行較長時間的禁飲禁食,并需做腸道準備,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患者機體,引起應激反應,還可造成呼吸道感染和腹腔感染等。術中,快速康復護理的保溫護理可促進患者血液循環,避免了低體溫造成的凝血功能障礙和代謝性酸中毒,從而減少了膽漏和創面膽管等損傷[3]。常規護理術后常規留置尿管會對尿道產生刺激、引起尿道感染,且不利于患者術后活動,若患者長期臥床缺乏適當活動,不利于腸道功能的恢復,且容易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及肌肉萎縮等,而快速康復護理術后不留置或少留置尿管,鼓勵患者術后進行適當活動則可泌尿系感染、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和肌肉萎縮,同時有益于患者腸胃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在肝包蟲病患者手術治療中應用快速康復護理可顯著減少患者術后感染和并發癥,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