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萍
(江蘇省鎮江市揚中市人民醫院,江蘇 鎮江)
大多胃腸疾病都需要手術治療,比如腸道的惡性腫瘤、胃癌、胃潰瘍等,手術是治療胃腸病變最有效的方式[1-2]。但手術過程中常因為一些不良因素導致患者術后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嚴重影響手術效果,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復[3]。臨床研究表明,對胃腸手術患者行有效的護理方式能夠通過患者病情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減少并發癥情況發生,縮短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促進患者身體康復。因此對行胃腸手術患者進行有效的干預措施時非常必要的[4]。本文就綜合護理干預對胃腸手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效果進行以下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80例胃腸手術患者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在觀察組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45~80歲,平均(69.82±5.68)歲;在對照組中,男43例,女37例。年齡45~80歲,平均(70.12±5.2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于我院行護理的胃腸手術患者;②患者符合胃腸疾病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嚴重臟器器官疾病患者;②存在認知障礙且護理時無法配合的患者。
本次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慎重研究決定并予以批準,并對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屬對本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意義進行充分說明,并使其充分了解后,患者及家屬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參與本次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干預,其中包括:密切關注患者術后各項生命體征指標,做好實時記錄,提醒家屬若患者出現不良情況,及時通知醫護人員。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行綜合護理干預,其中包括:①健康宣教:對剛入院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知識普及,告知他們胃腸疾病的發生原因、治療方法等知識,減少患者對治療方式產生懷疑,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疾病;當患者出現疑問時,耐心地傾聽并及時給予患者解釋。②體位護理:術后,指導患者行舒適體位并定時為患者翻身,避免長時間臥床產生壓瘡等不良情況;提醒患者不可盲目翻身,避免觸碰到傷口而感覺疼痛;提醒患者若感覺身體不適要及時通知醫護人員處理。③病情護理:護理期間密切關注患者的身體情況,指導患者行側頭平臥位,為患者清理口腔中的分泌物;為患者腹部做好保暖措施,可用毛巾進行熱敷,促進患者腸道蠕動,縮短首次排氣時間;指導家屬對患者腹部進行按摩,具體方法為:患者行仰臥位,注意對患者傷口的保護,對患者腹部按順時針方向進行輕輕按摩,每日1~2次,每次15 min,促進患者血液循環幫助胃腸道功能恢復。④康復護理:醫護人員要時刻關注患者的病情,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指標進行監測,并做好實時記錄;醫護人員在患者術后進行恢復訓練,指導患者借助床上吊環進行上肢恢復訓練和屈膝訓練,屈膝角度患者耐受度不斷增加,直到患者可達到屈膝120°;協助患者進行下床訓練,協助患者保持站立或短時間行走,在患者耐受的情況下,進行生活自理等活動練習或進行彎曲動作訓練,切忌動作幅度不宜過大;在患者恢復較好后,指導患者進行上下樓梯的運動訓練;在患者術后2 h內對患者的足三里穴位進行按摩,具體方法為:找到患者腿外膝下3寸且手指并攏向下量四橫指,脛骨旁一橫指便是此穴位置;使用雙手大拇指按壓穴位,不斷加重按壓力度,使患者出現脹痛感,按摩時間保持在每次5 min,隔2 h進行1次,促進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⑤飲食護理:由于手術可能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傷害,使患者的能量消耗較快,因此為患者提供必要的營養措施能夠幫助患者病情恢復。給予患者飲食護理要遵循營養高、低脂肪等原則進行,為患者提供維生素豐富的水果蔬菜;術后及時為患者準備流質食物,補充患者營養;當患者排氣順利且未出現嘔吐、惡心癥狀時,可給予患者半流質食物逐漸過渡到正常食物;進餐時指導患者要放慢咀嚼速度,幫助腸道蠕動,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⑥心理護理:由于患者因傷口疼痛或無法下床行走等情況,使患者出現意志力差、焦慮情緒,因此醫護人員要根據患者的年齡、認知程度、心理狀態等方面內容,為患者提供心理疏導,告知患者此次護理期望達到的效果,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對疾病恢復的好處,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告知家屬要多帶患者在院內活動,呼吸新鮮空氣,減少他們的不安感。⑦出院指導:當患者恢復情況較好時,則可辦理出院手續,指導家屬在家督促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家屬要時刻陪同,避免出現不良情況,按時來院進行身體檢查。
①對比兩組護理總有效率,顯效:患者病情基本恢復,無并發癥發生;有效:患者病情恢復有所好轉,但伴隨輕微并發癥;無效:患者病情未恢復,伴有嚴重并發癥。②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腹脹、嘔吐、尿潴留。③對比兩組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④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
采用SPSS 19.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護理總有效率對比[n(%)]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觀察組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4。
表3 兩組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 )

表3 兩組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 )
組別 n 排氣時間(h) 排便時間(h) 住院時間(d)觀察組 40 16.89±2.11 43.44±3.52 8.52±0.58對照組 40 26.77±2.65 51.66±5.20 11.13±1.20 t 18.447 8.279 12.385 P 0.000 0.000 0.000

表4 護理滿意度對比[n(%)]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的變化,不規律的飲食使胃腸道疾病患者呈逐年增長趨勢。飲食過于辛辣、吸煙酗酒等都可能造成胃部不適,甚至出現胃潰瘍[5]。臨床上治療胃腸疾病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手術,但胃腸手術實施過程需要長時間暴露患者的腹腔,加上麻醉藥的副作用,使患者在病情恢復階段可能出現一系列的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手術效果[6]。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護理的效果,因此醫護人員也應提高護理服務水平。研究表明,對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減少并發癥發生,使手術達到良好的效果。常規護理干預更多的是關注患者的病情,并未對患者進行更全面的護理;而綜合護理干預是一種全面性的護理干預措施,通過對患者進行全方位護理,給予患者最優質的護理效果,對患者病情恢復有一定的積極作用[7-8]。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實施綜合護理,能夠使手術達到更好的效果,提高護理效率;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實施綜合護理能夠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對患者病情恢復有一定促進作用;觀察組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實施綜合護理,縮短了患者病情恢復的時間及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病情恢復速度;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實施綜合護理,醫護人員的細心照料能夠使患者及家屬更加支持及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維護了良好的醫患關系。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對胃腸手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效果,減少了并發癥對患者身體造成的嚴重影響,促進患者病情恢復,值得臨床廣泛推廣。